返回

大汉万界远征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章 无道昏君无道臣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皇帝拥有游翼使的事情许多人都知道了,依靠这些猛禽作为耳目,皇权已经恢复大半。

    不管董卓如何,天气发起了第一项朝议。

    王澜对众臣义正言辞道:“今天下郡守有自辟属吏之权,州牧、郡守之属者,皆自召,朕以为不妥,即日起,朕要重拟官职,改官制,诸位爱卿皆可荐议,朕亲自定夺。”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其实聪明人早已知道大汉的官制已不符合世家和朝廷的利益,但天下动荡非变法良时,如今天子突然要求改制,大多数人还没做好准备。

    如今大汉的官制,其实和封建相差不多,基层由郡守们自决,但俸禄还是由朝廷开。

    这制度的漏洞在于郡守们会选人唯亲,反正俸禄朝廷会出,就算这些人工作能力很强,但对大汉毫无忠诚,只会依附郡守州牡,大家都明白,这是因为州牧掌握了人事权。

    汉代这种官职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在这种逻辑之下,州郡与下级间,产生了君臣关系。

    要打破这一层关系,就要拟定一个全新的官制,虽然知道后世有无数种制度,但他并不想亲自下场。

    如果什么都交给老板干,还要员工做什么?

    这项提议马上遭到了世家的反对,但王允和吕布等并州人以及被董卓提拔的凉州人都鼎力支持。

    世家出身的吃瓜蔡邕也表示点赞。

    王澜可不管反对者怎么想,紧接着就发布第二项御旨。

    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勾当,秦皇首创,到光绪末年“捐纳”制度相延不绝。

    捐、纳,大体分两种,一种是捐官,一种是买出身。

    国家主持的捐纳,主要是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王澜在捐官这件事上做了动作,他规定捐到官后不能立即上任,拿到皇帝发下的执照才算候补官员,候补期间定期考核,考核不过直接削官。

    出门也可以穿官服、摆官架子,但不给他们实权。

    王澜也没办法,如今财政空虚,总不能学董先生把文物融化了做铜币吧。

    铜不够废五铢钱?那更不可能!经济制度崩溃底层百姓立即活不下去,那些可都是大汉子民。

    现在天下谁的手里最有钱?当然是那些想当官的世家大族。

    这道御旨一出,又有不少人反对,反对无效,统统当做没听见,简单粗暴。

    大汉皇帝一般不乱杀大臣,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汉皇帝不启用某位官员。

    这和后世公司聘用员工的道理一样,你不爱干就别干咯,有的是人抢着做官。

    经过两轮独裁下来,不少大臣心思活络了,有些人已经开始想办法对付天子了,有些人呢,想打算继续当鸽子出工不出力,王澜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

    果然,第三个议题如何对付关东军时无人吭声了,这态度像极了后世那些个“别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我你搞不定”的犬儒们。

    老鸽子们儒雅随和,实际上都是黄老学的继承者。

    王澜大手一挥,决定宣诏董卓已经下野的消息,承诺关东军立即臣服天子就可减免其罪过。

    若反,便御驾亲征,兴兵讨伐。

    刘协在联盟讨董后,就代表东汉不可能再立任何皇帝,关东诸军必须死认王澜,否则讨董就是个笑柄。

    因为就连他们讨伐董卓的诏令都是假的,从关东诸军的角度,就是奉皇帝诏书讨伐贼。

    参与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如果谁不认皇帝了,就相当于公开背信弃义。

    这道御令发布不久。

    正月初七。

    在往来游翼使的帮助下,关东军的动向王澜也牢牢的掌握着。

    十一路诸侯先是死了一路,剩下的群雄们似乎各有打算。

    群雄中,袁绍、袁术、鲍信和王匡等人仍有不臣之心。

    其中袁术势力最强,历史上,天下十三州,袁术一举动其九。

    什么叫牌面?这才叫牌面,汉末三大战役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实都没这么大的阵势。

    不过,雷声大雨点小,该死还得死。

    他和孙坚、吕布一样,感情用事的人更合适当个侠客,天下大乱世家豪门有野心的都去当军阀了,只有袁术当了流寇。

    同为袁氏的袁绍才是一个可能崛起的英雄

    但凡了解袁绍的,都不会认为他能力差,群雄中,袁绍和诸葛亮的用兵之道是一样的,先立于不败,而思胜。

    所以袁绍一辈子一次败仗也没打过。

    不过袁绍大意失官渡,还是有种莫名的感觉。

    袁绍集团的五虎如今只有两个,第一个是麯义,可惜是凉州人,好吧,并州人也一样,都是不甘久居人下的主,当然,除了羽羽酱。

    他带领袁绍兵马,加上外族数万人。

    另一人就是崔巨业

    袁谭这些年还没掌兵,张郃也在韩馥手下当军司马。

    其实袁绍大将那是相当的多,只是因为他败了,而其实呢,忠诚于袁绍的大将何止这些。

    历史上的袁绍旗下还有河东太守郭援、冀州从事牵招、豫州刺史周喁、并州牧高干、幽州牧袁熙、青州牧袁谭、大将蒋义渠、蒋奇、管统、韩荀…。

    从官渡到辽东,为袁家战死未留名的大将可是不少,如果当他们不存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栽个大跟头。

    悠悠青史,何惜英雄命?

    反董联军以三袁为首,此时,联盟首领大都是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大抱团。

    反董那帮人,除了三袁以外,最大的势力其实是骑墙派,比如张邈等人。

    最先起兵的是张杨,鲍信这帮人,他们都是大将军何进的故吏。

    其中鲍信和王匡都是死忠何进的,脑子都是那种特别感性的人,根本不接受诏安。

    曹操现在和鲍信在一起,却犹豫不决。

    “反董”这帮人的根本还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所声称的“正义”。

    不到最后,王澜并不想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内战对谁都不好。

    翌日早朝,王澜又有提议:

    “昔日先帝在位,天下纷纭,黄巾贼动摇国本,朕思索在三,民不聊生,是朝廷过错,然似张角这等妖言蛊惑者也皆可杀。

    “如今天下子民相传鬼神之道屡禁不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朕以为,神道之论堵不如疏,朕欲以正道引导万民,即日起,凡修行正道者,朝廷需亲自劝学”

    满朝文武大惊,都不明白天子为何要这么做,几个刚冲上来要反对的大臣还没说完就被王澜拖走,其中就包括了孔氏。

    看这些反对的人都是谁吧,儒家的望族们,也就是后来挖蜀国和曹魏的墙角之人。

    曹魏和蜀汉大开创者都是寒门,推崇的那一套制度是法家,而此时的望族恰恰是如袁氏、王氏以及孙氏这样的儒家名门。

    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人的话,将来王澜发的任何一项旨意,他们都会反对。

    王澜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老百姓思想被带偏了容易发生动乱,他决定把道教收为己用,让他们在朝堂上形成一股能够与儒家对抗的势力。

    修道能上升阶层,这就厉害了,百姓吃饱了不胡思乱想修真修长生,嗯,世界和平。

    王澜打算开道学的科举,但又不好明说,于是又把这个烂摊子交给那些个寒门士族。

    大汉可不缺聪明人,只要王澜引导的到位,道、农、兵、杂等专项科举就能顺产。

    王澜想要的科举可不是单一的文举或者武举,是综合天文地理、士农工商、兵文社科、数理哲医等学问的百家科举。

    在他的设计中,只要是举人,就能当官,捧上金饭碗。

    随着几道谕旨下去,总算是把这两步安排妥当。

    朝廷做事也有个先来后到,王澜虽然脑子里还有许多千年大计,比如大河治理、运河南北通衢、军制改革什么的,但都不急,一个一个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