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上说,人们集资做一项生意…这项生意被收购后,收购者应向生意的所有者付钱:一般来说,做生意的人花了多少钱,收购者就要向他们支付多少钱…只多不少…对生意的拥有者来说,这只能算“保本”…
广东、湖南、湖北…这三省百姓修筑铁路的方式主要是“集资、兑钱”…从常识上讲,清政府收购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的铁路时…要把百姓兑的钱退还给他们…清政府也是这样做的…
同样问题放在四川省…就不适用了…
四川省修筑铁路…主要靠“租股”…就是说,修筑铁路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府…官府通过让百姓捐钱、捐米、捐盐、捐房筹到筑路款…官府获得筑路权,不必向百姓收购…筑路权本来就在官府手里…那么,铁路是否国有化这个问题、就不必征询百姓意见了…直接国有化就行了…反正筑路权在自己手里…自己说了算…百姓是铁路股东…所以国家要发给他们保利股票…
…这是封建官员的认知。
这种认知符合封建传统:在封建时代,事情就应该这样办…官府带领百姓修路,官府说怎么做,百姓就怎么做…百姓通过捐米得到了铁路的股权,所以国家要给他们保利股票…
…在盛宣怀和多数清末官员眼中,这是“世间的公理”。
“事情这么办的话…是合理的…”盛宣怀说。
…
这里涉及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物权。
物权是一个深奥的概念:直到现代,人们才对她有所了解…
在盛宣怀时代,人们对物权很陌生…人们处理问题时常常忽视物权…
物权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
百姓通过捐米得到了铁路的股权…股权,就是物权…就是说:铁路是百姓的;铁路的“物权”,属于百姓;该怎么处置铁路,百姓说了算;官府只是给百姓打工的,官府没有权力把铁路直接赠送给国家(即“铁路国有化”)…
由于物权概念稀缺…盛宣怀时代的官员…大多把自己当成“铁路的主人”…在官员们眼中,百姓只是“掏钱让自己修路的人”…在官员们眼中,自己可以随意处置铁路…
“百姓是大清的百姓…百姓的铁路,是大清的铁路…”一位官员说。
…可以说…清末是“物权的蛮荒年代”…
官员们也知道百姓通过捐米得到了铁路的股权,所以官员们会发给百姓“国家保利股票”:官员们…具有一定的股票知识…
在盛宣怀看来…自己拥有铁路,自己可以随意处置铁路…对于拥有铁路股权的百姓…发给他们国家保利股票就行了…事情理应这么办…
盛宣怀努力向基层官员传达他的想法:你们四川多是“租股”,理应转为国家股票…
…事情本可以有另一个发展…官员站在百姓角度考虑…就会发现,自己看似合理的想法…其实并不合理…哪怕没物权概念,人也能凭直觉发现…官府占有百姓铁路…而不给百姓任何补偿…是对百姓的抢劫…
想使事情朝这个方向发展,需要做到“换位思考”…
但是…做到“换位思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人,很难理解另一个人…”一位民国学者说。
…
盛宣怀向王人文通报四川铁路的处理办法时…邓孝可就在旁边。
邓孝可(1八69年—?),字守源,号慕鲁,重庆市奉节县永里茅田(今奉节县茅田乡)人。
邓孝可创办了《蜀报》…邓孝可是四川小有名气的实业家…邓孝可是一名百姓…看到盛宣怀通报的内容时,邓孝可凭直觉认识到:政府不但收路,而且夺款…
“夺款”在这里的意思是:不退还筑路款,夺取筑路款…
邓孝可原认为“政府接收路,并非接收款”…直到此时,他才知道:政府款路皆收…
总是站在百姓角度考虑问题的四川代理总督王人文…和邓孝可想法一样…
王人文收到通报后…知道…如果将通报告知全省…全省必将大乱…王人文决定不告知全省…
盛宣怀并不信任王人文…
盛宣怀是一个干练的官员…他不信任任何人…盛宣怀信任“流程”…盛宣怀知道,即便亲兄弟,也有“不服从命令的时候”…为使自己的指令执行到位,盛宣怀会询问下属的下属…盛宣怀会问他们“是否收到我发给你们上级的指令”…
致电王人文后…过了几天…盛宣怀又致电川路公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问他是否见到“歌电”…
清末,上级官员向下级发出的电报,被称为“歌电”…盛宣怀向王人文传达四川铁路处理办法的方式是…歌电…
盛宣怀问李稷勋时,李稷勋十分懵逼…李稷勋圆滑的表示:自己会询问成都总公司…
李稷勋既没说自己见到歌电,又没说自己没见到歌电…
李稷勋随即询问了总公司…总公司又询问王人文…王人文知道,“上级查账来了”…王人文迫不得已,只得将电报公开…
于是,“政府不但收路,而且夺款”的事…四川百姓全知道了…
全省哗然(全省的人震惊了)…
四川百姓虽然震惊,但是…她们每天该买菜买菜、该卖烧饼卖烧饼…
“官府每天都会通报一些事情,”一位叫“武大郎”的烧饼师傅说,“她通报她的,我卖我的…”
百姓认为这次通报和之前的通报一样…是“基层官员演戏给上级看”…
百姓认为时,官府的查账员到了…
李稷勋询问总公司,总公司又询问王人文…王人文说他确实收到了歌电…总公司回复李稷勋…说自己收到了歌电…李稷勋迅速致电身在北京的盛宣怀、说自己收到了歌电。
“。。”盛宣怀。
盛宣怀知道这些官员在玩猫腻…虽然知道,但是…他选择视而不见…
“官员都在玩猫腻…这是‘官情’…反正歌电已经下达到基层了,就这么着吧…”盛宣怀说。
““我不是不支持变法,我只是觉得…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太天真了…”张之洞说,“他们对世事险恶缺乏了解…他们没有成事的能力…维新派…热情有余,才能不足…”
请看下集《蒋介石的一生253、清末纪实:柱国大臣袁世凯、盛宣怀、张之洞;抚顺民意的四川总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