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都在玩猫腻…这是‘官情’…反正歌电已经下达到基层了,就这么着吧…”盛宣怀说。
确认王人文已向全省通报四川铁路的处理办法后,盛宣怀又催促王人文派专员清查铁路公司各地帐目,以便接收…
王人文本想充傻装楞…
“上级没有下一步指示,我就没下一步行动…”王人文说。
王人文装愣时,盛宣怀连踹他好几脚:盛宣怀接连向他发出好几封电报…催促他派专员查账…
王人文不情愿的派出了专员…
不久后,查账员抵达各个铁路分公司…
百姓直到此时才知道…朝廷这次是来真的。
为保住自己的铁路,百姓赶走了官府派来的查账员…
为应对官府可能采取的强硬措施…百姓们迅速行动起来…身居四川省咨议局和川汉铁路公司要职的百姓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强烈要求清政府“俯顺民情”,收回成命,维持商办原案。
四川省咨议局、咨政院…这些是什么机构呢?
四川省咨议局、咨政院…相当于今天的立法委员会。
说起来,人们做事时,不会听从某一个人…
“人和人平等,人不能听从另一个人…”一位民国学者说。
人不能听从人,那么…人应该听从什么?
“听从规定…”民国学者接着说,“人都听从规定情况下,人和人就是平等的…”
“制定规定的权力叫立法权,行驶规定的权力叫行政权,执行规定的权力叫司法权…”另一位民国学者说,“咨议局、咨政院…是行驶立法权的机构。”
…
咨议局、咨政院…为什么会有这些机构?
原因是这样的:戊戌变法后,“共和”“平等”等思想在全国广为流传…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袁世凯、盛宣怀、张之洞等清朝柱国大臣在全国各地展开一系列致力于国家富强的改革…
“我不是不支持变法,我只是觉得…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太天真了…”张之洞说,“他们对世事险恶缺乏了解…他们没有成事的能力…维新派…热情有余,才能不足…”
清朝百姓是这次改革的主力:清朝百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家乡…展开了一系列效仿西方的改革…咨议局、咨政院…是这次改革中建立的机构…地方政府大多设立了咨议局、咨政院…
“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这是什么意思呢?
铁路国有政策是行政长官颁布的命令…
县令、知府、边疆大吏、邮传部部长…他们是行政长官…
当时,人们认为,行政长官无权颁布“铁路国有”这样的命令…
“行政长官只有行政权…咨议局制定法律,行政长官行驶法律,这是法定程序…”一位在咨议局任职的官员说。
这位官员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咨议局制定法律,行政长官行驶法律…
具体来说是:咨议局制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律…行政长官负责行驶“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律…
…行政长官的日常工作是:抓捕杀人犯、欠债不还的人…把他们交给有司法权的机构…
“‘铁路国有’是一条法律…行政长官无权制定这样的法律…制定法律是咨议局的工作…行政长官发布铁路国有政策违反法定程序…”一位民国学者说。
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
“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打着国有化的名义…引狼入室…
“狼”指的是:列强。
清政府将铁路国有化后,会让外国人修筑铁路…会把铁路长期租给外国人使用…百姓隐隐约约知道这一点…百姓认为清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引狼入室”…
提出“引狼入室”这种说法的百姓不一定这样想…但是…他知道…这种说法能激起同胞的爱国心——这种说法能让同胞支持自己…
百姓请求清政府“俯顺民情”,收回成命,维持商办原案…
四川代理总督王人文是一个俯顺民意的人…
王人文当时就把百姓的诉求上报清政府…
王人文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百姓请求暂缓接收川汉铁路,并用现金如数退还川路股款…
王人文的上级是盛宣怀。
盛宣怀接到报告后…重复了他之前在通告中说的话。
“如川人定要筹还现款,朝廷必借外债,并以川省财政收入作抵押…”盛宣怀说。
…
盛宣怀知道四川百姓不肯轻易就范…
为使四川百姓接受铁路国有化政策,盛宣怀使出了毒招:把国家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借款合同寄到成都…
“国家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借款合同”…是什么?
是一份借款合同:1911年6月1日,为偿还在上海橡胶股票风暴中向列强的借款(参见《蒋介石的一生5》),清政府用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抵押,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总额为六百万英镑的借款合同…
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当时还是百姓的…清政府无权把她们抵押给列强…清政府觉得自己可以抵押百姓的铁路贷款…为什么会这样?
…发生这种事的原因是…物权观念的缺失…
清末是一个物权的蛮荒年代…当时,人们不了解物权…官员们的想法是:普天之下皆为大清子民,大清子民的铁路,就是大清的铁路…
在这种想法驱使下,官员把“自己的铁路”抵押给列强…向列强借了款…
百姓们想的…和官员们想的一样…
对于官员抢占自己铁路的行为,百姓们虽然不情愿,但是,百姓们也不会阻止官员抢占铁路…百姓只想要回自己的筑路款。
百姓们打算长期占有铁路,和清朝谈判,直到要回自己的筑路款…
““就算和自己人说话不算数…和外人说话一定要算数…家里的事关起门来处理就行了,和外人打交道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能给外人留下‘满嘴跑火车、不靠谱’等印象…”一位官员说。
请看下集《蒋介石的一生254、清末纪实:在“关起门处理家务事”枷锁下艰难前行的官员和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