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公主之无敌战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卷 210章 李渊秦王父子生嫌隙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渊俨然将刘文静和裴寂之间一个简单的臣子之间的面子之争当作自己与二郎父子之间的“宫斗”来看待了。

    老李执意诛杀刘文静具有“敲山震虎”之意,他要镇的“虎”正是次子李世民,他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无论你立下多么地大天阔的功劳,对别想挑战你老爹我的皇权,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人是朕!而且,你也别想串通臣子,结党谋权。虽然他明知道二郎此刻并无此意,但防患于未然嘛,那是必须的!

    老李杀刘文静还具有“杀鸡骇猴”之意,他想让满朝文武明白,功绩归功绩,一码是一码,但凡你们这些臣子胆敢挑战朕意、藐视皇权,那就唯有死路一条!特别是那些暗地里与朕不是一条心的人,朕可以随时取汝之性命,功臣亦不例外,皆在可杀之列,只要朕不高兴,照杀不误!

    不得不说,李渊这般行事,与一个明君的作为相悖,也与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宽大胸怀和深谋远虑不合拍,这个事件所延伸出来的负面后果以及历史发展的结果证明,他诛杀刘文静绝对是一个昏愦愚昧的决定,等于是将自身置于悬崖峭壁边上,向着“政治自杀”迈出了第一步!

    原因很简单,这个行径给文武百官带来的信息是:

    在大唐,为官之道以争宠为上、立功为下,敬业和功勋最终的结果也可能只是“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已,特别是那些像刘文静一样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心腹武将,他们不仅仅开始心寒,而且心慌,他老李能够硬是给刘文静加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而处斩,保不定什么时候看着他们不顺眼,也会因着哪一位(些)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捕风捉影、罗织罪名,将屠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老李的这种做法造成武将对他疏远,他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军权,现在也就只好完全依靠掌控李世民来获得军权了。

    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一个木匠带夹子———自作自受的悲哀。而他却还要在数年之后经历了劫后余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犯错的代价!

    如果说这个这个任性的作为所造成的硬伤还不是最最致命的话,那么它给李世民所造成的内心的软伤就慢慢“病变”为一种“内伤”了,他一颗火热的心开始冷却———情还在,心已凉!

    父亲竟然可以完全不将儿子的感受置之不顾、将父子之间的情面置之不理,甚至将儿子当作叛臣贼子来防备。这样的内伤在无形之中迫使李世民启动了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和反制体系。

    常言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即使高祖是自己的父皇、太子是自己的兄长,但为了保住皇位和稳固

    太子之位,日后父皇难说不会对自己下手。

    李世民开始不自觉地运用了刺猬定律(刺猬为了既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对方的刺所伤害,身体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不即不离的距离),渐渐地与父亲和长兄疏远,一种心理上的疏远,以保持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距离,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可比那些刺猬互相之间身体距离要远得多,算是一种“超刺猬定律”吧!

    本来嘛,李世民就是特别爱惜人才的,关键是,刘文静不仅仅是他李世民所发现的最为信得过的智囊,而且也是直接辅佐父皇李渊的大唐第一功臣,同时还是辅佐李建成拒守潼关并大败屈突通手下桑显和的首功者,李世民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为什么父皇对刘文静就下得去手,为什么阿兄李建成不仅没有站出来保一下刘文静,而且还顺水推舟,甚至推波助澜、落井下石地看着父皇的眼色、顺着父皇的意思去鼓动诛杀刘文静,他到底是一时糊涂还是别有用心?

    说句公道话,李渊本性并非一个工于心计、善于玩弄权术之人,但他却偏偏要以一己之短去玩一把,而且不玩则已,一玩就一个大动作,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老杨家的悲剧在他心里投下的一大片阴影,让他的了一种“强迫症”,使他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家的李二郎就相当于杨家的杨二郎,或者是日后将会成长为杨二郎式的人物,所以必须杜渐防萌、徙薪曲突,宰了刘文静就是防患未然的第一步。

    然而,他始料不及的是,刘文静事件他玩砸了,首先,他自身的心理阴影在李世民本来阳光宽广的心胸也投下了一道阴影,这道阴影像一堵无形的隔墙,横亘在他与父皇和兄长之间,隔断了他与他们原本相通相连的心,这使得李世民对父皇和兄长的情感在悄悄的“红移”,渐行渐远……

    平心而论,这时候的李世民在情感方面仍然是一个给他一丝阳光,他就灿烂的状态,那道内心的阴影是可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完全消散的。

    遗憾的是,老李总是在儿子之间玩弄忽阴忽晴变化无常的平衡手段,让李世民的内心也跟着阴晴圆缺地变化,越变越苦逼。

    老李在武德末年所行之事,在李世民的心里阴影面积不断扩张……

    却说李渊没有听从平阳的建议动用二郎李世民,更没有允许平阳帅军出征,而是执意要派嬖臣裴寂出征。

    平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在此紧急关头,却要派遣一个不谙兵法的文臣出战,那不是用锯子斩骨头吗?

    别以为李渊是个一根筋的人,他其实曾经考虑过让平阳担当大任的可能性,他也清楚裴寂对行军用兵就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然而,正是这位裴寂老

    先生,抹杀了李渊想动用平阳的念头。

    在听了平阳的请战之后,李渊特地私下里与裴寂商议了抵御刘武周犯兵一事,当他向裴寂询问到底是应该将重担交给秦王还是平阳公主时,时刻在揣摩圣意溜须拍马的裴寂这次只是猜对了一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两人皆不可!

    (本章完)

    &/artile>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