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宁和李琇蜜姐妹俩同住辅兴坊,只隔了坊内一条街。辅兴坊里宫城很近,紧挨着宫城的西面。李三娘和李琇蜜几乎是天天见面,有事没事她们两也要聚在一块说会话。
却说李三娘就携同观音婢一道来到李琇蜜府上,将吟诗会的想法跟李琇蜜说了,她高兴的跳了起来,大呼善哉善哉。这些日子,她“被”坐月子,闷得慌,就想出门走一走。
李渊听了李三娘和李琇蜜的提议,自然是全力支持的,他这段时间以来也一直在心里盘算着,拿下大兴城仅仅是帝业的第一步,但迟早天下归李,到那时候,文可安邦的相才就比武能定国的将才更为重要了,虽然以后一定不愁没有贤才良相来辅政,但毕竟李家的天下还得由李家自己人来做庄。事实上,自己从晋阳起兵到现在坐在大兴城皇宫的宝座上,不就是靠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吗?
李渊很清楚,打打杀杀,顶多能够创业,但却不能守业,他觉得有必要提醒儿女们,文武双全才是真本事,而且“文武双全”中“文”显然还排在“武”之前,“文”用大脑、用智;“武”用四肢、用力。大脑指挥四肢,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大郎李建成那边,他不担忧,他从小到大都喜好读书,而且偏好帝王之道、驭人之术,这正是新朝所需之才;
二郎李世民那里现在似乎也无需过分操心,因为他已经注意到,二郎近一年来开始,一有时间就静心读书,说真的,这还多亏了儿媳观音婢,二郎现在喜欢读书,除了他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外,也少不了观音婢对他的影响;
四郎李元吉是他最为操心的,这个儿子虽则体力精气过人,但不好文,一读书就说头疼,得对他好好督促一番才行。
原本李渊对女儿们是否能文善武并不是特别在意,小时候给她们机会读书习武,那是因为他李家乃一大户人家,自家的女儿们必须识文断字、能文能武,这样她们走出去才能够给他李家长脸,至少不会丢脸;其次,也是为了女儿们在人前人后有点淑女范和文艺范、同时又能够强身健体少病痛,以便日后能够嫁给好郎君而已。
然而,宁儿和蜜儿在关中的作为和事迹让李渊来了个1八0度的大转弯,他发觉:女儿们并不必儿子们差,即使她们已经嫁人,按理说就是泼出去的水,流向她们夫家去了,可没想到,她们,至少是宁儿和蜜儿,却一心想着李家、向着李家,不仅自己“倒流”回李家,她们还把女婿们一块“捆绑打包”回到李家“倒插门”。
可见,过去仅仅将女儿们当着宝贝“宠物”来养是错误的,就说宁儿和蜜儿吧,她们在外面像只猛虎,而在我面前却像只小
羊羔,必须得把女儿们都重视起来。
李渊有点迫不及待了,他决定十日后举办一个“家年华”晚会,也就是宁儿和蜜儿所说的“吟诗会”,李家男男女女大大小小都必须参加!
“家年华吟诗会”如期隆重举行,李家一应人等,包括他们的配偶和孩子,全数到齐,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作为父亲、爷爷和外公,以及唐王和唐国公等多重身份的李渊在“主席台”先作了一番“政治报告”———总结过去、看清现在、展望未来,简单地说就有点像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当然,其中始终贯穿了“家年华吟诗会”的主旋律,那就是要大家好好读书,学会治国安邦之道、治民富民之理、治地制夷之法,一句话,就是要文治武功。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武功,靠武功达到一统天下和抵御外敌,但我们现在也要重视文治,因为一旦我们得到了天下,就要行文治天下,才能够使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为此,李渊特地亲自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一遍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政治报告”结束后,大家一通敬酒豪饮、鱼肉狂噬……
到了高潮时,李渊宣布赛诗开始,他要长子李建成带个头,但李建成坚持要父亲先来,众儿女和孙辈们也来了一个男女声大合唱———异口同声,一致欢呼赞同,弄得老李心花怒发。
他说自己不善作诗,有点勉为其难,不过,还是在上一年自己50岁大寿生日期间,因偶感有发而作了三首《七律》,今日高兴,就算抛砖引玉,给儿孙们吟一把吧!(其实,他内心是想要起到“抛金引玉”的效果。)
叶萎花凋复一巡,星移斗转刻年轮。姿容易老心难老,初志无泯梦有泯。
不向流年求逝水,还朝岁月索青春。今宵共醉邀明月,明日高歌扫俗尘。
老李吟了第一首七律,然后停下来,端起一斛酒“咕咚”一声一饮而尽,接着就听到了他在等待的热烈的经久不息的喝彩声和鼓掌声。
在那个年代,50岁已算进入了人生老年阶段。而此时,李渊已经造反成功,不日便会成为新一代皇帝,当然会感叹岁月流逝,希望重回青春,生命的青春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政治青春才刚刚开启,只要心志不老、梦想还在,流年可逝,但青春永驻!
那气氛是如此的热烈和踊跃,老李兴致
更浓了,没等儿孙们催促,他就吟起了第二首七律“佳作”:
流年近暮又逢冬,雪落枝头白发丰。旧岁旧情情未了,新年新梦梦方浓。
寒流未冷三春意,暖霭还温半世庸。未负今生鸿鹄志,还期此世化真龙!
如果说前面两首诗是老李局限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嗟嘆和感悟,那么,下一首七律则是对自己晋阳起兵一来的下半生的写照:
竹笋知时破土开,鸿鸾识势卷云来。心藏定国关中对,义聚安邦天下才。
昨夜三军平毂下,明朝独步莅宫台。杨花已谢随天意,桃李当兴任自栽。
老李将自己和儿女们比作竹笋和鸿鸾,顺带歌颂一下自己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才智;老李没有用“鸿雁”或“鸿鹄”,而是采用了“鸿鸾”,“鸾”意为“凤”,代表女性,似有以“鸿”寓意自己和三位嫡子、以“鸾”寓意李秀宁和李琇蜜两姐妹;他在诗中特意突出了“关中对”和人才的重要性;此外,他将民间传颂的李氏当兴杨氏当衰的童谣整合到诗句中,暗喻李家顺天意取杨家而代之的野心。
喝彩声和鼓掌声当然是少不了的,不过,老李现时肚里就这么两首诗,他们再怎么起哄,他也无料了,好在主动权在他手中,他转而再次要大郎建成给弟兄姐妹们领个头。
但李建成还是推脱,他说应该由三妹李秀宁来起个头,因为她不仅仅是儿时兄弟姐妹们中的学霸,而且这吟诗会也出自她的主意,她理应带个头,先来一个“引子”。
李渊笑口盈盈地点头赞同。
(本章完)
&/ar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