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覃忽听老孙头说,昨天一人关进牢房,今天就要处斩,心想,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与老孙头一同来到死牢。进了死牢一看,那人约摸四十余岁,气度不凡,双手还被绑在柱子上,覃忽吩咐老孙头给那人松绑。老孙头指着覃忽,对那人说:“你这人听着,这是我们县里的大英雄覃忽,他昨晚带领人马,打破县城,活捉县令,你若有什么冤情,可以向他讲。”那人一听此话,不觉流下泪来。他边流泪边说道:“我名叫伍善,中原人氏……”便从头至尾,道出了那段奇冤。
原来,这伍善家住中原,距此千里。伍善排行老大,其弟名叫伍良。父亲皁亡,兄弟二人全靠母亲养大。因为家境原因,伍善只读了三年书,就弃学务农,供其弟伍良一人继续上学。伍良诚实厚道,读书用功,后来,中了科举。八年前,朝廷授伍良为此县县令。伍良一去,八年没有音信,老母亲心中不安,思念焦虑,便要伍善前来寻访。说到这里,伍善叹了一口气,然后继续说道:“我前天中午,到达这个县城,向街坊打听县令姓名、县衙位置后,就来到县衙。门子听说我是县令兄长,就领我进了县衙。那县令正在坐堂审问什么官司,门子叫我候在堂外,他先去禀报。大堂里看不清楚,我远远望去,那县令似乎不太像我的兄弟伍良。门子禀报后,仿佛听那县令说了,叫门子先送我到客栈,审完公案,晚上再见。前天晚上,他未去客栈。昨天,我还未起床,突然,涌进七八个公人,将我拿住,关在这里。”
覃忽听了,说道:“这么说,现在的那个县令,不是你的兄弟伍良。”伍善说:“还不能肯定,因为,我确实未看清楚。”覃忽说:“明天,我坐大堂之上,提审那个县令,你在屏风后面悄悄细看,看那个县令到底是不是你的兄弟伍良。”
翌日,覃忽坐于县衙大堂之上,周一鸣、田明、覃雄、江彪分坐左右,两队覃家军威风凛凛,侍立两旁。只见覃忽将惊堂木一拍,两侧覃家军齐声吆喝:“把伍良押上堂来!”早在大堂门口等候的五六个覃家军,拎着伍良的衣领,将伍良推上前去。那阵势,吓得伍良脸色惨白。覃忽喝道:“下跪何人?!”伍良战战兢兢答道:“下…跪的…是,小人伍良。”覃忽道:“抬起头来。”伍良抬起了头,胆怯地望着覃忽。这时,覃忽又将惊堂木一拍,再次喝道:“伍良,你站起来!”几个覃家军拎着伍良衣服,把伍良提了起来。站了起来的伍良,悉悉索索,两腿筛糠,不知覃忽要做什么。覃忽端视伍良一阵,然后说道:“你还是跪下去吧!”几个军士又将伍良按了下去。
覃忽站起身来,走到屏风后面,问伍善:“伍善,看清楚了没有,到底是不是你的兄弟伍良?”伍善连连摆手,说道:“不是不是,绝对不是我的兄弟伍良。”
覃忽回到大堂之上,依然居中坐定。须臾,只听得“啪!”的一记大响,覃忽猛拍惊堂木,震得大堂一片“嗡嗡”之声。覃忽喝道:“下跪狗官,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从实招来!”伍良窥视覃忽,只见覃忽虎视眈眈,盯着自己,顿时吓得毛骨悚然,小心翼翼答道:“小人姓伍名良,中原人氏,句句属实,一点不假。”覃忽道:“狗官,你说你是中原人氏,那你家住何县,村叫何名,家中是何情况,说来听听。”伍良便把县村名称、家世诸情说了一遍,居然和伍善说的一丝不差。覃忽一听,知道眼前这个家伙,是个刁钻狡猾之徒,正待想法对付,这时,田明说道:“我看,不动大刑,这个狗官不会招供。”覃忽便道:“那好,狗官,你听着,本不想给你动刑,可你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又滑’,你既然不肯从实招来,那就大刑伺候!”
田明立即唤来县衙行刑差役。差役搬出了“十指枷”、“指甲钉”、“老虎凳”等大小十样刑具。田明吩咐:“先给那狗官上‘十指枷’!”七八个差役听了,便走上前去,扯的扯,捉的捉,把伍良十指死死夹住。田明命令差役:“给我使劲地夹!”两边差役一听,拉起枷索,“嗨”的一声,一齐发力,只这一夹,但听伍良十指“咔嚓”作响,那伍良痛得在地打滚,“哎哟!哎哟!”叫声连连。
田明问道:“狗官,你招也不招?”伍良不语。田明说:“狗官,你既然这样顽固不化,那就再上别的刑具,给你试试看。人们称你‘无良’,其实不假,你以往对付老百姓,不就是这样的吗。”说着,他吩咐差役给伍良上其他刑具。
伍良以往用那些刑具整过他人,知道这十套刑具,一样比一样厉害,看来,今天不死也要脱层皮;他又想到,前天抓来的伍善,未来得及杀掉,一定被覃家军救了,他可能已把一些隐情冤事,告诉了覃忽,自己不招供,也是枉然;招了是死,不招就会受刑而死,招了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于是,他频频向覃忽、田明作揖,说道:“不要动刑了,我愿意从实招来,是我害死了那个真正的伍良。”接着,他招出了八年前的那桩奇冤。
原来,那年伍良授了县令,便带着一个书童南下赴任。一日,因贪赶路,误过了村镇,天色渐黑,走到一处人烟稀少的山岗,前不巴店,后不巴村,主仆二人正在彷徨,忽见林子中有一光亮,仿佛是一处人家,于是,二人直奔光亮而去。
伍良与书童走到光亮处一看,果然是一处人家。那家屋前,立一旗杆,旗杆上挂有旗幡,借着灯光,旗幡上“酒家”二字清晰可见,原来是一处客栈。客栈内,灯火通明,四五个伙计在收盘捡碗。伍良见有客栈,心中大喜,于是,带领书童进到客栈屋内。
这时,从里屋走出一人,见伍良主仆进门,便上前致礼相问:“客官一路辛苦了。请问,你们是来住店,还是过路吃饭?”伍良答道:“我们是来住店的。阁下您是?”一个伙计在旁说道:“他是我们的掌柜。”伍良说:“原来是掌柜,失敬,失敬。”那人说道:“不必客气。客人到了我们这里,如同到家,有什么需要,只管吩咐就是。”一边说着,一边亲手接过伍良肩上包裹,一旁放下。
伍良见这掌柜,彬彬有礼,态度热情,说话和气,年纪又和自己相仿,顿时,对他心生好感。
那掌柜吩咐伙计,把一张桌子擦拭干净,端上一壶热酒,自己先坐一位,然后,热情招呼道:“两位贵客,路上定然疲乏,为此,请先饮酒,暖暖身子,然后用饭,这将有利恢复精神,若何?”伍良见请,便携书童就坐。
三人饮酒,酒酣话多,掌柜与伍良相互攀谈起来。二人相叙良久,真如“相见恨晚”。伍良谈得兴致勃勃,掌柜听得频频点头。随着攀谈深入,噩梦渐渐逼近,伍良浑然不知。
原来这是一处黑店。店主姓吴名亮。这个吴亮,纠集五个歹人,在此开店多年,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凡有客人在此过路吃饭,或者夜宿住店,吴亮便热情凑上前去,探索来人带有多少钱财。如若来者钱财较少,在此吃饭、住店,一切如同正常客栈,过后,不动声色,任其前行;若遇带着许多财物的客人,就在客人吃喝之时,先用蒙汗药迷倒,然后害其性命,劫夺钱物。
本来,吴亮接过伍良的包裹时,感觉包裹分量不重,知道这二人不是什么有财之主,原有“放过一马”的想法。而后来,却听说伍良南下赴任县令,吴亮顿时起了一个歹念:何不杀了这个伍良自己冒名顶替去做县令;自己的名子与伍良同音,别人呼叫,也不易露出破绽;当了县令,搜刮民财,比起这开黑店,来财之快,胜过多倍,还不会有什么风险。于是,吴亮更显热情,称兄道弟,相问家情诸事,挖根刨底。而那伍良,不加防范,样样有问则答,不留半分。这正是:沉默是金是非少,话繁无忌祸患多。
接下来,吴亮迷倒伍良主仆,将其杀害,继而放火烧了客栈,把罪证毁灭得无影无踪,然后,揣着伍良的官文印信,带了几个歹人,来到这里充当县令。
覃家军以及在堂众人,听罢这一奇冤,个个义愤填膺,人人喊打喊杀,大堂里,喧闹之声一片。田明见此,拍拍惊堂木,示意大家安静。
覃忽说道:“吴亮,你有弥天大罪!我本不想杀你,现在看来,你是罪不容赦。不杀你,天理不容;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吴亮哀求道:“我是罪该万死。大英雄杀我,我也无怨。只求大英雄,给我留个全尸。”覃忽道:“这个可以,准备绞架!”
县城西门外的教场上,竖起绞架,吴亮在一队覃家军的押送下,到了此处。几个行刑差役,自己跟着来了。他们问覃家军的领队:“我们绞死吴亮,可以吗?”领队答道:“可以。”这几个差役,以往饱受吴亮蹂躏,早对吴亮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敢怒不敢言,今天有了机会,他们岂能放过,个个摩拳擦掌,定要亲手绞死吴亮。
吴亮被绞,时有百姓提出:吴亮之罪,罄竹难书,可否挂尸三天,予以示众,此一慰藉被吴亮所害亡灵,其二以此警戒天下贪官污吏。覃家军允许,并告示民众。三天里,各处百姓,纷纷赶来,甩丢石头,掷打伍良尸身,以消心头之恨。掷石之人,不计其数。伍良尸身之衣,打成若干布条;掷打的石头,堆成小山,竟然埋住了伍良尸身双腿。
吴亮在此七八年里,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勾结豪霸,鱼肉乡民,已把全县搞得乌烟瘴气,千孔百疮,现在,百废待兴,而覃家军即将远征,这个根据地不能丢了,需要选择一个能人,来当县令,治政管理,携扶民众安居乐业。为此,覃忽请来众位兄弟商议。周一鸣听了覃忽之意,便说:“我知一人,可当县令。”覃忽说:“你说何人能行,我便亲自去请。”周一鸣说:“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覃忽问:“你说的到底是谁?”周一鸣说:“我觉得伍善这个人,能当县令。”接着,周一鸣说了,他曾与伍善攀谈过,得知伍善是一个能人,虽然只上三年学馆,但是博学多才,深明大义,天文地理,谙熟皆知,行军察民,无所不晓,此人若当县令,定然稳妥。覃忽说:“一鸣兄弟所见极是,我也和伍善谈过,知道他很有能耐,但不知他是否乐意当这一县令。”覃雄道:“有什么不乐意的,难道当县令不好?况且,这是兄承弟业,顺理成章的事。”田明却说:“焉能想其当然,凡事自有定数,不要任意勉强。”
这伍善做了县令没有,后事又是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