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沟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千三十四章 大唐奇迹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宣平四十一年里,大唐帝国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经济发展计划而展开了。

    在经济发展计划框架下,开始了美洲等海外省的农业,资源开发,开始南洋大开发,也开始了东北地区,中亚等地区的农业,畜牧等开发。

    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主要是集中在水利、交通两大方面。

    同时也是鼓励工商业从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城市转移,鼓励中小型城市发展特色工商业经济。

    四十一年秋天,圣天子在新一轮的御书房经济会议当中,提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工商业,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民众的收入。

    这个指示,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工商业发展,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为了提供民众,尤其是内陆地区的民众收入。

    如今的帝国,和后世不一样,交通远远没有后世那么便宜,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想要出去打工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而即便是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其人口容纳数量也是有限的,上海特设县,也是松江府的市区,其常住人口总数都已经是突破三百万了。

    再加上周边几个县的人口,整个松江府的人口都快要达到五百万之巨了。

    这个人口数字,对于当代的技术水平而言,已经是达到了极限,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当代的交通物流运输的极限能力。

    大城市的人口容纳数量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永远的增加下来,因此对资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资本在其他地方投资建厂,直接在其他地方提供工作岗位,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李轩的‘因地制宜’的指示,就是在这种大环境里下达的。

    李轩要求各地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工商业,比如说福建那边茶叶多,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又是靠海,那么就可以发展茶叶种植以及加工,木材加工,造纸等相关行业等等。

    东北地区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同时经济农业大开发后,大米和大豆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极大,因此可以继续加大投资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加工等重型工业,同时呢还可以发展粮食加工行业。

    比如说大豆加工业就是非常富有前景,因为大豆、豆饼、豆油都是目前市场需求量巨大的商品。

    (ex){}&/  彻底解决大唐帝国全国范围内的温饱问题!

    在这种大浪潮下,宣平四十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等到宣平四十二年,大唐帝国在上海黄浦江大桥的通车中拉开了序幕!

    大唐想要建造黄浦江大桥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了,并且单纯建造数百米长度的大桥也不算什么难,但是想要建造一座跨度几百米,同时还能满足上万甚至数万吨船只通航的大桥,那可就难了。

    如今建成的黄浦江大桥,可是一座仅仅长达一千六百多米的超级钢铁悬索大桥,其主桥墩的高度达到了九十多米,采用了上万根钢索吊住桥身,使得桥身距离水面有数十米之高,使得不影响黄浦江的通航。

    不管是桥墩的施工还是桥身的施工,乃至其他各个方面,那都几乎是代表着当代大唐帝国的工业技术巅峰水准!

    通车当天,大唐朝报以二版头条的方式进行了报道,称之为‘大唐奇迹’,并在政治上高度肯定了这座大桥的意义,称该大桥的成功建成,代表着大唐帝国数十年来的工商业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一座超级大桥,不仅仅建造难度高,耗资也庞大,也就只有松江府才能财大气粗的修建这样的超级大桥了。

    这座超级钢铁悬索大桥前后施工时间超过十年,但是今年才刚通车而已,前后耗资数百万。

    松江府修建这座超级大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开发黄浦江东岸地区。

    目前的松江府市区已经非常庞大了,大到甚至找到第二块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了,然而黄浦江的东岸可是有大片的地方却是因为交通问题而无法开发。

    之前的时候虽然也有所开发,但是始终因为没有直接的桥梁连接两岸,只能依靠渡轮,所以东岸一直都是发展不起来。

    而松江府方面一直都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呢,松江府也有钱,很有钱,非常的有钱,这是超级重点,必须说三遍。

    松江府也有开发黄浦江东岸的需求,又有钱,同时大唐帝国的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也满足了建造这种超级大桥的需求。

    如此三者结合,才有了黄浦江大桥这座超级大桥的出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