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龚惊生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龚惊生传奇第十三回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十三回:一意孤行闯南墙,伤心之地功难成。

    纸上谈兵何等易,百丈崖头空回首。

    上回说到张国焘在南下途中另立中央,下面我们介绍南下红军在四川的战斗情况。

    红军杀回四川的消息在成都传开,刘湘惊慌不已。

    围剿红四方面军时,国民党中央军没有帮上忙,一直是四川军阀负责,所以,红四方面军越打越壮大。而今,国民党中央军扑向西北,中央红军会计划选择西北立足,如果再站不住脚,红军会翻越戈壁进入新疆,这样就会得到苏联的支持。国民党军的主要兵力已经调向西北,另一部分在江南围剿红军游击队,对红四方面军突然入川,不但刘湘、刘文辉惊恐不安,就连蒋介石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旦红四方面军控制了四川,红一方面军在西北立足,那真是与南京形成了三足鼎立。刘湘召集四川各路诸侯商量对策,虽然也向南京求援,但是,四川的土皇帝们不希望蒋介石插手四川的事。

    刘湘对蒋委员长的为人太清楚不过了,红军可怕,蒋委员长更可怕。红军要赤化全川,蒋介石也要抢占四川。

    红军向成都平原杀奔而来,两个月里,一连攻下十多座县城,进入成都平原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此时的红四方面军多数指战员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的一再劝说,坚持要在天全县发起一场大战役,迅速攻下百丈关,打开进入成都平原的大门。百丈关是雅安通向成都平原的必经之路,冲出百丈关,成都平原就无险可守了。张国焘似乎完全看到了希望,他一再催促红军打通进入成都平原的通道,他要在刘备登基的地方体会一下蜀王的滋味,也许龙袍加身,在挥手之间,全国就是张家的了。可惜,张国焘注定不是当帝王的命,他的欢呼雀跃只是昙花一现,还白白搭上了几万红军的生命。

    我们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南下路线和北上路线究竟谁对谁错,虽然已经被历史证明了,但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们没有谁能说清楚。红四方面军节节胜利,如果张国焘听从朱德、刘伯承的建议,在川西、川北、川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再向成都发展,也许张国涛的梦就实现了。张国焘太心急了,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红军攻下天全县后,损失很大,接着又向雅安百丈关挺进。刘湘、刘文辉拿出全部家当,在进入成都平原的大门摆下二十万军队与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决战。对于刘湘来说,丢了百丈关就丢了进入成都的大门,如果再不拼死一战,自己的老窝就要拱手让人。对于红军来讲,一旦占据成都,再向四川各地播撒种子,赤化四川是两三年的事,因为共产党的生存能力和繁殖速度是惊人的。双方都把赌注押在成都平原上。就即使红军进入成都占不了便宜,中央军尾随红军而来,成都就会是蒋介石的了。四川的军阀们只有团结起来共拒红军了。这一次,四川军阀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作战时表现出空前的勇敢和顽强,南下的红军从没有遇见过如此顽强的对手。

    南京很欣赏刘湘这一举动,因为自从围剿红军以来,四川军阀总是阳奉阴违,对追剿红军雷声大,雨点小,真刀真枪干的少。这次红军要赤化全川,四川各路军阀都联合起来,杨森、潘文华、郭汝栋、范绍增也纷纷赶来为刘湘助阵,南京也派出了空军助战。

    四方面军周围有三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其中还有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和薛岳的两个师。张国焘坚信,击溃刘湘就是胜利,于是,一再催促徐向前下达作战命令。徐向前对眼前百丈关这一仗心中没有底,他派人请朱德和刘伯承到作战室里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情况。

    在会议室里,张国焘与朱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是我们进入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击溃刘湘,我们就可以直取成都。我们英勇的红军是谁也不能阻挡的!”张国焘用演讲家般的口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张国焘是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论家,精神胜于物质是他从书上学来的,用于红军精神最恰当不过。特别是红军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张国焘的头脑,只要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红军,任何反动派都不值一提,更是不堪一击。

    “我们只有八万作战部队,这是一场险战,对我们很不利。”刘伯承指着地图说。

    “险仗怎么了?红军什么样的仗没有打过?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受过?你刘伯承,冤枉上了几年伏龙芝军事学院!”张国焘对刘伯承不屑一顾的神态,朱德实在看不下去。

    “国涛同志!这是在分析战场势态。百丈关是一场险仗,川军据险而守,人多势众,武器远胜于我们,八万红军在这里打攻坚战,吃亏的是红军。现在,敌军源源不断的向我们围来,一旦不能迅速击溃敌军,僵持不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朱德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此战的危险性,他继续说:“就即使红军英勇无比,我们将眼前的敌军击溃,你们看,刘湘在不到三十里的纵深,部署了三个师作为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纵深又是几十里,刘湘的机动部队全在那里。红军一路打下去,就以敌我伤亡比为五比一,就是刘湘、刘文辉的二十万人马也将红军消耗殆尽,还有赶来的中央军,潘文华、杨森、郭汝栋、范绍增这十多万军队,我们又拿什么去和他们作战呢?”

    朱德看了看张国焘,接着说:“我认为这一仗不能打。还是退回去,要么北上,要么经营川西北,再向川东发展。国涛同志,我们都要为党负责,红军是党的命根子啊!”

    朱德这番话刺激了张国焘,他极不高兴的说:“这是我们中央的事。你们既然不承认我们的中央,这里不需要你们,出去吧。”张国焘是下了逐客令。

    朱德只有气愤的离开了会议室。

    龚惊生和保密局的战士带着朱德和刘伯承走出会议室。朱德一边走一边大声喊:“张国焘!你不能拿红军的生命去赌博!你会是革命的罪人的!”

    龚惊生劝说道:“朱老总,你冷静,一定要冷静!”

    朱德和刘伯承回到驻地又是一阵大吼大叫,他们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几次要返回会议室与张国焘理论,龚惊生拦住大门,康克清又从旁劝阻,徐向前也来劝说,他俩的怒气才算消了一点点。

    精神和物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两种形态,二者又是相生相成的。我们一旦夸大了精神的神力,变成了唯心论,抛弃了物质给人的作用,人也就不伦不类,理想就演变成了幻想。精神和物质一旦分裂,都会酿成灾难。

    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朱德和刘伯承的劝阻没有生效,张国焘固执的下达了进攻命令。

    红四方面军投入了很大兵力拿下百丈关后,红军与刘湘的部队僵持不下,形成了拉锯战。外围的敌军越逼越近,再僵持下去就会前后受敌,张国焘再也沉不住气,心情异常的糟糕。他和徐向前来到朱德驻地,一句话也不说。徐向前介绍了情况,朱德要求张国焘下令立即撤军,张国焘无计可施,很艰难的点了点头。在百丈关战役发起后,四面蜂拥而来的国军已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红军只有边打边退。南下时近十万人的红军,退到川西北时,只有四五万人了,继续南下的路行不通,川西北也有强敌,经营川西北已经不可能。

    路在何方?张国焘长叹一声,于是想起西楚霸王来,更想起四面楚歌里的唱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许张国焘的耳畔响起了虞姬的歌声:“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待见军情报如何。”结果呢,远古的虞姬却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张国焘隐隐感觉虞姬自刎倒地。可惜啊,川西北没有乌江,如果有,张国焘不知有没有项羽那样的气概,留下千古奇谈呢。

    我们就来看一看百丈关的激战的片段吧。

    血战百丈关,是红四方面军最艰苦的一仗,红军与川军进行的遭遇战空前的惨烈。

    百丈关,地处名山东北,在雅安通往成都的公路上,北倚邛崃山,南临岷江河网地带,周围是大片起伏的丘陵和稻田,地势甚为开阔。

    1935年11月16日,红4方面军攻占百丈。川军以6个旅进行反扑,红军将其击退,并沿百丈通邛崃的大路进击,至下午16时,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红军的刺刀逼近四川“剿总”所在的邛崃城,刘湘孤注一掷,川军源源不断地投入战斗。

    19日,十几个旅从北、东、南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十余里长的阵地反扑。

    刘湘发布了《告剿共官兵书》,并向各军将领发出手令严词切责,对川军过去积习痛下针砭,规定:凡有临阵退缩,畏敌不前,或谎报军情,作战不力者,一律军前正法。其余各级官兵,倘有违令者,排长以下,得由连长枪决,连长得由营长枪决,营长得由团长枪决,团长得由旅长枪决,旅长得由师长枪决,师长得由总指挥枪决,总指挥倘有瞻前隐匿者,由总司令查照依法严办。如有努力作战,不顾牺牲者,无论各级官兵,均由总指挥随时注意考查,从优奖励。因为前有红军,后有蒋军,川军别无出路,只能拼死求生了。

    红4军10师师长陈锡联对百丈关战役的观感是:战斗一开始,我就感到这次对手与过去明显不同。过足了大烟瘾的川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像羊群一般,漫山遍野地蜂拥而来。我们在百丈地区十几里长的弧型阵地上摆了上百挺机关枪向敌人扫射,打掉一批,又上来一批,这些川军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虽然阵地前铺满了敌人的尸体,但后面的敌人又踩着同伙的尸体冲上来。敌人冲进阵地,战士们就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刺刀捅弯了,就与敌人抱在一起肉搏。到后来敌我双方都混在了一起,敌我双方的鲜血将稻田里的水都染红了。

    川军凶猛进攻,红军据守月儿山、胡大林、鹤林场及黑竹关至百丈公路沿线的山岗丛林地带,双方展开拉锯战。21日,红军在黑竹关一带的前锋部队被迫后撤。

    川军进逼,2个旅企图通过水田进占百丈,红9军76团机枪连以十几挺机枪猛烈扫射,整连整营的敌兵倒毙于田里。机枪的枪管打得发红,要不断换水降温。

    敌21军4师到达前线后,依其历年与红军作战的经验,采取稳扎稳打、二线配备的轮番战术:10旅进行攻击,11旅控制第二线阵地。胜则交替前进,败则一线部队退回二线阵地后方再占领阵地。

    红9军25师把守百丈镇东侧桥头,依托环形堡垒群,阻击敌11旅31团的进攻。敌团长谢浚以每人20元的赏金,招募100余名敢死队员,以迫击炮、重机枪助战,冲破堡垒群。

    红25师后撤,军政委陈海松从望远镜里看到,桥头上还躺着20多名伤员,气愤地找来几名团长,指出在阵地上丢伤员是可耻的行为,命令立即组织突击队,救回伤员。

    桥头已被敌军控制,抢救伤员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是,活不缴枪,死不留尸,是红四方面军历来的传统,部队在几十挺机枪的掩护下,救回伤员。

    陈海松亲自给伤员包扎伤口,他握住一名伤员的手,说:“同志,真对不起,让你们受苦了。”

    红31军副参谋长李聚奎率军直属队在百丈镇后面十几里的一个村庄待命。军参谋长王维舟从镇里打来电话,让李聚奎前去帮助后送伤员。李聚奎赶到王维舟的指挥所,刚进门,王维舟就对他说:“后面山上发现了土匪。”

    李聚奎心想:土匪算什么,就说:“打掉他!”

    这时,“嗡——”一阵引擎声越来越响,几架敌机呼啸而来。情况不对,土匪哪来的飞机!

    原来,王维舟一向把敌军称为“土匪”。

    “敌人上来了!”李聚奎的通讯员在街上大喊,李聚奎出门一看,一股敌军冲进街口。

    敌31团攻入百丈镇,与红军展开巷战。战至15时,敌31团渐渐不支,蒋军飞机滥炸民房,盘旋扫射,敌模范师3旅以独立营增援。红军伤亡过大,退出镇子。

    王维舟、李聚奎率机关人员撤退,敌31团1连连长、土匪出身的王廷章带队紧追。李聚奎找到31军教导队,击退追兵,击毙王廷章。其他各处的战斗一样的激烈,红军未曾想到川军如此顽强。这一仗,不但损兵折将,更重要的是挫伤了红军的士气,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四方面军不但没有进入成都平原,就连川东、川北也无立足之地了。

    下面我们探讨百丈关战役失利的原因。

    1935年10月中旬,北上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击溃尾追敌骑兵2000余人。与此同时,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也发起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此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手已经一个多月。北上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联合作战,取得直罗镇大捷;而南下的红军在百丈关失利,赤化四川的目标没能实现,被迫西进。“打到成都吃大米!” 这是当时鼓励红军战士的口号,充分说明红军缺吃少穿,给养困难,物资匮乏。

    张国焘于1931年奉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中央代表,后来又到川陕根据地,长期领导红四方面军。不少指战员们出于对党的信任,一度对这位“张主席”也有迷信。尤其是基层指战员不知道红军指挥部已经掌握了破译敌人无线电密码的技术,把他说成是能掐会算的“活神仙”。张国焘分裂红军后,南下的部队由红四方面军全部(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等五个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五、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组成。他们再过草地,在川西高山峡谷间向南穿行。红军战士虽然两过草地,体力疲惫,时至深秋了还穿着夏装和草鞋,但战斗热情不减,取得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的胜利,甚至在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初期,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战果。但同时,胜利掩盖了一个事实:红军占领的地区人口很少、物产贫乏,也来不及进行根据地建设。一些红军高级将领还有一个错觉:四川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容易被各个击破。张国焘鼓动南下的时候,攻击中央红军北上是“无止境的逃跑”,“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会冻死”,他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11月13日,南下红军一举攻占名山县城和百丈镇,逼近了川西平原的门户——百丈关。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红军进至此地,就已经打出了川西高原的山险隘口,逼近富饶的川西平原。此前对追击红军比较消极的四川军阀见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立即集中80个团反扑,红军在仓促间与敌展开了一场决战。 红军以15个团硬拼敌人80个团 。百丈关一带属于小丘陵,地势开阔,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战的红军。红军进至百丈关的前几天进展顺利,但自11月18日起遇川军和中央军一部反扑,战局迅速发生逆转。11月19日,敌军十几个旅从东、北、南不同方向对红军发起进攻,揭开了百丈关决战的序幕。此时的川军刚刚整编不久,充实了建制,补充了武器弹药,战斗力有很大提高。整编之后,川军中的军官多是从峨眉军官训练团下来的少壮派。蒋介石仿照红军的做法,向川军各部队中派去了政工人员。加上刘湘又亲自坐镇,下了死命令:临阵退缩者,一律就地枪决! 红军亭石碑上“红军亭”三字为徐向前元帅所题。百丈关大战时,徐向前曾亲临此地指挥作战 。以往作战中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川军,这时突然变成了“硬骨头”。而红军指战员尽管连续作战,非常疲惫,但仍与优势之敌殊死搏斗,豪气干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说:“百丈附近的水沟、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百丈战斗,是一场空前剧烈的恶战。”由于双方采取密集队形交战,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轮番出动的空军,给红军造成不小伤亡。随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提醒部队要注意防空,但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和受地形限制,收效甚微。红军在天全突破川军防线,正欲乘胜追击时,即遭敌机密集轰炸,伤亡300人,攻势被迫停顿。战至11月21日,红军已经筋疲力尽,而川军却利用熟悉地形、运输方便的优势,反攻势头不减,中央军薛岳部也乘机在南部投入战场。红军遭敌重兵压迫、堡垒封锁,南下和东出都已经不太可能。红四方面总指挥部决定全军后撤到九顶山、天台山和莲花山——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刻的标语线扼险防守。红军估计不足,是百丈关失利的重要原因。百丈关之战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史上的一场大规模战役,经过七天七夜苦战,红军毙伤敌两万余人,自身伤亡亦万人有余。由于未达成歼灭战,缴获少而损耗大,结果却对红军十分不利。百丈关之役的失利,是南下红四方面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再一次用血的代价证明了战略和路线的重要性。战略和方向错了,即使局部取得若干胜利,仍难挽救整体上的颓势。导致红四方面军失利的原因还有许多。富庶的川西平原是四川军阀的命脉,红军向川西前进便是威胁其老巢,过去派系众多且互不协同的川军各部破天荒地抱成一团。四川最大的军阀刘湘将战斗力最强的郭勋祺师(模范师)和范绍增师调到前线,亲自督战与红军硬拼,蒋介石也把中央军薛岳部和部分空军调来助战。 红军事先对这一敌情估计不足,情报不明,决策失误,参加百丈关之战的兵力只有15个团,却硬拼川军80个团,事先过于轻敌。发现敌强我弱之后,指挥部没有及时下令撤退,连续多日苦战,直到损失惨重。南下路断,四方面军部队由8万多人减到4万余人,四方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北上去走中央红军的路。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在巴西单独北上的时候,曾经遇到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带人赶来拦阻。毛当时对不明真相的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员说过两句话,一句话是:“你们的张总政委要南下,要到成都坝子去吃大米,我们要北上。你们要不愿跟着我们走的,可以回去。我告诉你们,四川坝子敌人有重兵,你们冲不出去。”另一句话说:“我们现在向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这两句话都应验了。战后,红四方面军以巩固天全、芦山、宝兴、丹巴地区为中心任务,在这一带同国民党的重兵相持。由于川军主力和中央军薛岳、周浑元等部从几个方向步步压来,红军指战员虽然顽强抵御,防线仍不断被突破。 南下之路不通,退向川康边界地区的四方面军处境更为困难。此地为汉、藏杂居区,严冬到来后部队棉衣和粮食供应困难,又难以大量补充兵员。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翻越大雪山西行,向甘孜方向的康区转移。经过几个月的南下作战,红四方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4万余人,受形势发展所困,最终同二、四方面军联合北上。

    以上探讨的内容是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史料上的记录,并非本人杜撰。

    正是:撞了南墙才回头,损兵折将一场空。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