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美院的家族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天上午,三美院里的各家大人们都上班去了。马大元家里,也只有小嫫一个人在家。姚梅梅“鬼鬼祟祟”地进来,手里拿着她爸爸从太原带回来的五彩风车。小嫫正在厨房刷碗,梅梅在屋子里打开了电视机。里面没有能引起梅梅兴趣的电视剧,她转头看见了柜子上放着的什么。趁小嫫不注意,梅梅偷偷踩上凳子,够到了冯胡娜的化妆盒。

    梅梅开始对着镜子“描眉画眼”,不一会儿就把自己变成个“小鬼”。马小嫫回到屋里,看见梅梅在那边做着什么。

    小嫫:“梅梅你干嘛呢?”

    梅梅没回头:“我上次看见你妈这么往脸上画。”

    小嫫明白了:“梅梅,别动!我妈会骂的。”

    小嫫赶上来,把化妆盒从梅梅手上拿过来,收拾起来,放回了原位。

    梅梅:“她不会知道。”

    小嫫:“天呐,你都变成鬼了?!(冲着外面喊)莲花姨姨!莲花姨姨!”

    南莲花闻声走了进来,她也被梅梅的“面相”逗得“咯咯”乐起来。姚梅梅把冯胡娜演戏时戴的饰品也顶到了头上,随着电视里的音乐声“扭动腰肢”,咿呀学唱起来。这下,更是把在场的南莲花和马小嫫逗得乐不可支。

    在县纺织厂的人事处,姚家栋正向领导汇报此次赴并的“收获”。汇报完毕,领导带着善意,让他继续努力。

    而在纺织厂的食堂,有人叫凤兰去后勤处。一听说余处长找,凤兰的脸色当时就变了色。余乃文告诉凤兰,食堂的老厨师焦大庆要退休了,需要人顶替。凤兰当临时工的日子不短了,各方面也都过硬,于是余问凤兰愿不愿意顶老焦的班。

    凤兰当时就懵了——她心里说:“能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好事儿能临到我的头上?”余乃文看着支支吾吾的凤兰,又追问了一遍。凤兰仍旧不敢应承,因为此时她已经有所预感,担心余乃文背后又打着什么坏主意。

    余乃文告诉凤兰,按理说应该老焦的儿子“小焦饼子”顶班。可大家都知道,那是个游手好闲,成天在街上拦女娃、打群架的“货色”。他能来纺织厂厨房踏实干活儿?所以,他余乃文“作主”换了人。只要凤兰愿意,那就是凤兰进来。

    凤兰一听明白了,她稍一停顿,告诉余乃文:“我们家家栋就快调回太原了,到时候我和两个孩子也就一起搬到太原了。所以不用给我转正了,要是老焦的儿子不行,你再看让谁顶他的班吧。”

    余乃文一听傻了眼,愣在那里半晌没说出话来。凤兰这便“趾高气昂”地走出了余乃文的办公室。

    县剧院的剧场里,马大元和冯胡娜连手主演的新戏《于无声处》正在上演。

    这个戏是由当时造成全国性轰动的同名话剧改编的现代晋剧。可谓土洋结合、老戏新唱。演出结束后,大幕徐徐合拢。穿现代装、唱当下事的新颖戏曲形式,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刘培根也和厂里的同事看了戏。下来后,他跟马大元说他第一次看这样的戏,太好看了!旁边好事的说这有什么稀奇的,这就是当今的“样板戏”!

    不久之后,纺织厂姚家栋的调令终于下来了。他兴高采烈地跑出厂子。一路疯也似地杀回了三美院,继而兴高采烈地向三美院的所有住户居民们报告了这一喜讯。他说晚上,他和凤兰请所有人到他家里吃饭。

    回到家后,姚家栋跟凤兰商量起了自己回太原的事。他说凤兰和孩子眼下还不能跟自己一起搬到太原,但他会积极“跑跳”,帮凤兰和孩子们尽快找见着落——用不了多久,一家人就会在太原团聚了!

    单纯的凤兰深信家栋的话。她让家栋放心,他不在的日子,她会照顾好天泽和梅梅。

    晚上,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准备齐了。门外,家栋吆喝小院成员们进家入席。刘培根、南莲花、刘小军来了,马大元、冯胡娜、马小嫫也来了。梅梅和天泽搬凳子、拿筷子、招呼大家入席。管凤兰端上了什锦大烩菜……在昏黄的白炽灯下,三美院的聚餐在欢愉的气氛中开始了。

    姚家栋首先举杯向大家致谢,并含有道别之意。由此,姚家栋便开始频频举杯,敬酒、干杯,不住地尽饮杯中美酒。几轮下来,小院里的三个男人都有些“高”了。女人们拦不住,也不愿意真拦。孩子们难得有这样“放纵”的机会,更是兴致高昂。跑的跑、闹的闹,唱的唱、跳的跳……屋子里洋溢着狂欢的氛围,但又显露出缥缈的失真感。

    不知道喝了多少瓶酒,打碎多少只酒杯。一桌狼藉,宴席散场。人们离去后,空气突然清澈,屋子突然宁静。

    天泽和梅梅趴在沙发上睡着了,家栋吐完被凤兰扶进了里屋。

    凤兰走出来,一个人开始收拾起了“残局”。

    管凤兰开始帮家栋收拾行囊了。他常看的书、常穿的衣服、常用的家什……没有谁比凤兰更清楚。

    而在县纺织厂里,家栋也办好了关系迁移的手续。他向大家道别后,把自己办公室的东西悉数归整好。

    终于,姚家栋跨上了自行车,准备回家。这次的回家路,他所经之地、所看之景,也许都将是最后一次经过和领略了。

    姚家栋回到家来,看见凤兰正帮自己缝行李包。家栋从后面轻轻地搂住了老婆……

    终于,三美院的“老邻居”们把家栋送了出来。“还回来吗”、“别忘了我们呀”、“我们把凤兰当人质,不怕你不回来”,人们你一句他一句地调侃、叮嘱着。手一一握过,家栋再望一眼这三美院,然后转过身去,背着邻人们,向着长长的胡同那头走去了。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凤兰、天泽、梅梅,一家子把家栋送上来。家栋亲吻过孩子,和管凤兰四目相对。眼神中包含的情义太重,表情中凝聚的意愿太多,凤兰还是落泪了:“我这是怎么了?……家里的事你放心,保重好身体。我和孩子的事别太急,我们能等……”

    家栋上了车。

    凤兰:“有事写信。”

    话刚说完,火车就启动了,“长龙”缓缓地远去。

    在那以后,管凤兰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打理家庭。两个孩子日思夜想盼望父亲归来,接着全家到大城市去生活。

    管凤兰每每经过纺织厂的大门,都会到传达室看看来信,可是迟迟没有家栋的音讯。

    食堂里的同事问凤兰准备好到省城生活了没有。凤兰每每笑而不语,不知怎的,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预感。

    后勤处长余乃文到食堂检查工作,趁周围没人时,他向凤兰打听姚家栋的消息。凤兰说,“他很快就回来接我们走了。”

    晚上,在下班回家的半道,管凤兰总会到西街的菜市场捡菜,捡烂水果。有一次,天泽偶然看见,偷偷跟着母亲,知情后,从此也加入了“捡菜的行列”中。回到家中,梅梅和哥哥每每吃着捡回来的甜橙、苹果之类,总是那么津津有味——母子三人有了那执着的、“去太原”的希望,对生活中所有好的、坏的,都以十分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去体味。

    这一年三美院的新年小院联欢会少了一样节目,拉手风琴的姚家栋不在人们中间,气氛好似冷清了不少。

    姚家栋在太原被分到重机厂技术科。

    同时他也成了周弘铭府上的常客。一来是诚挚谢意的表达,二来是他觉得这里的氛围很适合自己知识分子的性格。姚家栋为周伯伯带来了定襄的草药,专治周的腿病。

    机研所的“一把手”已经换了人,可是还有些关节没有打通。姚家栋已经为从重机厂调到机研所活动了一段时间,周伯伯也一直在为他努力,但还不能马上如愿调动。

    姚家栋与周丹林之间仿佛已经有了难于言表的一些特殊情愫。旁边的大多数人都察觉到了,包括姚家栋的母亲贺欣。

    她又收到了凤兰写给家栋的信,转而问起家栋将来的打算。家栋说不出什么……贺欣劝家栋“为将来想想,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夜晚,姚家栋把凤兰的来信草草地藏在了箱子底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