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莽与刘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2邺城风云际会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洛阳渡河北上,通常取道孟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刘秀一行在黄河南岸下车解鞍,安排官船渡河。初冬十月,寒风萧瑟,背后的邙山红枫黄叶,层林尽染,面前的黄河浊流微波,浩浩荡荡。

    一千多年前,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在此会盟,进行伐纣的准备工作。当是时,武王意气风发,太公鹰扬伟烈,车辚辚,马萧萧,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好一派王者气象。刘秀不禁感慨:若百年以后,长眠于此,天为被地为席,苍山为枕大河为邻,复归自然,岂不快哉!

    当年武王会盟,号称八百诸侯,而刘秀的身后却只有随从数人,卫士数百而已。欣慰的是,随从中冯异、铫期、祭遵、臧宫、王霸、坚镡等人,皆为当世人杰。

    坚镡字子伋,颍川郡襄城人,县吏出身,以其贤能著称,刚刚被举荐给刘秀,初任主簿。

    这就是刘秀阵营三大集团之一的颍川集团的雏形,以颍川基层官吏为主。

    刘秀抚摸着手中的使节,登船向对岸缓缓行进,这回可没有什么白鱼入舟。想来当年那条鱼也只不过是被船队惊扰,怒气冲冲地跳出来,看看是哪个王八蛋,万万没想到成祥瑞了!现在的刘秀是过河的卒子,回不了头了。

    过了黄河,冯异对他说:“天下思汉久矣。如今更始诸将暴虐,抢掠财物,百姓失望,无所依靠。有桀纣之乱,才有汤武之功;饥渴之人,容易满足。明公在河北有专断之权,应该派遣官吏,巡视郡县,理结冤狱,施行恩惠。”

    刘秀打起精神,召见各地郡县官吏和乡里三老,当面考察,量才适用,就像是朝廷派来的州牧一样。之后刘秀督促各县,处理积案,废除王莽那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恢复汉朝旧制。当地百姓杀牛宰羊,到大司马行辕举行大联欢。

    刘秀继续北上,前往邯郸郡,即前赵国地界。

    行至邺城,在长安时的同学邓禹策马追至。其实刘玄即位时,已经有人推荐邓禹出仕,但他看不上刘玄,坚决拒绝,而刘秀在昆阳之战的表现震撼了他,如今看准时机,毅然相随。

    刘秀大喜过望,开玩笑说:“仲华远道而来,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做官。”刘秀又问:“不愿做官找我作甚?”邓禹正色说道:“只要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尽绵薄之力,青史留名而已!”。刘秀拉住他的手,亲自迎入帐中。

    两人彻夜促膝长谈,刘秀说:“朝廷命我安抚河北,初来乍到,不知怎么打开局面?还请仲华赐教一二。”

    邓禹反问:“文叔这话半真半假吧?我若看好如今的朝廷,在南阳时即可出仕,何必等到现在?”

    刘秀变了脸色:“大哥创业未半,突遭横祸,我要继承他的遗志,请仲华助我。”

    邓禹献策:“更始虽已定都,如今山东未定,赤眉、青犊等农民军,动辄以数万计,三辅擅立名号者,比比皆是。刘玄志得意满,不理政事,诸将也都是暴发户,只知贪恋财货,及时行乐而已,没有一个忠良明智、深谋远虑、辅国安民之人。天下分崩离析,形势迫在眉睫。明公若想有所作为,当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取悦民心,立高祖之大业,救万民之性命。以公之德才,天下不足定也。”

    在《后汉纪》上,还有一个加强版本,建议全文背诵:

    “古人有言:圣人不得违时,时亦不可失也。历观往古圣明之兴,因时立功,二科而已,天事与人事也。今以天事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更始既是庸才,而其辅佐无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欲尊王安民者也。以古人度观之,今败可见也。

    公推诚接士,总览英雄,天下之人,皆乐为驱驰,公之德众所归也。初战昆阳,破王莽四十万众,天下闻之,莫不震靡,公之武众所服也;军政齐肃,少长有礼,赏善如不及,讨恶如虑遥,公之文众所安也。聪明神武,所谓天下圣人也。民之归治,如水趋海。以公之威德,应民之望,收天下英雄而分授之。河内被山带河,足以为固,其土地富贵,殷之旧都,公之有此,犹高祖之有关中也。进兵定冀州,北取幽并,胡马之用;东举青徐,引负海之利。三州既集,南面以号令天下,天下不足定也。”

    刘秀眼前一亮,如同见到暗夜明灯,这番“邺中对”有理有据,使人信服,提出以河北为根据地,经营天下的大战略。刘秀此后的战略布局,也大体按照这个方案展开。三国时期荀彧所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致胜,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邯郸,冯异、铫期等人按部就班,巡行属县,审讯囚犯,慰问孤寡,赦免自首的亡命徒,并暗中考察了高级干部的忠诚度。

    前赵国宗室刘林热情地招待了刘秀一行。两人叙过同宗之谊,然后开宴,席间刘林说起天下形势:“大司马,如今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就是赤眉军,而赤眉军就在黄河下游,不如掘开黄河,以水为兵,百万之众可为鱼鳖!”刘秀当即收敛笑容,他对似乎是蒋委员长穿越过来的刘林很不满,但因立足未稳,不便发作,只是沉默不语。

    此时更始帝刘玄也开始大封诸王,先封宗室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嘉为汉中王、刘歙为元氏王等,后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王常为邓王、李通为西平王、李轶为舞阴王等。朱鲔还挺有原则,说当年高祖有约,非刘氏不得封王,遂为刘玄所不喜。

    舞阴王李轶作为刘玄心腹,整日门庭若市,钜鹿人耿纯前来投拜,想谋个一官半职。耿纯一上来就语出惊人:“大王龙行虎步,风云际会,骤然崛起,几个月的功夫便封王爵,但是,于士人没有威信,于百姓没有恩惠,这是智者所忌。战战兢兢,尚且难以善终,何况悠然自得,这样真的好吗?”李轶对耿纯另眼相看,就以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纯为骑都尉,让他回乡安抚地方。

    耿纯随即北上,路过邯郸时,听城中人说,最近来了一位朝廷的大司马为政清明,便好奇前去拜访。一问才知道是昆阳之战的英雄刘秀刘破虏,他发现刘秀手下人才济济,军法严明,便献上马匹和缣帛数百匹,愿意跟从刘秀,不去当什么骑都尉了。

    刘秀离开邯郸郡,准备前往真定,考虑到耿纯是河北大姓,就让他留在邯郸作为后应。行至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又有三位英雄追奔而来,他们是朱祜、贾复、陈俊:

    朱祜原本准备随刘玄一起去长安,但是刘嘉劝他说:“你素来与文叔交好,何不投他,去干一番大事?我手下有几个能人,可以与你同往。”朱祜很高兴,便收拾车马,与贾复、陈俊一起前往河北。

    刘秀握住他的双手:“哎呀,老兄弟,可把你盼来了。” 朱祜揶揄道:“当年在长安,庄大司马对你高看一眼,如今你做了大司马,我也得沾沾光。”刘秀笑了:“既然如此,仲先就在我帐下做护军吧,领亲兵常随左右。”朱祜指着身后两个陌生的面孔说:“这是大将军刘嘉手下的二位贤才。这位是……”

    贾复心直口快,抢先说道:“南阳人贾复,再拜叩见大司马。”

    贾复字君文,南阳郡冠军县人,年少好学,熟读《尚书》。老师称赞他说:“贾君文容貌志气不俗,又爱学习,必是将相之器。”他还胆识过人,做县吏时,曾赴河东运盐,中途遇到劫匪,同伴都作鸟兽散,只有他护盐回到县里,人们直挑大拇指。汉军兴起,他拉起数百人的队伍,自称将军,后来率众归附刘嘉,担任校尉之职。

    他奉劝刘嘉:“自古天下治世,首先是唐尧虞舜的时代,其次是商汤周武的时代,其次是齐桓晋文的时代,再次是六国并立的时代。六国不能守成,相继灭亡。如今虽说汉室中兴,然而天下未定,大王真能安守富贵吗?”刘嘉明白这些,但自觉力不从心,答道:“你说的这些大事,我可干不了。大司马在河北,我可以把你举荐给他。”于是贾复与朱祜一道同行。

    刘秀见贾复文武双全,简直就是另一个自己:“失敬失敬,原来也是一位少年英雄,当年我在太学,读的也是《尚书》啊。既然君文不惧盗贼,就在我破虏将军名下做盗贼督。”

    陈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陈俊见过大司马,此行只是顺路上任……”

    陈俊字子昭,南阳郡西鄂县人,也曾游学长安,充任县吏。更始帝即位,他担任刘嘉的长史,后来调任曲阳县长,此次只是搭朱祜的便车。刘秀惜才,便说:“一个小小的县长何必留恋?我准备把子昭留在身边,不知尊意如何?”陈俊看了看朱祜和贾复,略一思索,当即解下印绶:“今日英雄相会,我却之不恭啊!”

    他们和邓禹是刘秀阵营三大集团之一的南阳集团的雏形,以南阳地方豪强为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