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妻子王氏病重,因为之前死了两个儿子,王氏哭瞎了双眼,孤苦伶仃。于是王莽让太子王临去伺候她,结果王临与一个王莽宠幸过的叫原碧的侍女勾搭成奸。在床榻之上,王临嘟哝着:“这老家伙把天下搞得一团糟,还白白霸占这么美丽的女子,真是糟践了。”原碧也在旁边搔首弄姿,王临精虫上脑,就准备谋杀亲爹,提前登基。
王临的妻子会研究星象,说宫中很快会有“白衣会(葬礼)”。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临暗喜,以为老爹命中该有此劫。
没过多久,因为发生了大风灾,要有人背锅,王莽遂贬王临为统义阳正。王临心不自安,偷偷给母亲写了封信说:“陛下对儿孙们太严厉了,之前大哥、二哥都是在三十岁被逼死,现在我也快三十了,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份书信正好被王莽截获了,他大为光火,连妻子的葬礼都不让王临参加了。丧事办完,他调查原委,把原碧抓起来,逼问道:“你这个狐狸精,快说,你们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在严刑拷打之下,他问出了真相。但是烝母弑父十恶不赦,家丑不可外扬,他将办案官员灭口,又赐死了王临,对外宣称是暴病身亡。
祸不单行,就在同月,王莽的三子王安也病死了,至此王莽的四个嫡子全部挂掉。不过他的姬妾生了两男两女,我们只说这两个儿子,一个叫王兴,一个叫王匡。
看来王莽确实健忘,王兴这个名字,正是《天帝行玺金匮图》中那个城门吏,后来还娶了王莽的孙女王妨,结果又给儿子起了这个名字。不过王兴一直默默无闻,而王匡这个名字,我们以前也提到过,是绿林军的领袖之一,也是王莽的一个侄子,他们在以后的故事中还会出现。
大概是从“檿弧箕箙,几亡周国”开始,中国人已经把谶语玩滥了,但是仍然屡试不爽。王莽同志装神弄鬼,证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归,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个新的谶语又浮出水面。
魏成郡的大尹李焉不满王莽很久了,他认识一个算命先生叫王况的。王况说:“王莽即位以来,土地奴婢禁止买卖,货币制度朝令夕改,战事频繁,盗贼并起,百姓苦不堪言,大汉将要复兴。汉属火德,你又姓李,李在五音中属于徵音,徵音也属火……”
这便是那个著名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
然后王况先生又编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谶语,包括王莽手下的福祸吉凶,连日期都写得清清楚楚,洋洋洒洒,总共十几万字。
李焉让书吏抄写几百份,布告天下,书吏一看,我的妈呀,十几万字,抄到猴年马月去了。他一不做二不休,揣上草稿就跑去告密了,王莽马上下令逮捕李焉,在狱中拷打而死。废话连篇真是害死人呐!
王莽本来就很迷信,看到王况的谶语后,不由得脊背发凉。谶语说楚地将兴,李氏为辅,可是楚地那么大,究竟是哪里呢?王莽觉得应该是江东之楚,毕竟是楚霸王项羽的发祥地,于是专门找来一位将军李棽,赐名李圣,任命他为大将军、扬州牧,镇抚楚地。
地方官员投其所好,献来符命,说该再立了,又说当年黄帝御一百二十女而成仙,建议王莽也如此照办。王莽觉得很有道理,派遣使者巡行天下,搜罗漂亮的小姐姐纳入后宫,每天晚上。可是王莽都六七十岁了,哪里吃得消,这不,由于肾虚上火,他开始噩梦连连。
先是梦到长乐宫前的十二金人中的五个居然动了起来,这十二金人本来是秦灭六国后,收取天下兵器熔铸而成,象征着天下平定,现在动了,说明天下要乱。王莽命令工匠把金人胸前的铭文“皇帝初兼天下”磨掉,搞一回精神胜利法。
又梦见刘邦的鬼魂找上门索命,他命令卫士冲进高庙搞破坏,用红色的鞭子,蘸上桃木煮的水,在墙壁上抽得啪啪作响;派轻车校尉驻扎高庙,北军中垒驻扎长陵,把刘邦“看管”起来,让这老东西少来捣乱。
王莽觉得御女成仙太累,身子骨实在扛不住,就选了一条捷径。他听说黄帝建华盖而登仙,于是造了九重华盖,富丽堂皇,高逾八丈,安装在四轮车上。假如李约瑟认真读过王莽传,肯定就不会吐槽中国人没有发明四轮车了。
他这样装神弄鬼,对天下的乱局显然毫无用处。南郡人秦丰割据黎丘(今湖北宜城)一带,自立为楚黎王,聚众数万人。王莽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大家都学乖了,一个个报喜不报忧,说匪患不足为虑。
但是老同志公孙禄坐不住了,他把朝廷的内外政策批判了一番:“太史令宗宣胡说八道,以凶为吉;太傅平晏虚伪矫饰,忝居大位;国师刘歆颠三倒四,毁坏师法;明学男张邯制定井田,民失产业;羲和官鲁匡设置六管,工商穷困;说符侯崔发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真该把他们都杀了,以谢天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莽才是始作俑者。公孙禄只针对具体负责的官员,已经很给领导面子了。
王莽恼羞成怒,出于对老同志的尊重,只是让卫士把他赶出去,但转念一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皇帝永远是对的,王莽不愿认错,就把负责六管的鲁匡贬出京师,以平息众怒。假如你是王莽的手下,遇上这种甩锅的领导,你还会死心塌地给他卖命吗?
其实仔细考察这些动乱,基本上还处在吃大户的阶段,打家劫舍,只求填饱肚子。虽然人多势众,但几乎没有打出旗号的,用的都是巨人、从事、三老、祭酒之类上不了台面的称呼。用曾国藩的话说,他们只是“流寇”,而不是“窃号之贼”,如果善加安抚,还不至于酿成大祸。
除吕母事件外,他们对地方官吏也没有大肆屠杀,为了向朝廷表达善意,还经常释放俘虏。比如一名大司马的手下被俘后放还,出于良知,他觉得有必要上书陈述真相。
但是王莽并不相信,他从来都只相信自己,下诏痛斥:“追捕盗贼是官员职责所在,可是你们呢?追剿不力,盗贼越来越多。还敢为刁民说话,什么贫穷所致,简直胡说八道,如果真是贫穷所致,偷鸡摸狗也就罢了。可现在盗贼成千上万,分明是造反!你们再不出力剿匪,拖延塞责,一律下狱治罪!”
官员们噤若寒蝉,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原则,纷纷选择隐瞒不报。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动乱规模越来越大。
偶尔有一个实干的官员,比如翼平郡连率田况,征召民夫,发放兵器,组织训练。赤眉军知道碰上了硬茬,不敢越雷池一步。田况也知道擅自发兵,有违朝廷法度,于是上表自劾,王莽倒是难得清醒了一回,让田况领青、徐二州牧,督办军事。
田况一激动,上书王莽,掏心掏肺:“盗贼初起之时,规模很小,根本不值一提。都是地方官不作为,县里骗郡里,郡里骗朝廷。千人说是百人,百人说是十人,上下相蒙,以致不可收拾。等事情闹大了,朝廷调兵遣将,限期征剿,地方官只顾应付上差,苟且图免,哪还有心思处理政务。而将帅们贪生怕死,作战不利,朝廷的赦令也没有认真执行,人心恐惧,降而复叛。陛下要派太师和更始将军东征,实属不妥,兵力太多则骚扰地方,兵力太少又不足平叛;应该选拔基层干部,严明赏罚,使其收拢百姓,坚壁清野。这样叛军久攻不下,粮草不继,招之必降,攻之必败。臣用这样的方法,一定能平定盗贼。”
我相信王莽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脸上一定是红一阵白一阵,你一个小小的地级干部,也敢指手画脚,比领导还聪明,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不过他还算有点涵养,派出使者抚慰田况,将其调回京师,拜为师尉大夫,束之高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