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三年(公元22年)正月,王莽家的九庙终于建造完成了。他兴高采烈地将祖宗牌位请了进去,亲往拜谒,给驾车的马披上龙纹衣,装上鹿角,远远看着像麒麟一样。《诗经·麟趾》有云:“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有列祖列宗英灵护佑,老子怕谁?
四月,趁着这股喜庆劲儿,王莽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出师东征。临行时大雨滂沱,泥泞遍地,长安的老人们都说:“这是泣军,大凶之兆!”
王莽主持誓师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霜蝗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今年春天尤其严重,朕很痛心。特命太师东征,沿途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大军开往兖州镇抚,并对青州徐州一带尚未解散的贼寇,给予坚决打击,以期安定民心。”
王匡和廉丹率领十万大军,趾高气扬地向着东方前进。王匡是王莽的堂弟王舜的儿子,廉丹也奈何不了,军纪放纵,一路上没少祸害老百姓。人们编了顺口溜:“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官军比匪军更可恨,不幸被田况言中。
为了解决饥荒问题,王莽再次发挥聪明才智,派使者亲临指导,改善主粮结构,把草木煮成糊糊,让老百姓们吃。他不知道,人不能消化纤维素,只有把树皮草根磨成粉,才能吸收里面的一丁点淀粉,这样搞反而浪费不少人力物力。
王莽已经意识到,自己理想化的改革方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了壁。他不得不下诏说,五均六管使贪官豪强们脑满肠肥,人民利益受损,这并非朝廷本意。遂令开放全国的山林湖泽,任由百姓开采,不收赋税,这一政策要坚持到地皇三十年,再视情况而定。可是已经晚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绿林军日益壮大,荆州牧发兵两万征讨,王匡等人奋起迎战,大破官军,尽获粮草辎重。他们开始尝试性的攻城拔寨,掳掠妇女上山造小人,迅速裹挟了五万多人,威震地方。
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染病,何况是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山林之中。绿林军爆发了大规模瘟疫,死者近半,被迫分散转移。王常、成丹进入南郡,称为下江兵;王凤、王匡、马武、朱鲔进入南阳郡,称为新市兵;平林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称为平林兵。
这时一个叫刘玄的人投奔了平林兵。刘玄,正是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的庶出曾孙,是刘秀的族兄。刘玄也曾豢养宾客,不料宾客犯法,刘玄受到牵连,逃亡到了平林。官吏扣押了他的父亲,他就装死,回到舂陵发丧,把父亲救了出来,从此亡命天涯。可以看出,刘玄也是有手段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王莽派遣司命大将军孔仁镇守豫州,纳言大将军庄尤、秩宗大将军陈茂出兵荆州,然而又不能完全信任他们,连例行的兵符都不愿授予。庄尤见这位老同学已经无可救药,只能仰天长叹:“调兵遣将不赐兵符,必然束手束脚,就像把韩卢犬(古代名犬)拴起来却让它追逐猎物一样。”
这年夏天,又爆发了大规模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赤地千里,从关东飞入关中,落满长安未央宫中。王莽闻声出殿,看到眼前的屋顶上、地面上,密密麻麻全是大头蝗虫,它们扇动翅膀,发出低沉的嗡嗡之声。他头昏脑涨,一阵眩晕,天不助我啊!虽然他有过治蝗的经历,但如此大规模的爆发,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能力,况且国家机器早已千疮百孔,丧失了执行力。
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饥荒,数十万流民也像蝗虫一样拥入关中。看过《一九四二》的朋友们都知道,饥民走一路吃一路,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看着这群眼睛发绿的饥民大军,函谷关的守将根本不敢阻拦。王莽手忙脚乱,组织开仓赈济,但是因为用人不当,官员监守自盗,侵吞官粮,饥民饿死十之七八。在长安街头,活着的人衣衫褴褛、形容枯槁,死去的人横七竖八、尸体枕藉,真是惨不忍睹。
王莽听到消息,不由得流下泪来,痛心疾首地说:“可恶的贪官,视人命为草芥!可惜他畏罪潜逃,不然必杀之以谢天下。唉,不知道长安城里的百姓境况如何?”长安居民也好不到哪去,有人为了讨好王莽,买来了肉羹和小米饭,说这就是长安居民日常所食,他居然信了,觉得形势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