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读作看)被迎立为皇帝,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大司马王莽辅政。
九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刘钦望着十六岁的刘縯在庭院中舞着木剑,刘仲和刘秀在一旁拍手叫好,大概也就刘仲这个年纪了。
朝中的大小事务自然都由王莽做主,过了新年,朝廷按惯例改年号为元始元年,大赦天下。
元始元年,取“一元复始”之意,寄托着对新年新人新事的期望。这一年恰好是公元元年,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在东方世界或许也将开启一个新时代。
西南方的越裳国献来白雉一只,黑雉二只。博士们一查古书,可了不得,《尚书》有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大臣们上书说王莽德比周公,所以千年重见白雉,应该赐号为安汉公。王莽再三推辞,老朽何德何能,实在也不是谦虚,孔光、王舜、甄丰、甄邯这几位同志,功劳也是很大的。在热心人士的提醒下,太皇太后下诏,拜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王莽为太傅,甄丰为少傅。王莽这才接受了安汉公的尊号,堂而皇之地住进了当年萧何的府邸。
王莽此举并不完全是为了虚名,子曾经曰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是在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建议失爵的诸侯子孙和功臣后代,都再次封侯,天下百姓赐爵一级,二百石以上的基层干部一律加薪。这样,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官吏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
他还想起了老恩人陈汤,便以诛灭郅支之功,尊汉元帝庙号为高宗,并为陈汤恢复名誉,追谥破胡壮侯。长子陈冯封破胡侯,次子陈勋封讨狄侯。王莽能得人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为了将权力迅速收归己手,王莽指使公卿们上书,说太皇太后应该安心享清福,日常事务就交给安汉公好了。以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和各地举荐的秀才能吏,很多都不称职,应该让他们到安汉公那里面试,重新考察录用。
王政君年老体衰,乐得做甩手掌柜,就准其所请。王莽由此取得人事大权,大力提拔了一批自己认为优秀的干部,罢免了一批自己认为不称职的官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安汉公早已是无冕之王。
汉哀帝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以至于大白天闹鬼。陵庙中的寿衣本来放在匣子里,有一天突然出现在外面的坐床上,吓得当值官员屁滚尿流,入朝告变。太皇太后下令用太牢祭祀,以示安抚。
这件事迅速在官场中演变成了段子,官员们添油加醋,私下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汉哀帝痛恨王莽,要来复仇;有的说王莽一身正气,有何惧哉;甚至说有人看到汉哀帝的鬼魂经常在王莽府上游荡。
其实有脑子的人都明白,这是反对王莽的人搞的恶作剧罢了。
王莽有的是办法平息物议,他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官方谥号。此后孔子的封号水涨船高,最高的居然是西夏册封的“文宣帝”,孔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儒学,在当时是政治正确,是科学真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来,杂糅了阴阳学说的新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对忠孝仁义的推崇,正是王莽不断上位的有力推手。更重要的是,其核心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虽然迎合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但也为皇权套上了一个无形的魔咒。
朝廷要搞意识形态改革了,像刘钦这样的基层官吏,顶多就是在引用“子曰”的时候,要改用“褒成宣尼公曰”。
他想教刘縯《论语》,刘縯一脸嫌弃地跑开了,其他年幼的孩子就更不行了。
他拿出当时流行的启蒙教材《急就篇》,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后院中便常有“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的朗朗书声。刘秀学得很快,是块读书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