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新鲜事呢?建平二年四月,刘钦接到消息,说皇帝突破成例,尊祖母傅氏为帝太太后,尊生母丁氏为帝太后。
“皇帝”虽然连用,却也有区别,“皇”强调的是皇统礼法,“帝”强调的是皇帝本人。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看来皇帝改革失败以后,退而求其次,要防止江山变色。
此次事件堪称汉朝的“大礼议”,以皇帝为中心的丁傅家族与以太皇太后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发生了激烈冲突。先是高昌侯董宏上书,说以《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氏应该再上尊号。王莽自然坚决反对,令刘欣意想不到的是,师丹和堂舅爷傅喜,竟然也不赞成。从中可以看出此事操之过急,甚至连身边的人都没有统一意见。
接着在未央宫的一次宴会上,有关人员把恭皇太后的座位设在太皇太后之侧,王莽发现后大发雷霆,怒斥道:“定陶王太后不过是藩妃,怎么能跟太皇太后并列!”他命人强行撤去座位,恭皇太后听说后也勃然大怒,搞得双方很不愉快。王莽见捅了大篓子,再次上书乞骸骨。刘欣做个人情,赐王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免官归家。
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刘欣最终为祖母和母亲加上尊号。此后帝太太后的称号又升级为皇太太后,与太皇太后平起平坐。丞相朱博趁机上奏:“之前王莽贬抑尊号,亏损孝道,本应斩首。陛下虽赦他死罪,但是不宜再有爵位,请免其为庶人。”刘欣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只是将王莽遣返回封国了事。
王莽初任大司马的时候,本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无奈新皇帝不信任,即便在师丹改革失败后,皇帝也一直不愿重新起用自己。或许他已经意识到,要想实现政治抱负,推进改革事业,必须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清流”王莽因为坚持朝廷礼制,被遣回封国,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他是一位受害者。南阳太守举荐孔休为新都国相,拜会王莽。王莽礼节周到,孔休也素闻其名,两人建立起良好关系。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去探望,王莽很感动,把自己的玉装宝剑送给他,以示友好。孔休以朝廷法度为由,不肯接受,王莽关切地说:“我看见你脸上有瘢,听说玉可以消瘢,只是想把玉饰送给你罢了。”然后卸下玉饰相送,孔休仍然不接受。王莽猜中了他的心思:“老弟你是怀疑我行贿?”说完,王莽把玉饰砸碎,包起来递给孔休,孔休也很感动,终于收下了。
以汉朝的政治体制,王国或侯国的相,名义上是王侯下属,实际上是朝廷的监视官。王莽能与孔休如此亲密,这待人接物的技巧,还真是让人服气。
王莽在封国闭门谢客,不轻易与人见面,表现出一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他的次子王获,杀了家里的一个奴婢,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不必抵命的,但王莽强令王获自杀。这在视奴婢性命如草芥的社会环境中,引起了轰动效应,王莽荣膺感动汉朝人物称号。在新都的三年中,不断有人为王莽上书鸣冤叫屈,三年后,恰逢日食,皇帝照例要下诏举贤,对天象做出回应。有朝中贤良称颂王莽的功德,使他得以返回长安。
如果说上尊号的诏书还在情理之中,那么六月份的一份诏书,就有些意料之外,甚至让人瞠目结舌了。
当时帝太后丁氏去世,加上朝政混乱,汉哀帝心烦意乱,犯了糊涂。他听从了待诏夏贺良的馊主意,说什么汉朝历二百年,气数中衰,应当再受命,改元易号。于是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皇帝尊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刘钦苦笑着看完这份诏书,心中暗想:“要是有这么简单,秦朝就不会亡了。陈为舜后,刘为尧后,难道都是过家家一样?”
想必天下的官吏也都是这种看法。汉哀帝不是白痴,等到心情平复下来,他发觉这份荒唐的诏书,就像大庭广众之下打自己耳光一样。
主辱臣死,不管有意无意,夏贺良都必须死。不过所有人都没料到,汉朝真的要再受命了,只是主角并不是汉哀帝。主角是谁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刘钦又生了个女儿伯姬,这时刘秀已经会打酱油了。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后来舂陵的长辈们对刘秀的性格做了二字评语:直、柔。这是个奇妙的组合,一般而言,性格正直之人难免锋芒毕露,性格柔顺之人难免原则性不强。“直柔”用现在的话说叫“外圆内方”,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因此作为孩子王的刘縯,比起有些木讷的刘仲,更喜欢跟刘秀亲近。兄弟俩虽然相差十岁,却有说有笑,经常形影不离,是一对快乐的小伙伴。
破罐子破摔的汉哀帝刘欣,此时也有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董贤。丁傅两家的猪队友让刘欣大失所望,而皇太太后也于元寿元年去世,他转而将精神寄托在董贤身上,形影不离,双宿双飞。有一次午睡时,刘欣看着董贤俊俏的脸庞,觉得熟睡时的基友更加可爱。他想起身,生怕吵醒董贤,就默默地裁断了被压住的袖子。
爱到深处,甚至觉得这锦绣江山也无所谓了,他深情地对董贤说:“董卿,朕这么爱你,就把江山让给你好了。”董贤小脸一红,不知是害羞还是害怕,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中常侍王闳是王莽的堂弟,劝阻道:“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陛下继承宗庙,只能传给子孙。这是国家大事,君无戏言呐!”刘欣很不高兴,可也挑不出毛病来,就退了一步,让董贤充任大司马。
这也可能是刘欣的一种策略,本意就是要让董贤上位,以压制王莽。正像鲁迅所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汉哀帝突然驾崩了。他一直提防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时年七十一岁,新都侯王莽四十五岁,如果一切正常,成功耗死他们,这天下仍旧还是姓刘的。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的寿命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一项重要因素。“死去元知万事空”,只有活着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刘钦接到讣告,连忙组织县级追悼会,张贴告示,大行皇帝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刘钦素衣素冠,带领干部群众,对着长安的方向长跪不起,嚎啕大哭,努力多挤出几滴眼泪。好在当年汉文帝仁德,规定百姓只需服丧三日,并不禁止食肉、饮酒、嫁娶、祭祀,跟现在的默哀三天是一个意思。
刚举行完追悼仪式,朝廷又传来新的消息。太皇太后王政君亲自出场,驾临未央宫,收取皇帝印绶。她召见董贤,拉长声音问道:“大司马,你说说大丧该怎么办呢?”董贤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免冠谢罪。王政君说:“那这样吧。新都侯、前大司马王莽主持过先帝的葬礼,熟悉流程,就让他来辅佐你吧。”王莽一到,就说董贤不得人心,请收回大司马印绶,禁止其出入宫禁。董贤惶恐不安,当天就自杀了。
王政君召集群臣议事,明知故问:“皇帝驾崩,国家无主,正需要一位辅国之臣。众卿以为,谁做大司马合适呀?”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心领神会,举荐王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不愿依附王莽,互相举荐。王政君“嗯”了一声说:“既然众望所归,那就拟旨拜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统领朝政。”王莽随即上奏说太后赵飞燕杀害皇子,皇后傅氏骄奢淫逸,将她们废黜,又逼令自杀,傅、董两家家属都被流放。姓王的真的要一手遮天了!
刘钦不免一阵唏嘘,汉家江山真的要完?他一转念又宽慰自己,听说王莽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在朝中声望很高,或许能够带领汉朝走向复兴。作为汉哀帝眼中钉的王莽,却也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