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太后。王政君投桃报李,追尊刘欣的生父为定陶恭皇,双方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各怀鬼胎勾心斗角。
刘欣依礼制尊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母亲丁氏为恭皇后,立恭皇太后的侄女、自己的表姑傅氏为皇后,封舅爷兼岳父傅晏为孔乡侯,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赵飞燕的弟弟、名义上的国舅赵钦也被封为新成侯。目的很明显,是要借力打力,让外戚们互斗,徐图恢复皇权。
王政君也看出了门道,指示王莽请辞大司马,以避锋芒。王莽上书后,刘欣考虑到即位之初需要保持政局稳定,极力挽留,甚至说如果王莽要退,自己这个皇帝也不干了。王莽暂时保住了位子。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哀帝时,天下人口户数达到了汉朝的最高峰。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
刘欣以前太子太傅师丹为左将军,推行改革,师丹与丞相孔光等人议定后,颁布了调控法令:
“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国占有的土地,列侯在长安和公主在各县占有的土地,关内侯和吏民占有的土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和公主一百人,关内侯和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田为吏,违者依处。限期三年,土地与奴婢超过限额的,一律予以没收。”
此举还有另一个目的,以师丹领尚书事架空王莽。如此重大的改革事宜,竟没有咨询三公之一的王莽,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我们知道有改革就有阻力,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这封诏书下达到地方时,无非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转发《关于转发《关于转发《关于转发朝廷限制占田蓄奴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并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政策是好,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诸侯王、列侯、公主谁敢惹?即使是不世袭的关内侯,哪个不是有权有势、手眼通天?剩下只能拿普通官吏和百姓开刀了。即使是普通官吏和百姓,想要他们把吃下去的吐出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是难上加难。上吊的、跳井的、暴力抗法的比比皆是。
比他们更头疼的,是高处不胜寒的汉哀帝,诏书下发几个月了,得到的都是几乎一样的结果。而且自己视为依靠的至亲,傅晏、丁明也是列侯,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也都反对改革。刘欣无可奈何,只好下诏暂缓实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建平元年正月,司隶校尉解光上书,爆料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汉成帝并非无子,皇后侍读官曹宫和许美人都曾诞下龙种,但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这封奏书长达一千六百多字,在那个惜墨如金、一副竹简只能写几十个字的时代,可称得上长篇大论。其中时间、人物、地点一应俱全,为了行文方便,在此简单复述一下。
据掖庭狱丞(后宫监狱长)籍武的供述:元延元年,曹宫在牛令官舍(养牛管理处)生下一名男婴,有宫女六人作见证。不久,宦官田客就拿着诏书和一个绿书囊,交给籍武说:“把那个婴儿和六名宫女都押入暴室(后宫晾衣处,兼作牢狱),别管这是谁的孩子,也别管是男是女。”曹宫暗示籍武:“你知道这是谁的孩子吗?你可要善待他呀!”三天后,田客又发来诏书催问:“孩子还活着吗?”籍武在竹简背面回书:“孩子还活着。”
田客急了,当面告诉籍武:“皇帝和赵昭仪很不满意,孩子怎么还没死?”籍武哭诉道:“臣自知杀也是死,不杀也是死。陛下没有子嗣,这孩子好歹留着吧!”田客回报汉成帝后,又发来一封含糊其辞的诏书,让籍武把孩子交给另一个宦官,挑选乳母抚养。三天后,田客交给籍武一个小匣子,对他说:“你把匣子里的东西交给曹宫,并亲眼看着她吃下去。”籍武打开匣子,里面有两枚药丸和一封信,信上说“服下药丸吧,你懂的。”(毒药)
曹宫明白了,这是要杀人灭口,哀叹道:“看来赵氏姐妹要祸乱天下了!我儿子的额头很像汉元帝,可惜了,已经被她们害死了吧!要是能让太后知道就好了。”诏命难违,曹宫只好服毒而死,那六名宫女也被赵昭仪逼令自杀。后来男孩就被人抱走,不知所终。
另外许美人也多次被汉成帝召幸,在元延二年十一月生下皇子。这次皇帝想要保全这个儿子,让宦官靳严将妇科医生和保健药物带到许美人处。可是宦官于客子等人却听到,赵昭仪在汉成帝面前哭闹:“陛下经常骗我说,除了我们姐妹,别无所幸,那许美人的孩子又是哪里来的?我不依我不依。”说完她就用手捶自己,把头往墙和柱子上撞,跳下床撒泼打滚,不肯吃东西。
汉成帝只好哄她:“我特意把此事告诉你,你怎么还生气了呢?”赵昭仪:“陛下常说决不辜负我,可现在许美人生了儿子,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汉成帝赌咒发誓:“我发誓要立赵氏,决不让其他人高过你们,你不必担心。”他让靳严拿着诏书和绿书囊,将孩子接过来。许美人乖乖地把孩子装在苇筐中,交给靳严,然后送到御前。
汉成帝和赵昭仪让身边人都退出去,并紧闭房门。过了一会儿,又让田客子等人进来,让他们把苇筐封起来,然后交给籍武,并告诉他:“筐中有个已死的小孩,把他埋了,别让人知道。”于是籍武在掖庭狱墙下挖了一个坑,埋入其中。
汉成帝驾崩之时,赵昭仪害怕事情败露,就贿赂身边的宫女,要她们不要说出自己的恶行。而已故掖庭令吾丘遵也知道此事,但顾及籍武的家人,临死前嘱咐他不要声张,因此真相一直无人知晓。虽然陛下刚刚宣布大赦,但赵昭仪罪大恶极,兄弟亲戚又在帝侧,实在令人寒心,不惩不足以谢天下。
虽然说得有鼻子有眼,但细细想来,既不合人情,又不合宫廷礼制。汉成帝再宠爱赵合德,也不大可能谋杀亲子,而赵飞燕贵为皇后,也完全可以收养其他皇子为嫡子。可万一是真的呢?不仅汉成帝遗臭万年,汉哀帝继位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
刘欣深知其中利害,没敢深入调查,只是将赵钦贬为庶人,与家属一道发配边关。但王家人并不满意,于是议郎耿育出面解围,他提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观点:
“世有非常之变,然后有非常之谋。先帝自知没有及时立嗣,虽然最后有了儿子,但百年之后,必然母壮子弱,权柄操于女主之手。而朝中又没有像周公那样的辅臣,定会危及社稷,祸乱天下。先帝知道陛下贤明仁爱,因此独具慧眼,立陛下为嗣,以杜绝后宫之祸。解光既不能安邦定国,又不识大体,暴露宫闱秘事,有损先帝先见之明、忧国之意。大德不拘于俗,大功不合于众。这正说明先帝之明远超众臣,陛下之德可配皇天,皆非当世庸碌之人可及。他们在当时不据理力争,防患于未然,却等到先帝晏驾,陛下即位以后,又翻出旧账,惟恐天下不乱。请陛下依臣之言,昭告天下,让世人明白先帝的良苦用心!”
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之下,“燕啄皇孙”变成了一个罗生门事件,成为千古悬案。刘欣能做太子,赵氏姐妹也出过力,便采纳了耿育的说法,和了一把稀泥。
耿育还替另外一个人解了围,那便是风烛残年的陈汤,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甘延寿、陈汤立天朝之威,雪国家之耻,功德无量。孝元皇帝明下诏令,宣示其功,改元纪历。唯独丞相匡衡阻挠,最终各封百户,使功臣们寒心失望。孝成皇帝继承大业,乘此余威,兵革不兴,国家无事。而奸佞之臣不思饮水思源,排挤功臣,使陈汤下狱,不能辩白,以致老年流放敦煌,临近西域诸国,威名折损,为胡虏所笑,实在可悲!常言道,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如今国家既没有文帝富饶之积蓄,也没有武帝勇猛之能臣,唯有一陈汤而已。即使陈汤已死,尚且希望国家追录功劳,旌表坟墓,以激励后来人。幸而陈汤生逢圣君之世,且功劳不远,如果再听信奸臣之言,使其流放千里,死无葬身之地,会使有识之士怎么想?陈汤的功劳前所未有,他的过错也是人之常情。陈汤尚且落得如此下场,其他人即使粉身碎骨,为国捐躯,仍然会受制于唇枪舌剑,被嫉妒之人所害。臣不免心中戚戚然。”
刘欣正要树立威信,批准了耿育所请。陈汤返回长安,几年后卒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