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河东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4.繁忙的收获季节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24繁忙的收获季节

    雨连续下了好几天,阿良家里好像遭了水灾,外边大雨,房里小雨,好不容易挨到天晴,家里才逐渐恢复正常,盆盆罐罐接雨的器具才各自放回了原来的位置,这个雨天,阿良过得简直是堵心透了。

    所以,雨一停,阿良就联系了村里几个以前要好的同学,拉了几车黄土,又找了几位有经验的亲戚,把房顶重新用泥抹了一遍,把墙皮脱落泥巴的地方也进行了加固,算是确保接下来老天再下雨,房屋不至于这么漏水严重。好歹可以坚持个一二年,等他毕业后再想其它的办法。

    等完工后,阿良让父母亲做了一顿黄米油炸糕,烧了几个菜,破例买了几瓶呼白,请大家吃了一个晚饭,算是对大家劳动的感谢。那时,阿良很感激同学们和亲戚们无偿的帮忙,要是放在现在,恐怕没钱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所以,直到现在,阿良都很怀念那时村里淳朴的互助民风,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如今市场经济时代,人和人之间再难有无偿的劳动了。

    弄好了房子,家里的小麦也成熟了,接下来,阿良和妹妹就开始了一年一季的收割小麦的劳动。那年,家里种了五亩麦子,长势很好,据阿良父亲估计可以收三千多斤。一年的口粮基本保障了,富余一些还可以粜到粮库换点经济收入,以应对日常的各项开支。

    那时,村里还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收割,阿良准备和妹妹俩个人来收割这五亩小麦。在阿良的记忆里,从初三开始,阿良在暑假就帮着父亲干农活了,所以割麦子的辛苦在他看来并不是问题,阿良吃得了这个苦。

    麦田距离阿良家里大概有半小时的路程,阿良和妹妹一大早起来,吃过了早饭,带好母亲给他们准备好的干粮和热水瓶,以及割麦子的镰刀,迎着初升的太阳朝着麦田走去。

    早晨的农村烟云雾霭,好多家庭的烟囱里都冒出了炊烟,可见起早干农活的人很多。阿良和妹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又重温了农家人的田园生活。路俩边的作物长势都很好,谷子也出了头,沉甸甸的弯下了头,只是颜色还绿,依旧等待着金黄的成熟季。还有其它粮食作物也都露出了饱满的穗子,一派即将丰收的场景。远处的大青山也是郁郁葱葱,看过去苍茫而且崔巍。真是好山好水好故乡啊!阿良呼吸着透着作物香味的新鲜空气,全身心地感受着大自然带给他的清新和畅快。妹妹也边走边和阿良唠嗑,讲着村里的人和事以及她和她的伙伴们的故事,样子也很欢快,这个乡村妹子,骨子里也是极为要强的,和阿良一样,她也在为这个家庭力所能及的贡献着她的努力和汗水。在阿良心里,有一个愿望,一旦今后有所出息,一定不忘他的这个可爱的妹妹。

    很快,阿良和他妹妹来到了麦田旁边,阿良放眼望去,地里小麦金黄一片,齐刷刷的麦穗向地面一样平整,饱满的颗粒在晨风中飘来阵阵麦香味,沁人心脾。“豆打旁秆麦打平”,老家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印证了老父亲的判断,今年这个小麦是丰收了。

    看着这丰收的麦穗,阿良陡然间来了干劲,撸起袖子,沿着麦垅一路割下去,妹妹也紧紧地跟在他身后。镰刀声唰啦唰啦连续的响起,小麦也一行一行的倒下去,一梱、俩梱、三梱。。。。。。

    也许是太久没有做农活,阿良在割麦子的时候,握镰刀的右手掌磨出了一个大大的水泡,一用力疼得很,于是阿良改用左手继续收割着麦子。这是一家人一年的生计,他必须抓紧时间和妹妹把这五亩麦子割倒,只有收回去脱粒归仓以后,他才能放心的回去上他的大学。

    早晨的太阳在渐渐升起,天气也越来越热,但好在不断地有微风吹来,阿良汗流浃背的身上才会感到些许的凉意。年轻人干活总是急于求成, 总是想把农活尽快干完,而当一股锐气用尽的时候,往往看到还有那么多麦子要割的时候,心里不免会犯愁。也就是阿良父亲常常和他说的:眼愁手不愁。阿良在初中的时候,暑假里就常常帮着父亲收割小麦,所以已经养成了一个不急不躁的习惯,只是低着头,耐心地一把一把地割过去。每当实在吃力的时候,他就招呼妹妹歇一歇,休息个几分钟,喝一口自带的开水,之后继续加油干。旁边田里也有人家在割着麦子,那个干劲比阿良和她妹妹更足,而且他们脸上丰收的笑容更加灿烂。对于农家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作物丰收更令人喜悦的事情了。当然,阿良和他们都打了个招呼,大家也知道阿良放暑假回来帮家里干点农活,好弥补他的父亲行动不便难以劳作的困顿。如果呆在家里,阿良这个年龄是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啊!

    一上午的收割,成绩斐然,他和妹妹完成了将近半亩地小麦的收割,回家之前,他要把这些麦子全部捆起来,然后在码起来,每排十个,南北一列,俩俩相对,好像背靠背的伙伴,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晾晒。捆麦子也是个吃力的营生,中午的太阳更为热辣,晒在身上火辣辣的,阿良干脆脱去了外衣,只留了个背心,任凭太阳这么晒了,他权且把这当做是一种锻炼了,以至于后来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看上去身体更加结实有力了。半亩麦子捆好码好,又用了一个多小时,已经是接近中午12点了,阿良和妹妹就在附近树荫下找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就着自带的开水,吃起了母亲为他们准备的干粮------烙油饼。

    阿良吃着母亲做的饼,满嘴的家乡味儿,这才是地道的麦香味的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但阿良念大学时大多是以米饭为主食,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好好吃吃这家乡的味道了,尤其是他母亲做的那个熟悉的面食的味道。这个饼吃了扛饿,而且令人心满意足,细嚼慢咽之后,细细品味,麦香味回味悠长,真是家乡的美食,人间的至味儿。

    妹妹也吃的很香甜,这个姑娘,骨子里就有了农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的,在阿良看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事上磨练,是造就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反观阿良后来的孩子们,太多了安逸,反倒失去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不是件坏事情。它有时是激发人努力奋斗的一种催化剂。因为,你不努力就要饿肚子,而饥饿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阿良和妹妹吃饱了干粮,在树荫下就地眯了一会儿,算作休息,之后他继续和妹妹收割地里的小麦。

    北方的午后依旧骄阳似火,但它给人干爽的感觉,不像南方的夏季湿热难耐,令人难以忍受。有时,一股微风吹来,虽然太阳当头照,但依然有一丝凉凉的感觉,心里反倒不会那么焦躁难耐。尤其是和风吹过,麦浪起起伏伏,好像在为他和妹妹加油鼓劲。更有田间蝈蝈,天气越热却叫的越起劲,越响,真是大自然的精灵。

    正当阿良和妹妹低头专注地割着小麦的时候,耳畔传来了一声问候:“阿良,你上大学回来了,还认不认识我了?”

    阿良寻着声音望去,发现一个光着脊背的小伙子站在地头和他打招呼。阿良一时还真没有认出来和他打招呼的是谁。

    他略带迟疑地看着那个小伙子。

    “我是李忠啊,我们还是小学同学呢,你不记得了?”李忠响亮地和他说。

    “奥,想起来了,原来是李忠啊,这么多年没见面,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阿良抱歉的说着并且急忙走过去和李忠握了个手。

    “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在老家发展的不错吧?”阿良笑着问到。

    “农闲时城里做点短工,农忙时就忙着田里的活计了,温饱是解决了,眼下就是想弄个万元户,早点找个老婆,呵呵。”李忠讲的倒很实在。

    “好在家里有三个姐姐帮忙,买了台小四轮拖拉机,干起活来要省力不少了。等你家里的小麦收割好了,我来用拖拉机帮你拉回去,我同学一场,就算帮个小忙吧!”李忠爽朗的说着。

    “这个真不好意思了,到时如果确实需要你帮忙的话,我可就真的不客气了,家里现在确实有些困难。”面对老同学的热情,阿良也实话实说了。

    “要不要抽根烟?估计你这读书人也不会抽烟的。”说着话。李忠递了一枝香烟过来。

    “不要客气了,李忠,我不抽烟的,你抽吧。”阿良忙摆手说。

    “坐一会儿,歇一歇吧!也和老同学叙叙旧,我小学时只会和同学打架,但对你最是佩服。”李忠招呼阿良一道坐下来。

    就这样,阿良和李忠讲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话,对李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阿良印象里,这家伙小学念书时不但和男生打架,就连女生也常常被他欺负,但对阿良这家伙一直很客气,当时阿良也不知道为什么。

    李忠有三个姐姐都比较有出息,三姐也是大学生,而且家境在村里也不错,在姐姐们的帮助下,他家的日子过得倒也不错。不过现在他火爆的性格倒改了很多,大多是受姐姐们的影响,也倒不是个小气人,待人也很不错。平时在村里也乐于助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锻炼人吧!走上社会的生活磨练,让他懂得了人情世故和做人该有的良知。当然,阿良也知道,在李忠眼里,阿良唯一高大的地方就是在当年念书的时候,阿良在班级里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点光辉,想必李忠是深深地留在了大脑里了。也许吧,阿良能给他的同学们留下的印象,多年以后也只有这一点了。时间淹没了太多的记忆和往事。

    阿良和李忠回忆了他们的过往,之后继续和妹妹割自家的麦子。

    在阿良和李忠聊天的时候,妹妹一直没有停手,等阿良回来的时候,妹妹已经割了很大一块儿地方了,真是农人谚语说的“不怕慢,就怕站。”其实,天下做人和做事何尝又不是这样的呢?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多年以后必有大成。

    “妹妹,你也歇一歇吧,不要一味地割了,注意劳逸结合,尤其你是女孩子更要注意量力而行,你先歇会儿,等哥把今天割的麦子捆好码好我们再割吧!”阿良对正在弯着腰挥汗如雨的割麦子的妹妹说道。

    “哥,我不累,这点活我还是能干的,又不要下死力气。”阿良妹子边割麦子边说。

    “那也得歇歇,喝一口水再割吧,这是命令!你不心疼自己,哥心里过意不去”。 ”阿良加重语气说。

    妹妹终于拗不过阿良的坚持,停下来歇了一会儿,喝了点水。

    就这样,五亩小麦,阿良和妹妹俩个人整整割了三天才算割完,这对于阿良来说,是他平生头一次帮家里完成了一项繁重的劳动,也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项劳动。在农村,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开始顶立门户了,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了,对于这一点,阿良觉得很自豪。

    为此,阿良在割完麦子以后,写了自己的感受。

    割麦偶成

    春播万粒希望籽,秋收小麦一抹平。

    挥汗如雨心欢喜,颗粒归仓为家人。

    我愿年年风雨顺,报的农家岁岁丰。

    人生在世多艰辛,惟愿人民享太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