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人若自强,唯有助人为善
阿良和妹妹费了三天的时间才把家里的五亩麦子割倒,看着地里码的整整齐齐的麦梱在迎接着太阳光的自然烘干,阿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今年家里父母亲和妹妹一年的口粮问题是解决了,对于那时的农家人来说,“仓里有粮心不慌”啊!
解决了温饱问题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也唯有此,阿良才能在接下来的一年大学生活中安心于读书,否则,他那个大学也念不踏实。这也让阿良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一句古文“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见,农业的基础保障作用,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是何等重要。一切的梦想都是在吃饱肚子的前提下展开的。
麦子在田里晒了一周后,水分已经晒干,一捆捆麦子在骄阳的曝晒下张开了带刺的麦芒,穗穗颗粒饱满,等着最后的脱粒归仓。小麦收割后的田野里,地面上突然间获得了充足的阳光,虽然只有几天时间,地里又长出了的像地毯一样毛茸茸绿油油的小草,远远看去,翠绿一片,阿良也深深为这些小草的生命力感到震撼,有点阳光雨露就会生机勃勃。阿良由此觉得,天地间最大的真谛也许就是这种自强不息,这是最让人鼓舞和鉴借的地方。想来古人能够“道法自然”,其意义就在于此吧!
要把地里晒干的小麦拉到场上脱粒倒也不是个省力的事情。阿良家里只有一辆牛车,而且家里那头牛犊子也不是省油的灯,让它拉麦子阿良是十万个看不上,与其费力训牛拉车,还不如想想别的办法。阿良和他父亲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有个分歧,就是父亲往往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肯下力气 ,肯流汗。而阿良却在想办法怎么能更省力地完成手里的农活。所以,阿良和父亲常说,将来种地不会再是二牛一犁了,肯定要被机械来取代,否则这个农业劳动还会有几个年轻人来继承啊!
为了解决拉麦子的难题,阿良想起了李忠。割麦子时候,李忠曾经和阿良说到了这事,如果要拉麦子就找他。阿良觉得,李忠这个在念书时候让老师都头疼的家伙,或许还真的能帮上自己的大忙。毕竟他们曾经同学一场,又是同村人,多少有些情面在里边。阿良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拉下脸面去求李忠帮忙。在阿良眼里,脸面这个东西该有时要坚持,不该有时就得抛弃。处在家里这样的情况下,靠一己之力,很难把田里的麦子拉回来,求人并不丢人啊!也是唯一的上上策,如果李忠能帮忙,那以后等自己有机会有能力再知恩图报也不迟!
这样想着,阿良就去联系了李忠。在阿良后来的世界观里有这么一个结论:你一旦认准一个目标,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不能罢休,这种人最不好做,但做到了也最不好惹。
阿良瞅了一个傍晚来到了李忠的家里,他顺手带了家里菜地里摘得几个通红的西红柿。晚上来,是为了确保李忠能在家里,带几个西红柿,也是为了不空手贸然求人而产生尴尬。天下事情,求人最难,但人生一辈子,若非富且贵,又有几人不求人?只要求人能办成事情,那再怎么难为情也是值得的。好在阿良和李忠还是老同学,还有些同学的情谊在啊!
傍晚村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炊烟的味道,偶尔也会飘来人们烧菜的香味儿。巧的很,那天晚上天空早早升起了一轮明月,快要月半了吧,阿良边走边想。
明亮的月光如流水一样照在乡间的小路上,阿良想起了杜甫写的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果远在他乡的巧莲也在看月就更好了,可惜阿良的一片相思情难以寄达。
几声狗叫声中,阿良来到了李忠的家门外。李忠家在村西头,阿良家在村子东头,他们平素也很少来往,对于阿良的登门来说,绝对算得上是稀客。阿良映象中都不知道李忠的父母亲是什么样子。虽然在村里呆了二十年,但在村里和人们的交往,对阿良来说也是狭窄的。
阿良敲了几下门,开门的正是李忠,他手里还拿着一双筷子,看来李忠正在吃晚饭。李忠倒很热情,依旧像上次和阿良相见时一样豪爽地让阿良进屋说话。
“你可是难得的稀客啊!这么多年,你还是头一次来老同学家里啊!”李忠边吃饭边让阿良落座。
“来,老同学,你可是村里的才子啊!你先喝点水,我把这点饭吃了,陪你聊一会儿。”李忠给阿良倒了一杯水,一边快速地把碗里的饭吃了下去。
阿良环顾了李忠的家,也是以前盖得老房子,房子里倒收拾的挺干净,一排沙发整齐的摆在客厅里,旁边还放了个茶几,挨墙的柜子上摆着正在播放电视剧的电视机,这在当时村里来说,还是个稀奇玩意儿。可见,李忠家庭还是不错的,勤劳致富,在李忠家里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注解。
“李忠,你这些年在家里干的不错啊!你看家里这条件,在村里也数得上了啊!你这挣钱的头脑是灵活。”阿良落座后和李忠说道。
这时,李忠也吃好了晚饭,李忠的母亲在忙着收拾饭桌的时候,李忠坐在了阿良的对面。
“一般般,多亏了几个姐姐的帮助,光靠我自己也费力的,呵呵。”李忠笑着说。
“阿良你也知道,在眼下的农村,光靠种地致富是很吃力的,我们这里十年九旱,亩产又不高,好在我家里分到十几亩水田,才能每年旱涝保收。”李忠黝黑的脸上泛起了满意的笑容。
“前几年买了台小四轮拖拉机,靠给人拉货,碾场,赚了点零花钱,真要发家,还要找其他途径啊!”李忠说的很有道理,阿良突然间对这个曾经的同学刮目相看了。
“老同学,不要客气了,你在村里做的很好了,改革开放才几年,你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好了,我们一样的年龄,我还在吃老本,靠家里供养,你已经自立门户了,应该说是条汉子了。”阿良由衷地对李忠说着他的内心感受。
“今天来你家,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也不怕老同学笑话了,就是想请你帮我拉一下田里的麦子。不知道你有没有空啊!,在大学开学前,我必须把家里的农活干完才行啊!”阿良和李忠说明了来意。
“这个小事一桩,正好明天我有空,明天早上我们早点出发,争取一天把你家的麦子拉回来,而且我们老同学一场,就算对你的帮忙吧?”李忠居然爽快到让阿良始料不及。本来,阿良想给李忠点费用,作为拉麦子的报酬。
“那我真的要谢谢你了,说实话,不怕你笑话,眼下我真的缺钱,以后有机会一定报恩。”阿良对李忠拱手相谢。
于是,阿良和李忠约好,第二天早上六点钟一起去拉麦子。
问题居然解决的这么顺利,阿良内心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儿。人间其实自有真情在啊!只是自己以前没有体会到罢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父老乡亲吧,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常常会出手相助。阿良于是在心里暗暗许愿,他年如果有出息,一定涌泉相报。可惜,他后来毕业一直没有回去,他的这个心愿也一直落着空。
第二天早晨,阿良早早起来,吃了点东西,就和李忠一起到田里拉麦子去了。五亩麦子,捆了大概六百多个,每车大约装八十多个,来来回回,阿良和李忠拉了七八趟,才把麦子全部拉到了场上。看着场上垛成小山一样的麦垛,阿良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今年的麦子终于收回来了。
等麦垛垛好,已经是傍晚时候,阿良硬是把李忠叫到家里,让母亲炒了几个家常小菜,都是菜园里现采的蔬菜,破例炒了几个鸡蛋,又去小店里买了一瓶质优价廉的呼白酒,算是对李忠的答谢。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家里没什么好犒劳你的,家常便饭一顿,还望老兄见谅,算作我的一番心意。”阿良给李忠倒了一杯酒说道。
“来,喝一杯,一来谢谢你对我的帮助,二来也愿我们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阿良和李忠第一次在家里喝了一顿酒。当然,阿良顺便象李忠介绍了家里的实际情况,眼下确实困难。
李忠倒也是个豪爽的人,虽然无偿劳作了一天,但对于阿良的帮助确实是真心的,尤其看到阿良父亲身体不好,更是深表同情。
“哎,这点小事,对我来说也是力所能及的,帮不了大忙,帮点儿小忙也是应该的,毕竟我们同乡同学一场啊!假如将来我有求与你的话,我想你也一定会出手的。没什么的,就当我们互相帮助吧!”李忠举杯和阿良干了一个说道。
那天晚上,阿良喝的有点多,但还是陪着李忠喝掉了一瓶白酒。他后来只记得送李忠走出大门回去时的事情了,再往后阿良什么也不记得了,他那天头一次回家喝酒喝醉了。也是从那以后,阿良的处世哲学里又多了一点内容:能帮人时且帮人,给人帮助就是为己铺路。
再后来,阿良和李忠又见了几次面,阿良又表达了对他的感谢之意,李忠也一再说有困难的话,只要他能帮上的一定帮一把。而多年以后,阿良听妹妹说,李忠在村里干的也很不错,靠着热心和勤奋,早早的发了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的,好心人常有好报和福报。阿良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理论。或许吧,这冥冥中自有天意,中华民族的美德,也许就是这种天意的根源。
又过了几天,当场上轮到阿良家里麦子脱粒时,阿良又把和他一起卖菜的同伴“三三”找来,加上妹妹,几个人用了半天时间,把小麦全部脱粒,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三千多斤小麦终于做到了颗粒归仓,阿良照例答谢了三三,同时也完成了他这次回家来最大的收麦子的心愿。
当阿良和妹妹把麦子放进自家的粮仓后,阿良父亲看着这辛劳的兄妹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阿良后来猜想,他的老父亲一定为他的这些孩子们开心吧,头一次是他们独立完成了家庭的重任,孩子们真是长大了,也能独立了。看到孩子们有出息,能顶立门户,阿良父亲内心也一定是宽慰的。
这是阿良暑假里完成的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最繁重的一项体力劳动。虽然苦一些,但它磨练了阿良办事情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它让阿良和妹妹在劳动中变得更加坚强。也让阿良体味到贫穷莫过于此,努力奋斗他日定会出头。
为了纪念这次劳动,阿良写了几句小诗留作回忆。
穷且益坚
出生门第无从选,
虽落柴门且益坚。
最穷无非去讨饭,
勤善终将富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