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自心月狐思凡获谴,请敕令投胎于人间后,法力皆无,天上记忆亦是洗净,只觉自己乃是一武姓人家的寻常女子。
时至公元六百三十七年十一月,太宗临幸洛阳天宫紫微城后,听闻武家有女“容止甚美”,于是召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世人称作武媚娘。
武媚娘入宫后,与太子李治两情相悦,后太宗皇帝驾崩,李治即位新皇,武媚娘被立为昭仪。
武昭仪为得后位,不计手段。时安定思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前来看望,王皇后见公主甚是可爱,便不忍逗弄公主起来。
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见四处无人,便心生一计,亲手将女儿掐死,然后盖上被子以作掩饰。
俄而,高宗来到,武昭仪打开被子一看,发现女儿已死,便失声啼哭。高宗连忙寻问宫女是何情况,宫女皆道:“奴婢不知,只是见皇后刚才来过。”高宗听此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朕女儿,朕难做宽恕!”武昭仪见此便一边哭泣一边数落王皇后的种种罪行,高宗听此即令人辑拿王皇后前来,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不久便被废为庶人,武昭仪终获后位。
武后虽得后位,却是牺牲爱女,此后每逢午夜,便梦见那强袍中的,不断追问自己为何如此,武后时常惊醒。为此武后多次前往感业寺中祈福,只求消此罪孽。如今,李令月的出生,安了武后无数愧疚之心,便想泰山随行谢此上天大恩,且当只想谢此天恩吧。
再说这封禅大典之事,虽是大局已定,礼仪制度、祭坛情况及各种文章等事也无争议,只随行人员中将要多上那么一个人——神圣皇后武氏媚娘,朝中大臣皆是反对。于是乎,这日清晨的天宫太微城中,高宗刚一说出此事,群臣便谏争如流,其中礼部尚书皇甫常伯极力反对,谏言道:“自古祭祀无女子,更何况此次乃封禅大典也。”高宗道:“如此,小公主也是不必前往?”皇甫常伯辩解道:“小公主乃天降祥瑞,不可不往。”高宗又道:“小公主是祥瑞,生下祥瑞之母却不能同往,这是何理?”这一连的反问,使皇甫常伯不知如何回答,一旁的刘祥道见此说道:“禀陛下,皇后生下小公主,小公主自是祥瑞,若如此便要参与封禅大典,那秦皇汉武生母岂不是也须一同参与才能行封禅大典,古人又何必定下祭祀无女子这一规矩?”高宗自是宠爱武后,只刘祥道此言一出,高宗也有些动摇了。
退朝之后,高宗返回上阳仙居殿中,殿中的桌上摆满水果,恰逢武后正拿起一梨,用刀缓缓地将周围的皮削了去,削得光光的,然后武后用两个指头来箝了蒂,放在金铨碟子里。高宗一脸幸福微微一笑,拿了放在金铨碟子里的梨吃了起来,边吃边将朝上之事情告诉武后。
若是寻常人家的妻子,听见丈夫没有实现自己的心愿,如今还不打算实现,定会当即将桌上的水果打落地上,气得语无伦次,开口骂人。但后武并没有如此,武后道:“朝中大臣所言不错,自古祭祀无女子,何况此次乃封禅大典。陛下近日为国事操劳颇多,臣妾想为长孙先皇后尽孝之事,陛下只当是一时玩笑作罢。” 高宗见武后如此贤良之举,心里深感欣慰,武后所求怎能忘却,一直将其记于心上。
某一日,高宗游于东都苑,时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勋陪同。游了一会儿,高宗见花园里蝶鸟成双飞行,便叹了一句:“媚娘之心,朕恐将负了!” 丘神勋见此道:“陛下莫要太过自责。其实臣倒觉得皇后想泰山随行是我大唐之福,只是不知朝中……”还未等丘神勋说完,高宗便打断丘神勋道:“爱卿此言作何解释?” 丘神勋道:“陛下请想,封禅大典一是祭拜天帝,二是祭拜大唐先祖,三是祭拜先皇皇后,皇后娘娘封禅大典想为长孙先皇后尽孝,天下人皆会言我大唐孝道也。” 丘神勋一番言语,句句直击高宗心坎,似久旱甘霖一般,令高宗喜悦非常。次日,高宗将此事告之朝中群臣,朝中群臣为之打动,再不言武后参与封禅大典有不妥处,皆言武后孝顺也。
时至十月,各部准备完毕,高宗亲率宗室诸王、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前往泰山封禅。启程前,奸细放之飞鸽传书,飞鸽飞至王恪手上,王恪打开书信,上面写道:
武后已离上阳宫阙,随陛下去之仙山佛国。
自是,王恪不得不临时调整方案,也启程前往泰山,途中伺机而动。
一路之上,大唐天可汗可谓风光无限,时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勋身着明光铠,阳光下反射出耀眼光芒,谓之“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下胯焉耆马,战马身披铁甲,头戴“面帘”,颈护“鸡颈”,胸有“当胸”,臀自“搭后”和竖立马臀部的“寄生;腰挂唐横仪刀,上饰金银,柄首配之麒麟造型,领金吾卫于前方探路,仪仗队伍紧跟其后,金吾卫大将军程文昱于天子銮驾旁形影不离,銮驾里坐高宗、武后、李令月三人,后行太子李弘车驾、国师车驾,下接依次为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各国使节和酋长,及随驾的文武大臣车驾,再接宫女太监,最后由一金吾卫小队人马尾行。
队伍长达数百里,漫山遍野,牛羊驼马多的把路也给堵了,空前壮观。王恪见此也为之赞叹,自知时机难寻,却又不甘无功而返,只得等泰山封禅结束后队伍返回洛阳途中,禁军放松警惕,再寻机会。
行至山东寿张,队伍不前,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勋骑马来报:“禀陛下、皇后,前方公艺张老大寿,道路之上摆满宾客宴席,故大军不能前行。”高宗听后走下车架,说道:“封禅本是万民大幸,今巧遇长者大寿,更是大幸之幸,众爱卿便随朕一同前往祝贺。”于是,左右金吾卫护送高宗、武后步行至张公艺家中,张公艺见之连忙起身拜迎,高宗立即扶起张公艺,说道:“长者为大,张老不必多礼。朕应万民之心,泰山封禅,路过此地,闻张老寿辰,特来拜会。”张公艺即令下人看茶,茶上至高宗武后手中,张公艺道:“禀陛下、皇后,此茶乃我县特产‘日照凝香’。我县昼夜温差极大,因而茶叶生长得缓慢,但也正因此,此茶具有南方茶所没有之特点,香气高、滋味浓。”听完张公艺之言,高宗喜道:“如此,朕定要品上一品。”高宗轻开茶杯,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而飘;高宗品之一口,果真回味甘醇,久久不忘。
品了茶,张公艺又叫下人摆之宴席。随即,丫鬟先端上酸奶、蔗汁、乌梅浆、葡萄浆、三勒浆等果饮;又上之羊肉,上撒胡椒,猪肉上挂蒜瓣,鲤鱼成片,风味绝佳;再上鹿肉、兔肉、野猪肉、熊肉等,野味颇多;最后是藠头、萝卜、芹菜、白菜、秋葵、茄子、韭菜、蘑菇等蔬菜。
上完果菜,便开始上之主食,丫鬟端上米饭与粥,又上胡饼,胡饼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最后上之汤饼“槐叶冷淘”,用槐叶汁与面做成条状,煮熟后再放入凉水中冷却,吃起来又凉爽又别具风味,故有赞诗曰: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用了宴席,张公艺随即叫了一家九世向高宗、武后行拜礼,高宗知其九世同居,极为惊讶,问道:“寻常人家,四世同居已是万幸,张老九世同居,不知有何良策?”,张公艺回道:“回陛下,那有什么良策,唯一个‘忍’字而已,忍了妻媳无理,忍了子嗣懵懂。”
张公艺说的也许是实话,但九世同居,靠“忍”字维持,确乎艰难不易。维系家庭关系,人们可能有许多办法,但说到底,家庭的命根子是经济。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家庭就可以维持,丧失共同的经济利益,家庭就解体,父子、夫妻概莫能免。道德伦理、文化心态等等皆是一贴贴酸甜苦辣的调味剂。张公艺抛开其他因素,突出一个“忍”字,十分新鲜,高宗对乃父与叔伯父之间的关系、自身与兄长李承乾、李泰关系深为了解,深感能“九世同居”之不易,所以感慨良多,随即赐以缣帛。
张公艺深感大恩,于是领了高宗、武后前往自己书房,取出笔纸,书写“忍”字百个献上,百忍之字依次为龙书、八穗书、仓颉书、云书、风书、蝌蚪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等百种字形。高宗甚为赞赏,亲自起笔,一缕浓墨正当中,侧锋以起笔,笔锋处于偏侧之状,以深得王羲之神形之字书下“百忍堂”三字赐予张公艺,张公艺谢恩道:“谢陛下赐老朽这草堂‘百忍堂’一名。”
此时已是深夜,只见窗外有一飞箭从飞来,正要射雕中武后之际,金吾卫大将军程文昱一个飞步向前,拔出腰间之刀,将那飞箭斩为两段。遂即,程文昱令丘神勋领金吾卫冲出屋外抓捕刺客,怎奈刺客早已离去不见身影。
还未抵达泰山,便半路遇刺,高宗与武后极为震怒,即令程文昱宣大理寺卿裴行检觐见。裴行检一到,高宗便令程文昱将那斩为两段之箭盛于裴行检,裴行检接过一看,疑惑顿起,道:“禀陛下,此乃军中之箭,怎会出在此啊?”高宗道:“此乃有心人所送之礼。”裴行检又道:“有心人莫不是越王李贞殿下,只是他为何送陛下此礼啊?”高宗听此极为震惊,连忙追问裴行检道:“裴爱卿怎知这是越王李贞所送啊?”裴行检回道:“陛下有所不知,此箭出自安州,安州正为李贞殿下所管辖。”听到此处,高宗大概明了情况,于是对裴行检道:“裴爱卿果真渊博,夜已深,爱卿早做休息吧。”
待裴行检退去,高宗便对程文昱与丘神勋道:“今夜之事,不可乱说,就与皇后说刺客已死,其他人等,一律勿言。”众人退去,高宗本想立即着李贞前来,但转念一想今日张公艺所言,便于灯下思虑良久,叹道:“罢了,罢了。”于是走出书房,回了住处休息而去。
此日,队伍离开张公艺家。队伍行了片刻,高宗便离了銮驾,与越王李贞行与一处,高宗道:“昨日张公艺所言朕所感颇深,九世同居,一字而‘忍’。朕知你与皇后不和,但终是一家人,莫让朕只能羡慕其他人。”说完又将那张公艺所献百“忍”之字一文个赠予越王李贞。
消息传到九尾灵狐哪里,九尾灵狐笑道:“老君,你这后人也是良莠不齐啊!”薛顗道:“如此,计划是否要变?”九尾灵狐道:“不必,一切如旧。”
待到十二月,队伍终于到达泰山脚下。泰山脚下,众人抬头望去,雄伟泰山巍然屹立,直入云霄,隐约而见山顶小路弯弯曲曲十八而盘,宛如银色丝带从天飘落,高宗不禁赞叹:“真乃仙山佛国也!”
遂即,高宗传令礼部于泰山山脚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祀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分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上饰五色土,下埋玉牒书,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再令各地的都督、刺史聚集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各地都督、刺史接了圣旨,纷纷启程前往泰山,泰山周围,一时间之间,热闹非凡。真道是:
仙山佛国又今日,去了前人换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