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一变人事改,何照深宫?
自太上化为盘古开天辟地,宇宙初现后,世间万物开始欣欣向荣,后擎天大柱倾倒,神州大地裂毁,于是太上再化为女娲,冶炼五色神石修补苍天。一气而化三清,封神使天地有序,始建之太平盛世,秦一统七国而中央集权,使书同文、车同轨;汉北逐匈奴,国土无忧,使市场经济可被调节化;隋予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集前朝之大成,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终使神州建成太平盛世。
然唐取代隋虽上合天数,却不合理数,加之炀帝到了阴曹地府处处控告李唐父子种种暴戾荼毒之苦。冥官具奏,神界商议,着令一天魔——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心月狐下界,扰乱李唐宗室,任其自兴自灭,以彰报施,消此罪案。
时至公元六百六十五年八月十五,人间中秋佳节,那一夜的东都洛阳城内万家灯火通明,窗户不闭,侍女金盘脍之鲤鱼,画阁朱楼歌舞升起,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洛阳河水,自西向东,流水潺潺,河水之上,设有三桥,其北曰黄道,其南曰星津,其中曰天津,三桥合称天津晓月;天津晓月北应皇城南端门,南接定鼎门大街,上有四角亭栏柱,为洛阳八景之一,有赞诗曰: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天津晓月东南方,筑有洛阳第一楼阁——临仙阁。临仙阁内妓人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满心欢喜。只人群之中有那么一人却高兴不起来,自己幼时便聪慧异常,六岁作诗,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后,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错误数处;十岁后,便饱览六经,跟随曹元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如今十五将过,十六将至,成家立业之时,却无半点像样之功名利禄,自然高兴不起,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自愁,此人就是少年诗才——王勃。
时临仙阁中亦有一人,名曰皇甫常伯,现任大唐礼部尚书。皇甫常伯见王勃愁状,便走上前来,说道:“这不是刑部尚书刘祥道刘兄所言,我大唐第一神童王勃小兄弟是也,不知为何在此独酌啊?” 王勃见是礼部尚书皇甫常伯,连忙起身相迎,请皇甫常伯坐于自己身前,为其斟上葡萄美酒。
随即,王勃与皇甫常伯说尽心中不如意,道尽心中万般辛,谁知皇甫常伯听完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王勃小兄弟方才十六不到,如此想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了。”说完又举起盛满葡萄美酒之杯,邀请王勃共饮道:“王勃小兄弟大好年华,有美酒自当畅饮。”两人才饮下杯中美酒,就发觉临仙阁中有些安静,定眼一看,阁中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妓人舞者皆移位,似在窗边争相观看什么东西。王勃与皇甫常伯二人见状亦是移步窗前。
只见那天津桥畔,万国帆停,良人勒马不动,行人驻足不前,皆举头望向夜空。夜空之中,那轮明月大小倒是与往常一样,只是颜色正在渐变为樱色。
待到明月完全变为樱色,樱月恰好悬于夜空之中,天津晓月之左,上阳宫阙之上。时樱色微光散满东都洛阳城,良辰美景,好生秀美,谓之:
举首月圆挂天幕,俯首樱色动波中。
如此美景,上阳宫中,却无人欣赏,只因武后正在临盆。遂即,仙居殿内,伴随一声啼哭,一名女婴呱呱落地,来到人间。只见那女婴小脸樱红,与天上樱月颇有几分相似。高宗连忙抱过女婴,女婴便朝自己微笑起来,先前啼哭之声一扫而过,联想今夜之星象,高宗觉此女不凡,不敢擅自起名,于是派使者连夜请国师入宫,寻问其名。
时洛阳城外,北邙山上翠云峰,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有一座青砖庙观,紧凑幽静,名曰——无极观,现任大唐国师正于此清修。无极观中望下洛阳城,可谓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只是今夜,国师亦是举头望那一轮樱月,无心他景。
国师捊了捊自己的白须,自言自语道:“你来便来了,何必令那明月换了颜色?也罢,你既与贫道有缘,贫道这就去迎你一番。”遂即,宫中使者持高宗口谕到了观中,国师行礼接了口谕,遂驭神行之术,阳神一念,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和光同尘,即将国师与使者二人送入上阳宫中。
仙居殿内左右金吾卫见有紫气东来,随即唐横仪刀出鞘,弓弩上箭,只待高宗一声令下。
俄而,紫气散去,现之国师与使者二人,高宗见是国师,即挥手退了剑拔弩张的左右金吾卫,向国师行了礼,说道:“媚娘今夜为朕诞下一女,恰逢夜空高挂樱月,朕觉此女必定不凡,不敢擅自命名,故特请国师入宫为此女赐之一名。”国师道:“臣恭贺陛下喜得爱女,既然今夜公主临世,明月现不曾有之樱色,那就唤作令月吧,令明月换了颜色。”高宗闻之赞道:“甚好,甚好。”然后后转向女婴道:“如此便与你叫作李令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