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章 孙承宗致仕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由于实行了新的致仕年龄,此次朝堂致仕人数众多。九名内阁大学士中,王永光年龄最大,孙承宗次之。在一二品官员七十岁致仕的限制下,王永光和孙承宗致仕。

    十二名尚书中,也有多人致仕。二月初二,小朝会上庭推新的内阁大学士和尚书人选。此次不止是尚书空缺很多,七名尚书致仕。再加上两名内阁大学士。尚书人选要更换大半。而地方官员,也有部分致仕,如三边总督杨鹤。所以此次是崇祯登基以来,高层官员更换最多的一次。

    为了逐步改变尚书和内阁大学士缺少地方任职资历的状况,庭推之前,崇祯和众臣达成协议。尚书人选的一半,从地方官员如各地巡抚,总督,布政使中推举。

    首先推举的是内阁大学士。两名内阁空缺,庭推人选有五人,张凤翔,李邦华,周延儒,温体仁,钱象坤。

    张凤翔和李邦华票数最高,两人成为新的内阁大学士。

    这样就需要再推举九名尚书,从各部侍郎中选出九名人选,又从外地巡抚,总督,布政使中选出九名人选。临近午时,十八人的大名单才最终出来。

    此时,朝堂之上仍然是东林党背景的官员居多。但党争氛围不是很激烈。毕竟首辅韩爌等东林党人多是北方人。

    京师的庭推,外地官员一向没有资格。而崇祯的建议,让大明的官员升迁,不再被翰林官掌控全局。尚书的品级是二品,而三品与二品之间,有极大的差距,原因是职位是金字塔形状。崇祯合并南北六部的时间并不长,又在崇祯六年迁都南京,这样重新形成南北六部格局。

    只是现在崇祯不想让北京六部成为养老院,所以对致仕年龄做出调整。最终的新任尚书人选,是钱象坤,闵洪学,高宏图,胡应台,李长庚,魏云中(时任宣大总督),袁崇焕(时任燕山总督),范景文(时任河南巡抚),耿如杞(时任山东巡抚)。

    在京城的官员可以顺利交接,而四位外地督府,会让交接形成权力真空。可以说,大明每年有很多职位,一直无人担任,处于新任官员未到或未安排。

    针对这种大数量的官员致仕或其他原因产生的权力真空,崇祯在二月初二,庭推散朝之后,和内阁大学士商议,采用署理(后世的代理)政策。即主官调任离开,佐贰官(官品次之的官员)立刻行使主官的职权。这样可以避免大范围的人事调动。如果吏部随后做出官员调整,署理官员按照署理职位平调。

    这道圣旨随后发到大明各地。此次是第一次调整致仕年龄,新的署理制度大大减轻了吏部兵部的工作任务,也让一大批佐贰官得到升官奖励。大批文臣武将的致仕,让各地很多官员发生变化。

    地方官员中,三边总督杨鹤,四川总督朱燮元等多名重臣致仕。而宣大总督,燕山总督也出现空缺,这样在大明各地,很多佐贰官都将署理政务。以后的官员调动,就不会出现权力真空。而督抚进入六部,也会给朝堂带来务实的氛围。

    钱象坤,闵洪学,李长庚,范景文,耿如杞五人将到北京六部担任尚书,北京六部此次致仕五人。南京六部中尚书申用懋,徐光启(历史上死于崇祯六年)致仕,张凤翔,李邦华入阁,仅余周延儒,温体仁二人,崇祯和内阁决定让新任尚书胡应台,高宏图 魏云中,袁崇焕四人递补。

    新的南京六部尚书是,吏部尚书胡应台,户部尚书温体仁,兵部尚书袁崇焕,礼部尚书周延儒,刑部尚书魏云中,工部尚书高宏图。

    崇祯和内阁大学士达成共识,以后每年二月初一,定出致仕名单。这样可以避免大范围的人事调整。

    二月初三,散朝之后,崇祯召见了已经致仕的内阁大学士王永光和孙承宗。

    崇祯以北方干旱为由,希望二人能作为文臣海外建藩的典范。

    王永光,山东人,对干旱的认识程度较低。而孙承宗是保定高阳人,数年前北直隶一带就赤地千里。

    随后崇祯说到:"两位爱卿,如今陕西各地的干旱,已经八九年了(从天启六年算起)。如今干旱仍没有减弱的征兆(事实上榆林一带的干旱还要持续十年以上)。去年干旱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长此以往,整个北方将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朕数年前虽然推出了抽水机,然抽水机不能离开水面太高。"

    缓了缓,喝口茶,崇祯又说:"从崇祯二年以来,海外建藩虽移民多年,所移之民仅三百余万。与北方农民相比,此乃杯水车薪。海外建藩,等同封疆裂土。如今移民之宗蕃,在海外自成一国。海外诸岛,大者如同数省,小者如同数县。此时移民之所需费用,与面积广阔的田地,诸多铜矿铁矿等价值相比,实不足为提。"

    "朕也知道,文臣有很多没有太多钱财,一时无力承担移民费用。如果只有这一个原因,可以想想其他办法。如联合移民。可以数名文臣武将,共同开发一处或数处岛屿。今天朕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文臣相对而言,家族人数远少于高级勋贵。再加上文臣年龄普遍偏大,所以数年来,有资格到海外建藩的高级文臣,没有人让家族移民。如果没有大的变局,这些文臣依靠自己的关系网络,可以保证三代以内家业兴旺。

    孙承宗有七子十三孙,家族堂侄也不少。经过崇祯分析,孙承宗开始动心。

    孙承宗这时开口说到:"吾皇,臣有意在海外建藩。只是不知道具体情况,可否容臣打探相关事宜。"

    见王永光暂时没有意向,崇祯也不催促。对孙承宗说到:"按照以前惯例,官员致仕之后,需尽快离开京城。今孙爱卿有意海外建藩,朕这就让王承恩通知下去,给爱卿发一道圣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