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章 孙承宗筹划建藩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月初四,圣旨从内阁发到孙承宗手中。从此拉开了文臣在海外建藩的序幕。

    接到圣旨之后,孙承宗在二月初四下午,派出四名家丁,到南京城四处打听海外的情况。而自己领着数名家丁,乘坐四轮马车,前往魏国公府。

    魏国公徐弘基,时年40岁(虚岁)。虽说原来在南京位高权重,但一来京师南迁,此时南京高官云集,二来高级勋贵刚刚解除全部职位,因此得知孙承宗前来,大开中门,亲自迎进府内。

    魏国公府,自徐达开始,历经二百五十余年,带着浓重的南方园林风格。此时跟着孙承宗前来的小儿子孙镐大开眼界。只觉得国公府富丽堂皇,景色怡人。

    徐弘基和孙承宗在大厅相坐,孙镐侍立在一旁。寒暄数句之后,方才引入正题。

    孙承宗说到:"今冒昧来访,还望国公能不吝赐教。如今国公海外建藩数载,敢问海外情形如何?"

    徐弘基也知道孙承宗已经致仕,昨日才见过皇帝。只是不知道此次具体来意,明白孙承宗只是了解海外问题。遂侃侃而谈。

    "大学士此来,问及海外。本国公也不虚言。海外诸岛,离此甚远。顺风行船,十余日不等。如风力不顺,或二十余日。岛中四季炎热,有些小岛屿无人,有些岛屿有人。在平原近河流处垦田,或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本府在海外,只占据了一个无人岛屿,岛约有南直隶三县至六县大。如果农田全部开垦,或有近两万顷。好在还有大片森林,也找到了一个铁矿,一个铜矿。"

    "南洋岛屿众多,目前西夷有多个军事据点,西班牙人在吕宋,荷兰人在巴达维亚,葡萄牙人在马六甲都有驻军和贸易点。自料罗湾海战之后,西夷畏惧郑芝龙。如今郑芝龙是南洋东洋的霸主。"

    随后徐弘基让一个常年到海外的管家,详细给孙承宗讲了目前海外的详细情况。如最佳移民时间,天气状况,海外岛屿的农业产量,移民所需的船只数量,前期需要消耗的物资。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孙承宗和孙镐离开魏国公府。孙承宗此时明白了海外建藩的优劣。

    此前宗室和勋贵,海外建藩是一本而万利。只需要付出建藩的投入,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收取佃租。而岛屿的选择也很关键。

    随后数天,孙承宗又询问了诚意伯刘孔昭,西方传教士阳马诺等,又听了家丁在市井街坊中得到的消息。孙承宗也明白了海外的大致情形。如今经过数年的海外建藩,许多移民点都积存了大量粮食。而这些宗室勋贵的移民点,也是根据岛屿状况择优选择。

    孙承宗从传教士口中得知,海外岛屿的位置,十分重要。毕竟风帆船只,需要在各处岛屿补给淡水,粮食等物资,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建立贸易点,主要是为了垄断香料贸易。

    由于移民点的选择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孙承宗又让孙镐去各处调查海外情况。

    孙承宗的家族,说起来资产并不多。家族人员也就一百余人。在高阳县没有太多的土地和白银。海外建藩的优点,是可以自成一国。

    孙承宗当年主政宁锦防线,因此对于各种财务核算非常熟悉。孙承宗开始结合勋贵和西方传教士的信息,核算各种移民方案的可行性。

    对孙承宗而言,如果仅仅考虑家族不足二百人的出路,选择很多。相信无论前往那个海外岛屿,都会被接受。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形势,如海外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就需要有足够的保护力量。

    此时移民南洋,已经形成了规模,如果与各王府勋贵距离不远,西夷的威胁暂时不大。此时移民,最大的问题是船只。

    如果建立新的移民点,就需要足够的船只和粮食。南洋一带,近处的岛屿,需要准备半年左右的粮食,同时还要考虑运输中的损耗。孙承宗一直对家中的财务很少过问。

    孙承宗将孙镐叫到书房,详细询问了目前家族和家中的财务状况。家中的田地约有八千亩左右。其中大多数田地是投献而来(孙承宗的家庭早期财富很少,曾做过多年私塾老师),而目前可以拿出来的钱财不足两万两。

    因为土地多数不是自己的,因此孙承宗如果移民,需要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而两万两白银,即使全部买成粮食,约一万五千石。以每人三个月需要一石粮食估算,大约可以满足六千余人的半年粮食需要(扣除运输损耗)。而家中的土地,每年可收取佃租六千石左右。以北方的粮价,大约是一万两白银。主要是近年粮食价格大涨,如果是数年以前,这些粮食仅能折银三千两到四千两。

    海外建藩的事情,需要考虑周到。因此上孙承宗在明白移民费用和家中财务状况之后,决定在秋收之前,先多方打探消息。同时和佃户商议移民事项。

    如果八千余亩农田,以每亩十二两白银卖出,大约可以筹集十万两左右的白银。只是不知道这些佃户如何考虑。

    目前在高阳老家的,是三子孙钤等人。孙承宗在书信中,详细给几个儿子述说了海外建藩的利弊,并让孙钤询问佃户对海外建藩的意向。如果佃户多数愿意移民海外,孙承宗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移民。

    孙承宗并没有因为财务问题而打消海外建藩的念头,相反对海外建藩更加上心。

    二月初九,大明帝国的新一次会试开始举行,这是迁都南京之后的第一次会试。

    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周延儒。参加会试的举人,有五千余名。孙承宗的次子孙鉁也参加了这次会试。

    周延儒,以年少时连夺会试会员和状元而闻名(时年仅20岁)。因为少年成名,升官极快。但有点持才傲物。(因为朝局稳定,此时没有因为成为首辅而被排挤回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