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正月十五的大朝会,更多是象征意义。而崇祯七年的这次大朝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朝会开始,崇祯先是让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宣读了一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海外建藩,已有数年,海上商船渐增,人员出海频繁,为保障大明人员船只安全,特许各商船配备悟空甲型火箭。所需之火箭,一应从工部采购。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得到朝堂一致认可。
今年是会试之年,新的致仕方案早已经在朝堂通过。为了更好配合会试的进士官职安排,崇祯询问吏部,各地地方官员和京官今年的致仕名单。吏部尚书和侍郎都回答不上来。
崇祯又问了户部对今年的财政预算有没有大致方案。户部尚书和侍郎无言以对。
崇祯往年很少关注具体朝政,已经将权力下放到内阁。见到气氛不合适,内阁大学士韩爌急忙说到:"回吾皇,这些事务往年都稍有延迟。还是定下期限,让六部拿出具体章程。"
崇祯说到:"朕知道,以前皇祖父怠政,皇兄懒于过问。前多年朕年幼登基,一直不曾过问此类事情。六部都应该早日做出今年的事务章程,规划好各自的重大事宜。既如此,六部在二月初一大朝会,拿出全年重大事务规划。"
缓了缓,崇祯继续说到:"今年的会试,录取名额仍定在四百名。此前朝堂已经通过官职安排调整方案,所以吏部一定要提前规划具体的安排框架。"
从今年开始,年初做好各种工作规划,就形成惯例。
另外由于当初的海外建藩限期已经结束,崇祯宣布各勋贵以后不用参加朝会。考虑到许多勋贵年事已高,移民海外不便,目前仍有很多勋贵留在京城。
崇祯问过众勋贵和朝臣的意见,以后勋贵只参加每月两次的大朝会。就这样,勋贵彻底在大明朝堂失去了从政的机会。高层勋贵一旦在朝堂失去权力,崇祯要逐步化解武官的职位世袭问题,就容易多了。
武官的致仕方案,和文官相同。职位越低,致仕年龄越低。因此从今年开始,这些致仕武官的儿子,将不再直接接任这些官职。崇祯将逐步改变这种官职世袭现象。
官职世袭,会逐步造成国家机构的僵化。
在一众文臣的内心欣喜之中,大朝会终于结束。此次大朝会奠定了逐步削减世袭制度的基础。
正月十六开始,会试之年的特有气氛,在京城开始传遍。即使是南直隶附近的举子,也开始陆续来到京城。会试名额的增加,让举子看到更大的希望。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增加一百人,九年就相当于增加了一次会试。
此时会试的举人,平均年龄在三十多岁。如果一个人的运气不佳,接连碰到父母亡故,就可能数次会试无法参加。象那种二十五岁左右就荣登进士榜的,很少。多数人都是数次参加会试,才能荣登进士榜。
大明开国二百六十年左右,如今进士和举人的差别,已经非常大。一般的举人,很难象海瑞那样升到知府(海瑞做过应天知府)。即使是三甲进士,没有特殊机遇,现在也很难有大好前程。
因此上到了正月,各个举人埋首于书案之上,力争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此时距离原来历史上的大明灭亡,只有十年时间。因此上多数进士在后世没有知名度。而崇祯四年的进士人数增加,北方没有大的战乱,已经使历史偏离了原来的轨迹。
如果说这届举子中,何人在京城和后世最有名。那就是复社会首之一的吴昌时。复社另一个会首,张溥已经在崇祯四年高中进士。复社的真正发展,就是从崇祯四年以后,影响力大增。
崇祯近年来,努力使朝堂高官保持稳定。没有了极度激烈的党争格局,复社这些人要想上位影响朝局,暂时没有机会。
而六部也进入了忙碌之中,虽然农业时代的事务较少,但手工整理这些资料,仍然需要很长时间。为此崇祯建议,将官员文档重新整理,以方便以后查阅。
户部的档案整理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已经有很多地方,由于灾害等诸多问题,没有向朝廷交付税赋。这些问题都会被崇祯注意到。同时崇祯又让户部按照税赋类别,整理各布政使司的财政状况。
于此同时,后续的迁都人员,海外移民的人流,在大明各地开始忙碌。
崇祯在正月二十二日,派出南京守备太监卢九德,率领水师三千人,到琉球国建立移民中转补给点,同时有海外移民六千左右人。随行的还有三艘蒸汽船,前往倭国以东,探查水域信息,并试图寻找夏威夷群岛。
三艘蒸汽船,以风帆为主,必要时用蒸汽轮机辅助。风帆时代,船只一方面借助风力,一方面需要借助洋流。在没有详细水文资料以前,直接移民北美洲很困难。
二月初一大朝会,各部的奏折在朝堂之上公布。吏部奏折中,京城及各地致仕人数高达一千二百二十三人,其中七品官员最多(致仕年龄下调)。内阁建议,在会试之后,张榜公布可供举人出任的官职,由有意向的举人挑选。崇祯做出决定,吏部的官位空缺,用抽签方式决定,并公开抽签。
兵部的奏折中,今年需要致仕的各级武官,有四千六百九十七人。以前这些世袭职位没有致仕年龄,而且武官的数量本就比文官多。崇祯决定,这些世袭职位降等级继承,新的增补职位人选不再采用世袭制度,择优任命。由兵部负责。
户部的奏折中,各地往年所欠赋税甚多。内阁考虑到户部有盈余,建议免于追究账目。崇祯决定,派都察院核查。如确系灾害问题地方收不上税赋,予以减免。如有蒙骗朝廷,则涉事官员以欺君之罪满门抄斩。
工部近年来将工匠拆分,成本下降很多。新的采购制度,让工部成为一个盈利的机构。改变了在朝堂上以往的受气角色。
礼部,刑部事务原本不多。
经过多年慢慢改变,崇祯慢慢让朝政运转更加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