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章 太子的教育问题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大明,太子教育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而大明原本历史上最后三位皇帝,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都没有受到系统的太子教育。崇祯六年十一月初一大朝会,内阁大学士韩爌,钱龙锡等人,建议尽早为太子朱慈烺配备太子府属官。

    朱慈烺,崇祯二年二月出生,此时五岁(虚岁),在原本历史上,直到崇祯十一年才出阁讲读。内阁大学士等人所言,其实相当于开蒙。而配备太子府属官,可以让一众翰林院官员早日升官。

    看到众臣对朱慈烺的教育问题很热心,崇祯答应先考虑一下。此时崇祯共有四子二女,健在的还有三子一女。长子朱慈烺,5岁。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都是三岁。

    崇祯通过来自后世的记忆,明白了此时的皇子或太子教育有非常大的弊端。一是身居内宫或王府,小时候缺少和同龄人的接触。二是身边最长见到的多是太监。当然还有一些弊端是时代的局限性,如注重儒学,很少了解外界等。

    一下子对太子教育做出很大改变,不容易被群臣接受。那么如何才能在群臣接受的情况下,对太子教育做出改变呢?

    崇祯开始思索合适的教育方式,并寻找现有的例子。其实大明的皇位传承,一直都不顺利,朱厚照无子,朱厚熜迟迟不封太子,自隆庆皇帝之后,万历皇帝幼年登基,泰昌皇帝短命,朱由校朱由检兄弟登基时年龄都是十六七岁。如果不是大明制度严重限制了相权,估计早有大臣篡位登基了。

    要不是崇祯意外拥有了来自后世的记忆,强行改变了历史轨迹,大明最终会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无论将来是否采用虚君实相的策略,皇子和太子教育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为此,崇祯又先后召见多位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以万历皇帝之后多位皇帝缺少必要的教育为例,询问如何对太子及其他皇子如何教育。

    十一月初六,崇祯最终决定,成立皇家书院,首批招收五岁到七岁幼童共四十五名(含朱慈烺),以后再逐年招收更小的学生,从六岁左右到十岁,学制五年。每个年级分为三班,一半时间学文,一半时间学武。老师从京城六品官员中选拔。

    这个决定和内阁大学士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每个年级配备二十名老师,因为许多老师是有其他官职的。皇家书院从二月开始成立,崇祯答应承担书院的房产及所有费用,礼部负责老师人选的选拔。皇家书院的第一任院正,由崇祯元年的状元,翰林院编修刘若宰担任。

    就这样,太子和皇子的教育问题得到长远解决。同时崇祯将太子的随时太监裁撤到四人。太子出宫到书院时,另外加8名锦衣卫保护。

    崇祯七年,又是会试之年。而新的会试和殿试地点,改到了南京。崇祯对会试的改变,只是在崇祯四年增加了一百个会试名额。

    对于崇祯七年的殿试,崇祯准备在职位任命上做出调整。从崇祯六年十一月十九开始,崇祯就让内阁讨论新的殿试任职方案。

    崇祯的建议,一是减少翰林院入职人数,二是减少留京官员人数,这样新科进士派往州县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对于朝堂上的潜规则,崇祯将慢慢进行变革。而目前对崇祯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增加粮食产量和移民海外。小冰河时期的持续干旱,真正要缓解,还要很长时间。

    抽水机的持续增加,只能解决地下水位高的地区的农业用水。甘薯虽然耐旱,但对于大面积大幅度干旱仍无法抵御。

    船只建造速度的快速提高,为明年的大规模移民提供了基础。

    到了十二月初,南京城的参加会试的举子,开始快速增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参加的举子约在五六千人,加上随从的书童,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近年来大明的和平气氛,使数年的议论中心建虏,已经变为移民和最新建造的京津铁路。

    京津铁路是此时唯一在建的铁路。很多人对兴建铁路有极大的兴趣。崇祯让宋应星以铁轨制造能力有限而暂时拖延。

    北直隶的举人,有很多已经见过处理好的铁路路基。也听说过铁路和以前的通州码头附近的铁轨很像。就在南京各处开始宣传自己还没有见到真相的铁路。

    全国移民海外已经数年,因此士子们对海外的情形,知道很多。最多的说法,就是海外粮食产量很高,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许多士子对海外建藩很憧憬。但此时的文臣没有人去海外建藩。

    声势浩大的海外建藩,受制于船只运输能力和海上风浪等诸多因素,移民规模不是很大。当海外的粮食产量增加之后,已有的垦荒点已经出现了粮食积存。秋季的回航船只,开始将海外的大米运回大陆,虽然总量不大,但早期移民的各个岛屿,已经不会考虑粮食不足的问题。

    各王府勋贵在海外仍沿用了一半佃租,而海外岛屿的土地,目前都是各王府勋贵自有。海外的粮食产量,让各王府勋贵和佃户的生活都有所改善,唯一的问题就是海外的产出比较单一。目前只有农业耕种。其他物品多需要从大陆运过去。

    对崇祯而言,最大的对手,只有小冰河时期的持续干旱。民以食为天,只要最底层的农民有足够的粮食生存,大明的局势就不会恶化。

    中国的治乱兴衰,以及西方的殖民地战争,归根结底,都来自统治阶级无止境的贪婪。中国的儒家学说,造就了和平。但大量的人口总会因为自然灾害而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西方的殖民地战争,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最终掀起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战争。

    崇祯更需要的是和平,历史的进步并不需要完全依赖战争。随着抽水机和甘薯的种植,以及当初流民的破坏,目前大明的黄土高原周围,极不利于生存的地区,人口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