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大明火热的工业生产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新的技术,会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抽水机的广泛普及,让更多的地方,有了抵御旱灾的有效举措。此前的陆续减赋(停征辽饷),再加上明年开始税赋大降,让收到消息的农民异常高兴。

    此时原兵仗局裁撤的工匠,经过数年的积累和新的炼钢炉普及,收入大幅度上升。每一个小型铁作坊的规模,都扩大了很多。

    五年了,兵仗局第一批裁撤的工匠,经过五年,已经适应了这种市场化的营业模式。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改进的新产品,让这些工匠的生活更加舒心。

    连年的干旱,好像没有了尽头。而新式机器的使用,也让工作强度大大降低。铸造,机器加工等多种加工方法,使生产能力同样大幅度提高。

    在北方的寒冷已经降临之后,北方的铁作坊和近年来一样,生产仍然火热。各个作坊会在降雪来临之前,备足冬季需要的原料。

    大明北方的两大铁业中心,一个是山西太原府,一个是北直隶迁安。原兵仗局工匠的多半,选择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作坊。因此这两个地方,是大明的抽水机制造中心。

    太原府正是因为抽水机的普及,在今年的大旱灾中,农作物的产量没有受到影响。

    在北直隶,京津铁路的修建,更是将炼钢炉的产能得到释放。此时采用的铁轨,同样长度的重量远低于后世。毕竟此时蒸汽机车的动力较低。京津铁路的路基处理已经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铁轨的铺设。

    京津铁路是第一条铁路,在建造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好在地形较为平坦,实际的难度不大。即便是一条单轨铁路,需要的钢铁总量也是非常大。

    平津铁路的轨距,崇祯定为五尺(约一米六,明尺略小于现代市尺)。而铁轨的理论重量远低于后世,为每丈五十斤(相当于后世三十五公斤左右)。这样九万多丈近十万丈的铁轨总重量,大约在五百万斤(约7500吨),此时常用的炼钢炉日产钢材仅两千斤。需要十座炼钢炉连续生产近一年。

    考虑到庞大的钢铁用量,皇家研究院将炼钢炉的生产能力提高到日产六千斤,自有的多个炼钢炉(一个日产六千斤,二个日产二千斤),再加上协调其他铁场,使铁轨的日生产能力达到一万六千斤左右。加上铺设铁轨之前的积存,大约可以在明年三月份左右,进行试运行。

    铁路是一个新生事物,此前短距离的运行速度,不是很快。具体的长距离运行速度,需要进一步测试,预估速度略高于普通马匹的速度(每小时二十公里左右)。

    十一月初一,铁轨正式从广渠门开始铺设。此次铺设只从一个方向开始铺设。随着铺设距离的增加,蒸汽机车会不断进行更多的测试,如增加车厢数量。最终的货车车厢,比原来的车厢要大上很多,单节车厢的载重量也提高很多。车厢也从木质结构,改为铁质结构为主。

    铁轨的铺设速度,一开始每天只有两里。随着施工经验的积累,铺设速度加快。随着铁轨的不断延伸,库存的铁轨慢慢变成了延伸的铁路。

    道路就是为了出行方便,因而铁路沿线经过多个县城,并修了车站。京津铁路的修建,主要是连通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物资运输。即使京城南迁,但北京城仍然生活着大量人口。

    铁路的运输价格,目前户部还没有制定出来。不过铁路运输成本低于马车运输,是大家都明白的。

    蒸汽机车的制造速度不是很慢,当初设计京津铁路时,设计的机车数量是八台。

    京津铁路上的基建人数,已经大幅度减少,铁轨铺设不需要太多的人力。

    如今围绕着京津铁路的大量铁轨,有大量人员在生产。京津铁路是崇祯独资修建,所占用的土地,多是皇庄。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修建的准备时间。

    而在大明南方,各个船厂,陆续引进了工业化生产。工业化改造彻底完成之后,大明的船只建造速度会迅猛提高。此时大明最大的船厂,是有二十五个船坞的泉州造船厂,数年前被郑芝龙购买。

    此时郑芝龙的大小船只,合计1400余艘(高于历史同时期)。郑芝龙的船只,一部分是海上抢掠而来,一部分是从各地购买的,还有一部分是当初李旦留下的或其他海盗带来的,真正自己建造的船只,不是很多。不过郑芝龙的船坞,有二个大型的,六个中型的。经过工业化改造之后,仍然是大明最大的船厂。每年原来可以生产二千料左右大船两艘,一千五百料左右船只十二艘,各种小型船只近百艘。此次工业化改造,郑芝龙减少了小船生产能力。最终会形成年生产两千料大船六艘,一千五百料大船三十六艘(增加了六个中型船坞),一千料船只八十艘左右,只保留了一个小型船坞建造哨船或火船。

    大明皇家顺风船厂,建造的船只数量和船只大小,远低于泉州造船厂。顺风船厂的优势,是船速较快,以及最新的船用蒸汽轮机。

    大明的所有船厂,都在紧张的加快生产,并随时准备扩建船坞。此时一个是工匠数量的缺乏,另一个是对以后移民和商贸规模存疑。

    湖北和太平府的铁作坊,主要生产常用物品,发展的速度远低于北方的铁作坊。皇家研究院虽然南迁,却有着自己的联合钢厂,因此对其他铁作坊的拉动能力很小。

    近年来新的炼钢能力,主要用来生产新的产品,暂时对原来的生铁,熟铁生产影响不大。随着炼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肯定会冲击原有的作坊。

    除此之外,羊毛纺织,玻璃,水泥等生产能力也得到提高。整个大明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开始形成质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