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是临近六月十五的大朝会,关于迁都的话题越发热烈。现在关注的焦点,就是每年约四百万石的漕运消耗。
以前停征辽饷,削减宗室禄米,合计已经让朝廷的税赋减少了大约一千万两白银以上。实际的受惠是北方税赋减轻很多。而此次如果迁都之后停运漕运,并停止征收漕粮消耗,实际受惠的群体以南直隶和山东为主。
屁股决定脑袋的位置,大明的皇室、宗室、勋贵、士大夫等统治阶级,是不用缴纳税赋的。崇祯针对土地征收遗产税,就是一步一步减少统治阶级的特权。朝廷税赋降低,纳税群体的实际税赋减轻更多。削减了税赋之后,可供贪污,截流的税赋就少了,这些朝廷的官员,近年的外快收入大幅度降低。
好在崇祯放开了并没有多少限制力的官员禁商,目前朝堂上的高官又多数个人品德较好,所以真正的官场腐败比原来历史好上很多。只是这些情况只有崇祯一个人知道。
明面上反对迁都,最大的理由,就是南京皇城年久失修,如果要重新修造皇城,耗银太多。同时要征用大量民夫。另一个理由,就是祖宗陵寝在京城,不宜迁都。
也有一部分官员赞同迁都。如果只从财政角度考虑,在北方建都,确实加大了财政负担。
对于这些议论,崇祯通过锦衣卫,打探十分清楚。只有崇祯知道,即使目前移民顺利,但移民规模相对于人口总量,差距太大。
每个人都在考虑迁都的影响。如果真的迁都,京城将有三十万到五十万的人口需要迁移。其中皇宫约有六万左右。京营连同家属约三十万人左右。这样京城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漕运停运。又涉及到十余万漕运兵丁和近五十万的家属。也就是说,迁都至少要影响到一百万以上的人群。
最近几年,北直隶一带,借助于抽水机的不断推广,受到旱灾的影响较小,即使如此,近几年全国的粮食价格仍然上涨了一倍。
在农业时代,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或下跌,都是一种危险。无论多么困难,崇祯都有必要推动迁都。
崇祯没有和内阁大学士商议此事,而是希望中低层官员,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赞同迁都。在大朝会上,四品及以下的官员数量较多。
此时,朝臣中关于迁都,大致有三派。以东林党为首的反对迁都,以北方齐党为首的支持迁都,而大部分官员持观望态度。
人的欲望是一步步提高的。没有约束的贪婪,在周而复始地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的庞大帝国。拥有来自后世的记忆,崇祯更加明白大明王朝原来的结局。
六月十五的大朝会,其他一切问题都靠边站了。一开始就是议论是否应该迁都。
首先出列的居然是史可法。崇祯元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此时担任户部郎中。史可法说到:"禀圣上,天启六年开始,西安府周围大旱,已有八年。崇祯元年开始,北直隶连旱五年,今年才有缓解。今年,山西,河南大旱。户部虽有存银二百多万两。然从崇祯元年到现在,北方粮价,少则上涨一倍,多者上涨三倍。仅延安府一地,崇祯元年就饿死数千人。如果迁都,可省漕运消耗四五百万石。这些粮食如果能运到北方二百万石,在青黄不接之时,可活二百万百姓三个月时间。故臣附议迁都之事。"
在大明朝,北方很多小县,人口仅两万左右。即使人口大县,北方就是十余万。史可法从粮食的角度,让众臣认识到迁都的大利。
即便如此,稀稀拉拉的附议声,显示着迁都的支持力度不大。
随后翰林院编修刘若宰(崇祯元年状元)说到:"禀圣上,臣以为,迁都有五利,有五不利。一利轻民赋,二利改国运,三利固国本,四利兴旺子嗣,五利稳龙脉。大明自武宗以来,两位皇帝绝后,是京城国运已改。北方如今大旱,是风水已经改变。天启皇帝,三子三女,无人长成。陛下兄妹众多,长大成人者甚少,臣以为是京城天寒之故。大明龙脉起于南京,故迁都回南京有利于稳定龙脉。
迁都有五不利,一是南京皇城年久失修,二是官员随众甚多,三是漕运兵丁众多,四是九边防御不能放松,五是北方干旱需要赈济。有次五大不利。故臣以为,六部不可全迁。
臣以为,京城可留六部尚书各一,效原南京六部,分管黄河以北事务。"
大明近年来朝政在九名内阁大学士十二名尚书的治理下,比原来要稳定。这一点,朝中文武都看在眼里。因此上刘若宰的提议,附议人数明显多了很多。
此时东林党在朝中的高官,反而是北方人居多。因此上真正强烈反对迁都的人数较少。
此后朝堂仍是议论纷纷,时而有人支持迁都,时而有人反对迁都。
快到午时,崇祯提议,所有参加大朝会的官员,投票决定是否迁都。原本的投票方案,因为有刘若宰的提议,崇祯将投票方案改为六部全迁,六部半迁半留,不迁都三种方案。
又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投票,最终在大朝会上公布了投票结果。参与投票的共七百八十三人,赞同全部迁都的仅一百三十五人,赞同六部半迁半留的有三百二十二人,有三百二十六人反对迁都。
面对这样的结果,朝堂之上仍有争议,崇祯以反对者不足半数为由,宣布从崇祯六年七月一日起,各部开始迁移。京城由何人留守,由内阁和六部决定。
六月二十六日,宣布京城留守名单。七月一日大朝会之后,各部和皇宫先期迁移人员开始出发。
六月十五日大朝会结束之后,京城的迁都方案就从京城向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