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崇祯返回京城已经提上日程。计划是二月初三,崇祯一行从运河回京城。回程的人员数量有所减少。
在返回京城之前,崇祯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正月十六,崇祯已经派人到江西奉新县,征召宋应星为太子府属员,暂时没有品级。
另外崇祯为联合钢厂,制定了新的产品研发计划,就是蒸汽机车。此前北京兵仗局已经研制蒸汽机车,具体的进展崇祯不清楚。
机器制造的高速度,在船厂已经得到验证。蒸汽机车如果研发成功,就可以改变现有的交通状况,以及研发农耕机器。
船厂的数量有限,真正可以大量消耗钢材的,一个是农耕机器,一个是铁路建造。毕竟在焊接钢材的技术和船用蒸汽轮机研发成功之前,船只的结构只能以木材为主。
正月二十五日,宋应星来到南京城。宋应星此时的《天工开物》,已经整理完成。崇祯让随行的太监,在二十六日之后,陪同宋应星先后参观了造船厂,银元铸造厂。联合钢厂远在太平府,就没有参观。
在南方,宋应星没有见过这些机器。由于崇祯的交代,太监详细解说了各种机器设备的性能,作用。仅在船厂,宋应星就看了三天。
正月三十,崇祯在书房,详细给宋应星介绍了目前兵仗局的新产品研发流程。此次崇祯征召宋应星,实际上是让宋应星主管兵仗局的产品研发。并将兵仗局更名为大明皇家研究院。
大明皇家研究院,将彻底从皇宫中分离出来,从崇祯六年开始,各地原兵仗局工匠的三年新技术免费使用权将到期。
崇祯为此向宋应星咨询,如何改变目前兵仗局的人员待遇,如何通过商业手段收取专利费,如何通过这个松散的制造联盟快速推广新产品。并让宋应星在回京的路上思考这些问题。
宋应星,此时47岁(虚岁)。历次参加会试都没有在会试中成为进士。崇祯元年会试失利之后,再没有参加会试。此时还没有官职。以太子府属员的身份,实际上主持兵仗局的体制转变。对他是一个很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
兵仗局目前剩余的工匠,可以说是工匠水平最高的一批人。现存人数为六百八十三人。这些人将由匠户转为民户。未来的主要收入,一是制造机器设备,二是收取专利费用。崇祯在研究院拥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工匠们在领取足够的薪水之后,占有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太子有百分之八的股份,宋应星有百分之二的股份。目前兵仗局现有的房屋和设备由研究院接手,另外崇祯会再给研究院白银八万两,作为太子朱慈烺的资本。
这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新产品研发机构。崇祯从抽水机和蒸汽轮机的缓慢推广中,明白了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新产品研发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这些并不是崇祯顾虑。
崇祯需要让工业化生产在大明迅速推广,而不是仅仅为自己的皇庄生产产品。
二月初三,崇祯和魏国公徐弘基,诚意伯刘孔昭等道别,在南京守备太监卢九德的相送下,向北京行进。
此时,大量的欧洲商船,陆续到达科伦坡。科伦坡是欧洲商船的必经之路,此时被葡萄牙人占领。陆续到来的欧洲商船,将拉开科伦坡的海贸季节。
最先到达科伦坡的,是八艘葡萄牙船只。这些商船由于地利,每次都是第一批到达欧洲。这次比较特别的,是随船有更多教会传教士。
大明允许建立教会学堂的消息,让罗马教皇很兴奋。即使收容孤儿需要不少的开支,教会也决定开办更多的教会学堂。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传教事业的重视,远远超过商人风格的荷兰。这两个国家和罗马教皇有良好的关系。大明的西方传教士都是乘坐葡萄牙船只到达澳门,然后再到南京或京城。
此次多艘葡萄牙商船,共搭载了六十七名传教士,远超以前的单次派遣规模。
往年这些商船在科伦坡会停留一个月甚至更久。这次商船仅停靠四天,补充淡水,粮食,蔬菜,卸下了部分商品,就急忙向巴达维亚出发。此后科伦坡的海贸季节,停靠的船只会越来越多。这里是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等国的船只停靠点。
荷兰人因为独立战争,在海洋之上和西班牙葡萄牙常有战斗,因此他们有自己的航海线路和补给点。在茫茫大海之上,船只的行踪很难掌握。因此战斗的发生地点,多在近海。
崇祯四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仅在料罗湾惨败,和日本的贸易也中断数年。(原有历史上崇祯五年荷兰重新获得日本贸易权)。这样之间造成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亏损。在已经过去的崇祯五年,盈利没有完全恢复。
十五艘商船,两艘战舰,在二月初九,停靠在巴达维亚码头。随船来到亚洲的还有三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核心董事。
荷兰人的商贸思维,决定了荷兰人比西班牙葡萄牙更变通。荷兰人更看重商贸利益而不是掠夺利益。十艘武装商船的覆灭,让公司的董事们很心痛。
来到巴达维亚公司总部后,三名董事才从科恩的口中得知,此时整个东南亚海域和东亚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是大明对东南亚海域的移民总量,已经很大。仅去年一年,苏门答腊岛上就移民超过五十万人。二是以前的利润大户倭国贸易中断,台湾贸易点撤离。去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盈利仅有倭国贸易中断之前的一半。
科恩从海商口中得知,倭国已经陷入了战乱之中,将军幕府目前处于下风。即使郑芝龙代表的大明可以提高货物来源,但公司更依赖亚洲内部市场。毕竟往来欧洲时间太长(最少一年半)。
科恩和三名董事,详细分析了目前公司的现状。随后科恩说到:"公司的船只,在欧洲受到西班牙(含葡萄牙)船只的威胁,我个人认为,不宜和大明朝廷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