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章 机器化快速造船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稳定控制钢材性能之后,原有的蒸汽轮机和圆锯等设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新设备并没有普及到南方所有的地方。

    这次崇祯在南方收购船厂和铁矿,就是通过机器制造来提高船只建造速度。这次收购的船厂,就在南京城外。

    太平府那里有许多原来的兵仗局工匠,这些人已经掌握新式炼钢炉,可以制造新式蒸汽轮机和圆锯等多数设备。提前采购的诸多设备,十一月十二日,在大明皇家顺风船厂安装完毕。总计有蒸汽轮机二十台(一百二十两/台),圆锯十二台(二十两/台),卷扬机六台(五十两/台),重力压力机二台(三十两/台)。合计采购价格三千两白银。

    三千两白银不是太小的数字。船厂真正耗费最大的,是木材和人工。木材需要提前干燥,船厂准备在正月过后,大量采购木材。

    此时的机器种类较少,只能部分代替人力。新的机器研制和新船研制将同步进行。

    在船厂工匠的关注下,随着圆锯的转动,木材以很快的速度被锯成木板。以锯木板的速度而言,机器的速度近乎人力的二十倍。这将大大减少简单造型所消耗的人力。

    此时正是船只性能大幅度提高的时代,崇祯建议加大船只长度,缩小船只宽度。这样的船只造型有利于提高船只速度。崇祯有很多风帆战舰的外形图,但没有真正的制造图纸,所以只能让工匠从小船开始对比试验。说是小船,是和此时欧洲最大的船只相比。

    欧洲此时的大船,排水量已经达到一千吨左右。西班牙盖伦运宝船,排水量更是达到了两千吨。不过此时欧洲大多数船只,排水量在500吨到1000吨之间。设备等多方面限制,让大船的制造非常困难。

    崇祯给工匠的建议,是加大船只的长宽比例,增加吃水深度,降低船只重心,逐渐形成根据图纸制造标准化船只。此时的船只制造,在全世界都是根据经验,在此时没有两艘排水量很接近的船只。

    此时限制船只大小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木材长度。在龙骨拼接技术没有完善之前,船只长度只能略微比龙骨(单根木材)的长度略长。

    此时大明皇家顺风船厂,拥有六个船坞。在暂时空闲的三个船坞,此时摆放的主龙骨只有十丈长,这三艘试验型的船只,将宽度定在两丈,一丈八,一丈七。第一艘船只的长宽比例,略高于现有的45,达到5。最后一艘已经接近6。此时英格兰船只已经开始了加大长宽比例的道路,从而不断提高船只速度。

    这三艘试验船,统一的吃水深度,统一设计为一丈三。建成之后,最大的一艘,排水量只有200吨左右。最小的那一艘排水量仅有170吨左右。这样的商船,如果远距离航行,实际可以运送的商品重量,大约在100吨左右。这样的船只有点偏小。主要的目的是试验。

    这样大小的船只,原有的建造速度大约需要半年左右。借助于各种机器设备,从拿出设计图,到下水试验,仅仅用了56天。不到两个月。

    崇祯六年,正月初三。三艘试验船已经相继下水。在船坞之外,崇祯到场为第一次下水的三艘船测试速度等性能进行欢送。

    三艘商船在满载货物之后,南下泉州。

    松江的皇家码头,建设很顺利。已经有十六个泊位建设完成。

    大明皇家联合钢厂的进展同样顺利,毕竟来自兵仗局的工匠,在京城已经掌握了车床等设备的制造,对原有的设备做了一定改造。

    炼钢炉技术已经成熟,只是因为钢材用途较少(受限于加工能力),所以大明目前主要生产生铁,即使是熟铁的产量也得到控制。这也是崇祯一直没有大力发展炼钢炉的主要原因。

    经过数年的技术积累,崇祯认为,工业技术已经可以支撑更多的新产品研发了。钢厂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生产机器设备。

    蒸汽轮机比蒸汽机拥有更高的热利用率。比蒸汽机的加工难度更低。最近几年,蒸汽轮机的推广,受到暂时用途较少的影响,销量不是很好。最常见的就是在码头带动卷扬机。真正用来带动抽水机的不是太多。

    经过数次的改进,目前的蒸汽轮机已经有了大的提升,在热效率和工作压力方面都有了重大进步。充足的白银,使崇祯可以考虑更大的动作。

    崇祯的研发方向,还是集中在农业机械方面。脱粒机已经研发成功,成本仅四两白银。这样很多人可以购买。现在北直隶的粮食价格已经在每石一两半白银左右,比数年前还有提高。崇祯不准备再为佃户免费提供农用机器了。崇祯的资金将用来做大项目。如大型炼钢炉,船厂。

    为了加快木材干燥,崇祯让船厂试着建造木材烘干房。

    正月二十,三艘试验船相继返回南京。根据船长的反应,船速提高效果很明显。用在路上的时间大幅度减少。最终船厂决定,先按照长宽比例最大的船只进行生产。同时继续试验加大船只长度和增加长宽比例。

    船厂厂长大概估算了一下,等全部的新设备和新建的四个船坞投产之后,船厂每年大约可以建造船只六十到七十艘,工作效率是同等船厂的三倍。工人数量比同等船厂还要少三分之一。此时五百料的船只价格在五千两白银左右,平均每艘船的制造利润可以达到三千白银(用机器制造船只之后)。十个船坞的船厂,年利润可以达到近二十万两白银,机器制造的能量一下子就展现在造船业的面前。

    此时大明的造船厂,大约是十五家。这个船厂是最小的。但扩建船坞建成之后,每年生产的船只数量,将成为大明第一。

    此前最大的船厂,只有十五个船坞,即使开工充足,每年仅生产类似的小船不到三十艘。荷兰此时,排水量千吨左右的船只生产能力,是不到二百艘。荷兰造船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独立战争胜利之后。而大明此时,还生产不了如此的大船。差距很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