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严重旱情,使流民起义不受控制。祖大寿的兵马,以西安府为中心布防。这样在崇祯二年冬,流民起义还规模不大。随着粮食消耗,和旱情严重,流民起义还是在崇祯三年正月,迅速扩大。三边总督的告急信件,在二月初九,报到朝堂。兵部尚书李邦华,内阁大学士王在晋,一致要求派遣新军到延安府。
在崇祯的坚持下,一万新军常驻延安府,一万净军常驻太原府,一万新军常驻大同府。从京营再训练3万新军。同时裁撤京军三万余人。
崇祯元年,京营的消耗约在每年近四百万石粮食。当时只是训练新军,没有裁撤。此次裁撤的三万京军之后,京军在兵部的兵册上,仍有十二万之多。裁撤的京军,将和家属共约十七万人,移民台湾。提前已经和郑芝龙,傅启光,沈良佐做过沟通。
崇祯通过裁撤宫禁的事实,给六部做出了节流的另外一种渠道。通过宁锦撤军,大明的财政慢慢在改变。
延安府的新军由满桂担任总兵,净军由司礼监太监王永祚提督兵马,大同的新军由曹文诏担任总兵。赵率教与袁崇焕不和,掉到京营担任新军的左指挥使。
王永祚多次押运悟空火箭,对行军作战都不陌生。此前在边关有军功。这样净军在京城附近,就只有六千左右。昌平德陵的净军大营一下子空了许多。
二月十三,满桂帅军从运河南下,经开封,洛阳,西安,从南路奔赴延安府。二月十四,王永祚帅军,经真定,从井陉奔赴太原府(大致是后世的石家庄到太原铁路线)。二月十七,曹文诏率领一万京军,到大同府去担任大同总兵。
此时陕北的流民起义,还没有合营。最大的一股,就是王嘉胤和王二为首的流民。约二万人。这个人数在明朝已经不少了。虽然只有精兵不到三千人。但两万人口,大约是人口空旷地区一个县的全部人口了。流民人数越多,面临的粮食压力约大。
所以此时,在流民没有受到官军严重威胁之前,流民更愿意分头行动。其他流民的规模不大,多在一千人左右。从西起兰州附近,东到延安府黄河沿岸,流民遍布。因为祖大寿在西安府周围频频绞杀,流民早已远离西安府。此时流民规模远小于原本历史。原本历史上,收到勤王的诏书之后,有许多军兵在去京师的路上,因为兵饷和对建虏的恐惧,加入到流民队伍的很多。
崇祯虽然在去年,派人到延安府招收流民,移民海外。相对于整个陕北的人口规模,招收的人数比例很低。持续干旱,让更多的人加入了流民队伍。
派王永祚前往太原,一方面是限制流民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移民和在太原附近开铁矿,生产抽水机做后盾。
陕北的气候,导致每年只能种一次粮食。去年的干旱,让更多的人加入了流民队伍。王嘉胤和王二,此时正在围攻河曲县。河曲县是黄河拐弯之处,此地是陕西与山西交界之处,王嘉胤和王二认为,陕北难以抢到足够的粮食,就想到山西这边去抢。
这时的流民,对于各地官军的战斗力很明白。因为流民中许多头领,来自军户。这样在短期之内,官军压根就摸不到流民的动向。此时官军各自为战,也没有斥候去了解流民的行军路线。
大明的县级官府,没有专门的军队。面对这种大规模流民,根本没有防御能力。大群流民,几乎没有遇到太多抵抗,就攻占了河曲县城。
等拿到河曲县的黄册之后,王嘉胤和王二有点受到打击。整个河曲县,人口总和仅五千余人,县城约二千人左右。(后世的河曲县,是合并而成,此时河曲县面积不大。)粮食存量不多。原本流民准备抢了粮食就撤回陕西,现在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继续在山西境内抢掠,这样流民将大户抄家灭口,又将小户的粮食集中起来,裹挟了近两千人,沿着黄河向南行进。这样短期之内,官军难以找到流民队伍。流民队伍就这样开始壮大。
王永祚二月十四从京城出发,直到三月初四才到达太原城。三月初五,王永祚派出斥候,每对五十人,到周围打探流民动态。
等一队一队斥候归来之后,王永祚大吃一惊。斥候此次打探,原本是照例行事。但每对斥候,都有流寇的消息。王永祚暂时根本不知道有多少股流寇,也不知道流寇有多少规模,只知道太原城外围各县,都有逃难的流民。这些流民也没有看见流寇队伍,只知道更远的地方,已经被流寇抢掠。
此时来到太原城的净军,约一万余人。王永祚留两个千总在太原城,置办军需物资,招收流民。
另外八个千总,分别携带粮食,军用物资,前往附近的县城,分头前进,进一步打探流寇的具体情况。此次前来的净军,以骑兵为主,有一部分步兵。
敌情不明,净军后期还要常驻太原城。所以兵力以太原为核心,先期驻扎在近处的县城。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压力。等确定流寇详细情况之后,再决定如何进军。为了便于及时调动作战,王永祚率领一个千总队,驻扎在静乐县。
静乐县,明朝时归太原府管辖。当时全县人口约1万五千人左右。地处交通要道。每队净军都携带着悟空火箭。所以王永祚并不担心净军的安全,只是担心一时找不到流寇队伍。
王永祚的担心有些多余,此时不仅仅是王嘉胤王二的队伍,从陕西进入山西的流寇,此时已经分布在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河沿岸,北起河曲,南到蒲州,流寇多者四五万,少者五六千。当时山西很多县的总人口,少则万余,多则三五万。面对流寇,很多小县城无力防御,官府势力被杀戮一空。所以很多县城被抢掠之后,很长时间都不会被太原府官员知道。
在原本历史上,正是己巳之变的逃兵和流民队伍会和,形成了第一次流民。现在少了这些勤王时的逃兵,但干旱形成的流民并未减少。流民起义的数量,只是略少于原本历史。当然战斗力要远低于原本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