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极殿,增选大学士的议论渐入。此时六部尚书,分别是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刑部尚书韩继思,吏部尚书王用永光,礼部尚书何如宠,工部尚书张凤翔。这和原本历史上稍有差别。
此次大朝会,增选五名大学士,这六个人的机会最大。大明帝国的庭推,其实很讲究排资论辈。崇祯在位后,偶尔有抓阄决定入阁的大学士人选。吸收后世记忆之后,崇祯明白,稳定的内阁和六部非常重要。目前朝堂之上,这些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单就个人党争之时的人品而言,都是比那些拉帮结派的要好上许多。
而在原来历史上,己巳之变,不仅仅是武将死亡甚多,中低级文官死亡甚多。受袁崇焕一案的影响和牵连,朝堂高管罢免,入狱,被斩者人数众多。从此之后,大明朝堂之上,执政能力大幅度下降。
崇祯继位时,毕竟只有十六周岁。所以早期做出的决定,多有急功近利之举。
在此次正式庭推之前,朝堂经过多次争吵,最终决定了十人大名单。另有申用懋,李邦华,徐光启,周延儒,温体仁五人进入推举名单。
由于崇祯下诏之后,内阁大学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政敌无辜弹劾。因此这次的庭推,众人非常慎重。再加上南京六部人员即将回到京城,因此上在崇祯的旁观下,大家都有点深思。
最终形成的内阁大学士名单是,王在晋,王永光,毕自严,何如宠,韩继思五人。
这样又形成六部尚书的空缺,仍然是庭推。崇祯此时说到:"六部尚书,职位紧要。此次只推举尚书人选,不直接推举具体的各部尚书。具体到那个部担任尚书,由内阁指派。内阁以后实行投票制,内阁首辅有三票,次辅有两票,其他大学士一票,合计十二票。如果众臣附议,就明发圣旨形成惯例。"
众臣附议。于是各部尚书的具体任用权收到内阁。内阁议事也形成投票制度。
最终申用懋,李邦华,徐光启,周延儒,温体仁成为尚书人选。大明这时候很讲究排资论辈。尤其是内阁和六部。崇祯的一番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阁的具体排名,后面诸位在短时间内,有同等投票权。而不直接推举各部尚书,是需要在任用尚书时,避免尚书不通晓本部事务。
第二天,内阁研究后,报崇祯之后,下了圣旨。以申用懋为吏部尚书,李邦华为兵部尚书,温体仁为户部尚书,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徐光启为工部尚书,改张凤翔为刑部尚书。
各位看过史书,未必能明白何为忠臣,何为佞臣。其实在古代,相权和皇权一直是对立的。而在修史的人眼中,一味的顺从皇帝,就是佞臣。而反对皇权的,就是忠臣。和皇帝本身的才能无关。而所有的世大夫,大部分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 所以明代的商税收不上来,是因为皇权受到以内阁为首的相权制约。
封建王朝的三百年魔咒,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贪婪造成的。一般王朝新兴时期,会顾虑到被统治阶级的生存状况。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没有制约统治阶级的方法,随意增加税赋,而很多人有免税权利,最终在旱灾严重时王朝就会崩溃。但这些问题不会有太多人去考虑。在原本历史上,直到崇祯十二年,仍没有人意识到大明很快会崩溃。
有后世记忆的崇祯,已经开始在减轻皇庄佃户的实际负担。平均亩产粮食已经翻倍,而佃租不会增加。如果黄河中下游用以及华北平原能够拥有足够的抽水机,农户的实际税赋水平将大幅度下降。
官场腐败问题,很难根治。所以崇祯的朝政格局改变,真正的用意,是逐步放权。在大明现有税赋的基础上,崇祯短时间内只能通过海外建藩等办法,逐步降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过份压榨。
和内阁九名大学士商谈之后,崇祯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从朝政上分离出来。以后皇帝负责的事情大幅度减少,从每天开朝会,改为三天一次小朝会。每月两次的大朝会仍然保留。
以后三品以下文武,不再向皇帝写奏折。五品以下文武,奏折不再递到内阁。知府的权力相应增加,尤其在面对大面积水旱,地震等灾害时,知府可以先一步开官仓赈济,并尽快向巡抚衙门和户部汇报。
这样皇帝的奏折,就会下降多半。从而将许多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内阁和六部。其实皇帝看到的奏折,多数是重复的弹劾。真正需要皇帝做决策的奏折比例不大。
有了更多时间,崇祯就可以将后世一些技术,简化之后形成产品。
经过崇祯的建议,工部将工匠拆分为四部。这样工部与各地的总兵就形成商业关系,而不是划拨关系。这种竞争会逐步降低工部在兵器制造和河流疏浚,堤坝等众多工程的成本,使大明的税赋利用效率提高。从而一步步提高工匠待遇。明朝匠户的处境比军户还可怜。
军事局势的改变,使大明的困境大大缓解。到二月初四,东江的捷报传来。去年王永祚运送悟空火箭时,给毛文龙说过,军报严禁弄虚作假。此次毛文龙没有虚报军功,多次出击,共斩首建虏五百余人,杀死建虏妇孺约二千人,解救汉民六千五百余人。
针对毛文龙杀死建虏幼儿,文臣多有议论,崇祯以幼儿长大之后就是精兵,化解了毛文龙的处境。
东江镇此时军民人数超过十万,粮草补给是大问题。最后崇祯让报捷军士传话,毛文龙可以将部分军民移至朝鲜外围的海岛,如济州岛。另外可以让民户架舟,从无人岛上运鸟粪回天津,卖给皇庄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