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林丹汗率领大军,逼近野狐岭。此前经过双方斥候的交流,已经知晓了对方的存在。孙承宗仍对林丹汗的来意有所怀疑,察哈尔部落和大明的关系,十分微妙。
近年来双方没有大的战争,数次大明寄希望于察哈尔部落兵力援助时,确发生了多次误会。要么明军失城太快,来不及救援。要么象那次察哈尔部落趁明军的广宁失守,建虏撤军后占据了广宁城。明军又想重回广宁城,最后不得不从察哈尔部落赎回广宁城。双方的想法差距甚大。缺乏深度沟通。故而没有真正形成同盟。这样最终被建虏各个击破。
去年,建虏征伐察哈尔旗下的部落,向明朝求援,就没有回应。现在察哈尔部落大军来到野狐岭,孙承宗就很难判断林丹汗的真正用意。好在斥候之间通报了和建虏的战况。孙承宗才决定在野狐岭之外见见林丹汗。
察哈尔部落的状况,很糟糕。一方面原因是小冰河时期的干旱与寒冷,一方面是林丹汗的宗教信仰,引发了蒙古部落的分裂。
原本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继承者,在整个草原注重血统的时代,林丹汗就是一面旗帜。然而林丹汗的联盟一再分裂,实力快速衰败,到他死后,蒙古人再也没有一个拥有辽阔草原承认的黄金家族大汗了。
黄金家族的名号,与成吉思汗有关,其直系子孙统治蒙古草原多年。在注重血统的蒙古人心中,黄金家族被众多蒙古部落认可。许多蒙古部落起初都是成吉思汗分封的。
此时的林丹汗,已经过了最辉煌的时期。近年来被建虏逼迫不断向西迁移。林丹汗此次率军前来,就是索要明朝的赏赐。原本的历史上,林丹汗此次索要四十万,实得十八万。估计这些白银最终还是很大一部分买成粮食,茶叶,盐等物资了。毕竟草原上最缺的还是物资。
正月初一巳时,孙承宗和林丹汗各自率领一千人,来到会见地点。孙承宗询问林丹汗的来意。林丹汗说到:"本汗从大漠远来,手下儿郎们,希望大明皇帝,能遵守去年的例子,赏下五十万两白银的物资。(近年来大明想联合林丹汗对付建虏明实录中经常有上次记录,原本此次实付十八万两)。另外儿郎们昨天遇到建虏,斩首三千余级,按照你们大明的赏格,再加十五万。合计赏银六十五万。"
孙承宗此前听斥候说过,林丹汗与建虏战了一场。孙承宗说到:"贵军损失多少?首级验过之后,想必我大明皇帝不会亏待贵部。此事重大,大汗可派出使者到京城报喜。不过大明今年干旱严重,这次能赏赐多少,还要我大明皇帝定夺。"
林丹汗命人去准备使团。孙承宗暗自计算,林丹汗斩首建虏三千,自己两次交战斩首建虏近八千,这样建虏在两日之内总损失超过了一万一千人。
随后孙承宗也安排百名骑兵,与林丹汗的二十名使者同行,到北京为林丹汗请赏。而报捷的军报,已经连发三次。第一次宣府之战,第二次野狐岭之战,第三次是林丹汗之战。
到正月初二辰时,逃命的阿敏总算追上了行军较缓的皇太极。孙承宗不敢分兵向大同等地分兵,就在野狐岭之外等待张家口送来粮草。这样多尔衮和莽古尔泰两部兵马,在得到阿敏失利以及林丹汗到来的消息后,绕过野狐岭返回辽东方向。
建虏此次出兵,最终三方联军共损失一万两千多人。以镶蓝旗和喀尔喀部落为主。抢掠的粮食,扣掉出征耗费,所剩不多。而近九千人的损失,对人口较少的建虏而言,已经伤筋动骨。
回师的路上,建虏,科尔沁,喀尔喀三方的高层将领,都有点闷闷不乐。尤其是见识过悟空火箭杀伤力的败兵,简直要怀疑自己的人生阅历了。铺天盖地的火焰,震耳欲聋的声响,强烈的冲击波,四处乱跑不受控制的马匹,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仍在冲击脑海。
事实上,当火箭已经落到阵列之中后,已经没有办法防御了。就像火炮需要火炮才能应对,而火箭也只有火箭才能应对。此时的火炮威力,远小于火箭。
虽然建虏此次破掉的小城和卫所不少,杀伤的大明军民也不少,但抢掠的粮食太少了,死亡的人数太多了。如果这支明军向辽东攻击,没有太多的方法防御。
与大明宣大两地的遭遇相同,辽东在进入腊月之后,受到了江东镇毛文龙的袭扰。江东镇虽然在兵部的定员不足三万,军饷也远低于原宁锦防线。但东江各岛,拥有十万左右与建虏有灭门仇恨的精壮,临时要凑一支作战部队非常容易。
如果不是崇祯融合了后世记忆,知道毛文龙的重要性,毛文龙早已经被袁崇焕所杀。毛文龙八月就接到了崇祯送来的悟空火箭和制造设备。
毛文龙无论在大明文臣中的印象多差,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毛文龙对于东江镇异常重要。毛文龙曾多次利用建虏兵力空虚,从辽东接应,解救十余万汉民,就已经成为东江镇的主心骨。毛文龙同样有很多明朝武将的缺点。如曾经因为想死守铁山城而损失巨大。
东江镇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第二战场。东江镇的实力只要能保存,对建虏就是一种牵制。不过明朝后期在军事上太过迂腐,总想和别人正面作战。从这一点而言,在军事方面,这些人和主导平定倭寇的胡宗宪,差距太大了。胡宗宪可以假招安,而崇祯时期,大明被建虏的假议和,内应夺城,流民的假投降,从头骗到尾。兵书从来不是读一下就能成为名将。
毛文龙从腊月初开始,从小打小闹开始,不断在辽东袭扰建虏,利用腊月天寒行人稀少的时机,摧毁了建虏很多城池以外的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