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一章 战前骚扰和战局惨烈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建虏十一月初二,前锋抵达现在的承德附近。这比原有的历史要晚了十天左右。奉命到长城各个关口的净军,早已经将大批粮食和悟空火箭,运到长城之上。各部净军早已经被从东江镇归来的王永祚告知,寻找各种理由留在关口,军用物资暂时不能交付到边军手中。

    建虏在山海关以外耀武扬威,所以崇祯让王永祚将净军留在各关口附近。反而让王永祚认为崇祯的做法非常正常。从居庸关到山海关,除山海关以外,各关口都增加了五百到一千左右的净军。随着整个京城的气氛紧张,各关口早已经禁止商旅通行。原本历史上,这些关卡的守卫空虚。

    放弃宁锦防线之后,各关卡及京城周边的防守力量,都得到了加强。

    十一月初三,年轻的多尔衮,指挥镶白旗精锐,凌晨突袭龙井关,被守关军兵发现。净军迅速应战,用悟空甲型火箭多次击退建虏。居高望远,只要能提前发现建虏,净军就可以将建虏挡在关下。同时长城沿线,烽火台点燃。

    烽火台,让建虏突袭大安口的希望破灭。喜峰口道路更宽,守军更多。

    随后数天,三路建虏,日夜对三个关口进行骚扰,袁崇焕派来的援兵二日后到达三个关口。连续多日的骚扰,建虏损失不大,面对悟空甲型火箭,缺少应对方法。

    随后多尔衮继续分兵西行,一时间长城多个关口面对建虏的奇袭或骚扰。

    朝堂边关军报不断,人心惶惶。这时无法猜测建虏的用兵意图。一旦一个关口被破,就会让建虏进入长城以内,并造成其他关口的失守。

    因为建虏没有大量派遣人员密集进攻,因此上建虏损失很小。所以兵仗局加紧制造悟空甲型火箭。并送到更西边的宣府各关口。

    骚扰的时间一长,建虏有点着急,原本的三路兵马,早已经成了六路。这样每路兵马仍有一万人左右。期间建虏曾用假撤退迷惑明军,但明军胆小,没有人出关追杀。

    隔一两日,建虏再度突袭各关卡,仍无所获。十一月十八日,多尔衮撤离龙井关。一路继续西行。多日后其余多路建虏,相继撤走。

    由于建虏没有密集冲关,此次六路仅死三十余人。明军发射众多的火箭,暂时将建虏挡在长城以外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宣府镇多个外长城关卡,再次受到突袭和骚扰,仍然被提前发现,就这样,烽火台的烽烟燃的时间多,灭的时间少。

    好在建虏从沈阳出发的时候,携带粮草较多。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建虏放弃了入关。

    此次出来,不能无功而返。经过轻骑联络,三大贝勒达成一致,继续向西,看能不能在宣府与大同交界之处找到破关的机会。

    建虏十月十八日,扎营广宁。从那时算起,已经一月有余。出来时所带的粮草,到腊月初六时,已经所剩不多,大约还可以支撑五到七天。就这样又行走两日。前锋多尔衮部已经到了大同地域。

    腊月初八,多尔衮部分兵两路,每部万余人,从大同阳和卫,高山卫(今山西阳高县)分路进入长城。

    大明军户体系早已经被军官的奴役所破坏。阳和卫高山卫的军户,不足在册军户数量的三分之一。两卫军户被建虏在半夜的突袭惊醒时,建虏早已经破入长城了。

    卫所离长城关口有十余里。关上的守关军士甚少,再加上建虏已经粮草不多,夜袭几乎全军齐出。最糟糕的,是建虏直接用骑兵封闭了来往道路,同时没有攻打周围的大城,如大同,张家口,只在一些小的乡野抢粮。

    此时对多达七万的建虏而言,粮食比金银更加重要。多尔衮一方面指挥抢掠,一方面让人和后方的建虏三个贝勒联系。

    腊月初八,建虏进入大同境内。腊月十六,大明朝堂才知道建虏破关的消息。就在这八天之中,建虏向前,向前。

    建虏一方面在加紧抢掠粮食,一方面也在协商下一步的行军路线。这里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建虏的快速移动。同时阳和卫高山卫附近军民数量不多。抢一下粮食可以,想多抢很难。

    此时,建虏有两种行军路线可以选择,一是大同附近,一是张家口附近。而阳和卫高山卫人少,存粮不多。等后面的皇太极接到消息,就让后队人马加快行军,让多尔衮向大同方向行进,专取小城,避开大城。三大贝勒各领兵一部,加上多尔衮,四路人马,分兵抢掠。

    可以说此时大同各个卫所,战斗力极低,一时之间,建虏所到之处,只有精壮男女被留下帮忙搬运粮草,老幼被杀者在行军路线上太多了。

    京师得知消息之时,方才知道久守必失。而且目前对建虏的整个军事布置仍不得而知。

    崇祯知道,一旦建虏破关而入,损失巨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自己的后世记忆之中,林丹汗将率领大军在正月初会来到宣府。

    明朝在和建虏的战争中,很少摸清建虏的兵力分布。目前京城兵力不能大规模调动,可以快速调动的兵力,一个是孙承宗训练的新军,两万骑兵,一个是燕山总督袁崇焕下属的三万骑兵。

    孙承宗此时是太傅兼新军戎政,又从燕山总督处调骑兵一万,到腊月二十日,合兵三万余人,向西进军,援救宣府大同。

    此次建虏入侵,没有从各地抽调勤王军,因此上宣府,大同等地,大城池有足够的兵力。

    崇祯又下诏各处,如宣府,燕山总督,山海关,要求派斥候出长城,迅速查明建虏的兵力布置。

    随后马世龙派兵出山海关应战,才发现岳托已经撤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