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吸收了后世记忆之后,命运即将来到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如果说流民起义目前还没有出现第一个,那么在原有历史上,己巳之变就是明清交锋的战略要点。
得益于来自于后世的记忆,崇祯通过赐免死金牌,改蓟辽总督为燕山总督,从宁锦撤兵等一系列举动,在二年八月之前,成功保住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的性命。考虑到冬季海上风浪太大,崇祯派王永祚率领一千净军,带着十台蒸汽轮机和圆锯,以及已经造好的悟空甲型火箭四千枚,乙型燃烧火箭一千枚,丙型爆炸火箭三百枚,经天津坐船去东江镇皮岛。
这次的物资价值不是非常高,但蒸汽轮机和圆锯,目前还没有推广开。这次押运的物资仍然是对外保密的。八月初四,王永祚一行离开北京,估计八月十二日到达皮岛。
兵仗局仍然在加紧制造悟空各种火箭。
位于昌平德陵的净军,在历次裁撤和调用之后,约有1万6千人,配有马匹五千。多数仍然是步兵。崇祯对训练的要求,就是负重行军和阵法训练,一开始是三日一练,从今年四月气温回升之后是两日一练。秋收之后粮食丰收,又改为每日一练。
一直没有兵器操练,所以外界一直以为,这群净军就是一群样子货,上不了战场。昌平的净军和宫中的净军,轮番在紫禁城执勤。合计两万人左右,宫中定额五千,十天依次轮换。故而这些净军频繁来往于京城和昌平,京中文武和百姓对此习以为常。
建虏和大明的备战,都在紧锣密鼓。唯一不同的,就是建虏很重视军队调动的保密。所以崇祯的许多准备没有通过朝堂。
九月初二,建虏不停的向各处派出侦骑,以保证情报的连续性。而高层的会议更是每天一直存在。各旗兵丁早就接到通知,做好兵器保养,制作足够的箭枝。所有人的铠甲,马匹,武器都是私人财产,和蒙古人相同,战利品大部分归各旗所有。建虏此时,说穿了就是一个分工合作的强盗集团。
四大贝勒对于行军路线,留守兵力拿不定主意。毕竟只有出外作战的,才能有大量的战利品占有权。考虑到东江镇的存在,建虏决定召集旗丁包衣共四万人,号称十万人,抢掠明朝。留守的人员约两万,而且以老弱为主。
建虏要抢掠明朝,自然要拉上同盟科尔沁蒙古人。信使往来,等一切就绪,十月十五,建虏从沈阳出发,与科尔沁准备在十月二十会师广宁。
建虏十八日到达广宁。向山海关方向派出前锋千余人,由岳托率领。岳托一路急行军,十月二十三日,经荒芜人烟的锦州宁远,到达山海关以外。为了虚张声势,岳托距离山海关很远就立下营帐。然后派出大量人马,频频到山海关骚扰。
明军在多年的争斗中,早就放弃了斥候战。斥候通常离城不足十里,很难得到真实的战场情报。这样岳托一来,明军斥候连山海关也不出去了。
十月二十五日,军报报到兵部和内阁。兵部尚书王在晋,看到的奏折上如此写到:"辽东建虏,八旗齐出,骑兵铺天盖地而来。到山海关之后,天色已晚攻城两次未果,退后二十里扎下连营。山海关总兵马世龙。"
朝堂之上,诸臣已经习惯了直来直往的正面战,根本不知道战争的多变。当时山海关有三万余人防守。即使建虏举国而来,在山海关也能支持一段时间。马世龙担心援兵迟缓,有意夸大了军情。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崇祯最后下诏,另袁崇焕密切关注山海关方向,同时向宣府,大同派出人员示警。并向长城各关口派出斥候。
另一方面,崇祯调拨大量悟空火箭到长城各关口。一时间德陵的净军派出去三千人押送物资。
有后世的记忆,崇祯然后宗晋把东厂,锦衣卫人员遍布京城,大肆搜查可能的建虏细作,重点排查晋商店铺,钱庄。
原本科尔沁蒙古应该十月二十二前到达广宁,与建虏会师。可行走到半道,意外遇到喀尔喀蒙古来侵,吴克善只好回援,虽没有交战,但耽误了时间。吴克善最终说服这个约万人的蒙古队伍,一同到大明抢掠。
就这样,十月二十六日会师之后,建虏和蒙古的队伍,达到七万人左右。
大帐之中,联军高层将领汇聚一处。把酒言欢。
次日升帐,皇太极询问,大军如何行动。根据晋商七月的调查,遵化附近的长城关口,兵力很少。取下不难。可遵化附近,驻扎着大量的原宁锦兵马。皇太极对宁锦兵马很熟悉,野外作战能力很差。
此时察哈尔部落已经大幅西撤,兵力在宣府附北二百里左右,东西长南北窄的草原上。威胁不大。
建虏即刻派遣前锋三千人,向西行进。准备随时破关而入。
双方隔着长城,对战局的了解是片面的。不过建虏一方面军队移动速度快,一方面现场随机应变的指挥能力强,又善用细作和诡计,所以在战场上很少有大的损失。
八旗在初期,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不算包衣奴才,旗人兵丁在己巳之变,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估计仅有四万人左右。一方面此后建虏没有大的军事失利,每年会有新的兵丁加入。另一个方面,随着抢掠,包衣奴才和汉军数量大增,打仗的时候总是汉军冲在最前面。
女真全族,男女老幼此时人口估计就是二十万稍多。能以如此的人口数量后来入主中原,结盟科尔沁蒙古,收服察哈尔蒙古,收服喀尔喀蒙古,重用汉人降兵,一步一步扩大了实力。
目前建虏正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之中。如果崇祯此次能将建虏挡在长城以外,就可以拖慢建虏的质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