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差异明显的秋收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北直隶的秋收,此时在八月下旬。受干旱影响,从洛阳到徐州,秋收较早,黄河沿岸,受干旱影响较小,各地是一年两熟,以秋种面积最大。能种植夏粮的,都是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夏粮的播种面积不大。七月之后北方经常下些小雨,黄河平原人们的心里比较安稳。此时黄河从洛阳开始,一直东流过徐州府入海。河南和山东的许多地方,远离黄河,夏粮基本绝收,播种面积也很少。

    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北直隶。包括现代的河北大部分,北京,天津,这些地方是每年一次种植夏粮。连续两年的春夏干旱,影响很大。幸好湖泊较多,加上抽水机在皇庄和周边的推广,有十分之三的地方夏粮绝收。这已经远远好于历史同期。

    对于明朝的粮食平均产量,后人远远高估。后世见到的文献资料,都是县城或大城池附近的,这些地方的产量远高于偏远地区。实际上北方很多地方,亩产量低于120斤非常普遍。

    明朝耕地最低也在8亿亩以上,全国平均亩产按照百斤计算,每人每年以四百斤粮食计算,全国也可以满足2亿人的生存。而事实上,明朝末年的人口数量,大约在15亿以内。

    北直隶皇庄,今年的甘薯种植面积是一万倾左右,部分采用了暖房育苗,栽植较早。其他都是四月份以后气温回升后露地育苗移栽。这些甘薯,按照平均的比例,与小麦间隔种植。一大片小麦中间,会有部分地块种植甘薯。

    最先收割的是小麦,在抽水机的帮助下,平均亩产达到了两石。这在整个北直隶形成热议。亩产两石,在北直隶并不罕见。当四万倾的土地,大面积达到两石之后,就非常罕见了。这时北方小面积单产,确实有高达300斤左右的。皇庄的租金,其实是每亩60斤。如果没有大量的水井和抽水机,皇庄会有很多佃户交不起佃租。

    五万倾皇庄,佃租合计三百万石,按照往年的粮食价格,大约值180万两白银。风调雨顺时,8万倾皇庄,南方佃租高,合计约360万两左右。崇祯从去年就收取实物佃租。南方的稻米,卖给大明皇家粮行。北方的粮食,满足宫中用度之后一部分储存,一部分售卖。

    相比起很多地方的减产,绝收,皇庄的高产量一下子让众多勋贵明白了水利的重要性。

    此前一年多,抽水机的销售一直很差。从秋收开始之前,刘文忠就进入了极为高亢的状态。原本从五月份开始,抽水机就开始积压,按照单日产量300台计算,每天需要一千多两的成本。要不是崇祯一再询问抽水机的产量,刘文忠早就想削减产量。三个月下来,扣除少量卖出的2600多台抽水机,实际积压抽水机23000台,占押资金七万多两不算什么。

    刘文忠担心的是,如果继续生产,积压量会更多。李凤翔倒是头脑灵活,钻井机分散在广大的北直隶,有很多水井暂时不需要抽水机,或是从别的地方购买抽水机。七千人的大明钻井公司,收入还算过的去。有时也钻一些较浅的地窖存放甘薯用。

    到八月初,皇庄小麦良好的长势,一下子吸引了来往京城的众人。来自开封,洛阳,徐州等黄河沿岸的订单暴增。连远在西安的秦王和周边士绅,也来到京城询问钻井机。

    现在的抽水机等物,磨损非常快。但良好的示范效应,形成一波大的购买热潮。抽水机本来制定的价格就不高。库存的抽水机在五日之内销售一空。收回资金9万余两。

    刘文忠把销售状况汇报给崇祯以后,崇祯心中大概核算了一下,抽水机赚不了多少钱,就让刘文忠继续生产,保持每天300台的生产能力。这样不会因为需求突然萎缩而人员闲置。又让刘文忠将精力转移,研究钢铁的炼制,以解决快速磨损问题。

    李凤翔的钻井公司,人员也大部分转移到了黄河沿岸。这个转移是公司业务的需要,而李凤翔已经脱离了宫廷编制。裁撤宫禁所成立的大明粮行,布行,钻井公司,平稳度过了开始阶段。大小太监的收入稳定,也不算太低。

    海外封藩是一个长久的事情,除了崇祯在延安府收留流民,其他王府都是从佃户中招人。声势浩大,实际移民人数不多。毕竟要考虑前期投入。这样后世印度尼西亚的五十多个岛屿,已经有了从一千人到二万人不等的第一批移民,总人数合计不到二十万。如果船只建造顺利,从明年开始,移民数量会快速增长。目前限制移民规模的,一个是运输船只,护航船只,一个是粮食。这些岛屿一年三熟,很快就会拥有更多的粮食储备。

    崇祯经过长时间的布局,国库内努的空虚将大幅度改变。不算雪花银,皇庄佃租每年收入360万两以上,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收入会进一步提高。裁撤宫禁之后,太监和宫女的总数不足五万人,每年耗银近200万两。这样正常情况下,每年约有150万的盈余。

    国库问题仍然严重,藩王禄米是逐年削减,同时有大批的低等爵位宗室的禄米仍要发放。国库禄米的大幅度削减,要等到五年以后,按照约定,五年之后镇国将军以上的宗室,将停发禄米。

    真正在赋税上压垮佃户的,一个是佃租,一个是丁银。在没有摊丁入亩之前,佃户也要缴纳丁银,大约每丁半两银子。正是这每户一两到二两银子,和辽饷一起逐步拖垮了陕西境内的佃户。然后这个漩涡开始扩散,向陕西,山西,河南,向自耕农,在原有历史上,剿饷和练饷先后加收,最终连小地主也被拖垮了。

    因此上说,毫无作用的宁锦防线,拖垮了明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