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已经是第四年的连续干旱了,这种干旱在黄土高原尤为严重。价格低廉的抽水机,只能抽取水位高的地下水,在黄土高原毫无用武之地。许多以前的小河流早已经断流。
中国城池的选址,其实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必然选择。在钻井困难的古代,大量人群的集中生存,对水源的依赖是第一位的。这些水源是日常人畜饮水的保障。
同一个地方,不同时期的城池选址,就是因为河流的变迁,人口的多寡,小范围的变动。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每个人每天生活用水五斤,那么一千人的用水,紧靠水井就很难满足。必定古代水井很浅,单日连续取水量受到限制。所以人类从最早建造城池,就必须选择离河流很近的地方。既要防御洪水,又要有足够的水源。
这一切在人口稀少的时代,人类有足够的选择自由度。随着大明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自然会从这些较大的河流附近,向水源更小的地方分散。这样水源条件差异就很大。如果没有持续的干旱,大明帝国的被统治阶级,还很少有造反念头。
抽水机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抽水机只能在平原地带和河流附近普及。大明流民首义的地点,就是黄土高原附近。
到了崇祯二年五月,西起兰州,东到达开封,整个北方再一次干旱严重。灾情最严重的,就是黄土高原。这里正是大明原本历史上重多流民起义的发源地。各个县城周围,河流还有水。偏远的乡村,河流断流,水井干枯。
由于文人较少关心此类天象,留下的记载很少。再加历史上即将开启惨烈的战争,以至于后世对此时的人口数量有极大的争议。
在原有历史上,黄土高原就是军户占比极高,这里的流民起义很自然就和逃亡军户,闹饷军户合流。
深知后世历史,又深处历史进程之中。崇祯开发的钻井机在北直隶展露了数量优势。千余台钻井机,分散在北直隶一带。每天要钻出出水的水井3000余眼。以每台水井保障百亩左右农田,每天就可以保障三千倾。再加上去年已经成孔的水井,到春耕开始前,整个皇庄水井布置完成。
随后李凤翔的钻井公司又接受其他人的打井需要。今年的钻井机外来需求仍然不多,刘文忠的抽水机大量生产,单日生产能力早已达到300台。去年生产了一万多台,而今年单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8千台以上。整个皇庄的第一步水井计划完成后,最终加上去年的水井,五万多倾的北直隶皇庄,合计有农田水井48830眼。仅抽水机一项,就耗银近二十万两。
其他地方的抽水机销售,比去年好点。没有人愿意为佃户进行水井投资。
一直到六月二十三,经常大雨。北方很多地方降雨,旱情缓解。雨还得太晚了,如果早一个月,还可以种些成熟期短的农作物。此时距离秋收不足两个月。北直隶一带补种已经为时太晚。好在北直隶一带河流湖泊众多。真正影响最大的,是黄土高原和山西北部。
在黄土高原,很多地方,不敢反抗的流民饿死了许多,敢于反抗官府的成为大小流寇群体。生存压力让阶级矛盾很快恶化。好在崇祯军饷发放比原来的历史稍好,暂时没有太多的逃亡军户和溃兵。
有坏消息,就有好消息。二月初九,周皇后给崇祯生下了长子 取名朱慈烺。七月初三,浩浩荡荡的海外封藩大潮真正开启。第一波海外移民在岛屿上已经收获了第一批粮食,消息传递回来后更多的王府勋贵加入海外建藩的潮流之中。崇祯也在旱情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延安府周边,建立流民赈济点,引导流民向太原,西安等地转移,最终沿着黄河移民海外。
和平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崇祯的悟空火箭也很快发展到三个型号,用量很少的甲型,附带以浸泡桐油的麻丝为的乙型,以及大幅增加,二次爆炸的丙型。从七月份开始,大明兵仗局在曹化淳的指挥下,借助蒸汽轮机和圆锯,进行着快速高效的生产。
战争从来都是双方不愿意妥协让步,自认为胜利属于自己的。可实际上,双方都不会掌握足够的情报和进行理智的分析。处于辽东的建虏,受到干旱影响的问题更加严重。为了节省粮食,努尔哈赤曾大规模杀死没有粮食的汉人。
或许皇太极在军事能力上,比起岳托,多尔衮稍有不如。在政治能力上,皇太极要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族人和大明的对手。
从皇太极重视,提高汉人的低位开始。建虏才开始真正从早期的强盗集团,向一个高效执政体蜕变。建虏在连续征服朝鲜,结盟科尔沁蒙古,逼退林丹汗西撤之后,战略形势已经处于主动地位。周围已经没有力量敢于主动进攻建虏了。但这种蜕变还没有开始。目前建虏是八王议政时期。
坐在沈阳城大殿之中的,是八大贝勒。真正有威望的,是四大贝勒。八旗制度,旗主的权力非常大。七月十六,金国众多高层将领正在研究秋收之后的军事行动。
最先发话的,是大贝勒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四大贝勒中年长。
代善早期执掌正红旗,镶红旗。后来由于和长子岳托关系不好,镶红旗实际由岳托掌控。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初,议事通常由代善首先开口。
"各位兄弟,今年秋收很快就要结束,收成很差。粮食有很大的缺口。诸位看如何早做打算?"
阿敏说到:"朝鲜那边,一定要多运回些粮食。大明如今防线收缩,再想抢些粮食,就比较难了。"
莽古尔泰说到:"离秋收结束没有几天了,是否把侦骑先放出去,到大明周边打探形势。"
皇太极随后问了一下,各旗暂时可以抽调多少轻骑。建虏侦骑,通常都是一人双马,身穿皮甲,射术精准,当然跟随大军行动时,可以穿戴双层或三层甲。
随后皇太极决定,合计派出八队各二十骑侦骑,从东江镇的皮岛对面,到旅顺,再到山海关,一直最西到宣府,都有侦骑出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