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大明帝国移民海外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明帝国此时海禁多年,但海上自私无法禁绝。正常情况下,大明帝国要≈ap;解开海禁,阻力太大。此时国库内努双双空虚,中国人的政治头脑非常发达,可以为同样一件事情,正面,反面举出太多的理由。

    腊月十五的大朝会,就在户部哭穷,礼部为难(礼部掌管宗室玉蝶),崇祯算计(如果再不彻底变革宗室待遇,三十年后将无财可用),宗室委屈(此时宗室不能参加科举,不允许随意出城),郑芝龙诱惑(大肆鼓吹荷兰东印度的丰厚盈利),即便如此,大朝会一直持续到申时二刻,朝中文武才达成协议。这就是后世著名的移民协议。

    移民协议如下:

    自高祖皇帝起,至崇祯元年。宗室繁衍生息,已有亲王及以下男二十三万余人,并娶妇近五十万人,妇二十二万,并仪宾及子女三十余万,总计一百二十万人有余。后世孙由检无能,无力支付宗亲足够禄米。

    崇祯元年腊月十五,与二十七府亲王,满朝文武勋贵,旷日协商,各亲王府自愿出海,寻觅海外荒岛求生,以减轻国内财赋。

    为稳妥计,成立大明明远公司。

    明远公司,是朝堂庭推的结果。海外移民,只有经过了庭推,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亲王府以承诺削减禄米为代价,得到了海外封藩的权力。朝中勋贵和文武大臣,同样有了封藩的权力。明远公司,只是保障海外封藩顺利的一个后勤保障。

    和西方大航海最初的目的完全不同,大明帝国的海外封藩,主要目的是移民,不是抢掠。西方国家对海外殖民地征收的税收,大部分要交回母国。大明海外移民,不需要向大明帝国缴纳赋税。

    原本崇祯想在移民地征收赋税,被各亲王府和勋贵连番反驳,只能放弃海外赋税。这样这些海外藩国,实际上都是独立的政治体制。

    最终有权在海外建立藩国的,是宗室中的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公伯勋贵,二品以上文臣。考虑到海外建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就先从开封的周王,太原的晋王,英国公张维贤三家开始,其他各王府及勋贵按照船舶运输能力,由大明明远公司顺序安排。

    明远公司,和荷兰东印度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只是一个后勤保障公司。因此上有海外封藩资格的王府,勋贵,完全可以自己购买运输船队,而镇国将军以下的宗室,被海外封藩暂时抛弃了。毕竟只有镇国将军以上的,才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移民的巨大费用。

    明远公司以郑芝龙目前的船队为基础,派庶吉士傅启光奉旨协调,每年给宫中缴纳白银十万两。各王府,勋贵需要用船时,需要缴纳费用。另升郑芝龙为参将。同时派司礼太监沈良佐为办差总管,一行十人与郑芝龙返回福建。

    随着腊月十五大朝会的结束,京城一下子热闹起来。马上就要过年了。

    移民海外的展开,要从正月之后才开始,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

    从腊月十八日开始,崇祯陆续询问刘文忠,李凤翔,曹化淳等人,了解抽水机等工作的进展。

    抽水机从二月开始生产,因为各地都拥有抽水机等设备的制作图纸,兵仗局共制造抽水机11526台,库存680台,皇庄自用8422台,售出2424台。自用的抽水机耗银约三万两。按照每台抽水机保障一百亩地用水计算,大约保障84万亩农田用水。北直隶皇庄500万亩左右,只是十分之一稍多。未来抗旱仍任重而道远。出售抽水机的利润很少,因为崇祯实行低价策略。

    目前抽水机存在不耐磨损等诸多问题。

    蒸汽轮机和钻井机,从四月份开始生产,目前共生产1218套。仅出售63套。现存1155套。算上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共占用资金近五万两。以每天每套设备钻井3眼,单日就可以打井3000眼以上。每台设备需要六人操作,需要近七千人的打井队伍。

    崇祯与李凤翔商议之后,决定暂停钻井机的生产。春节过后,成立大明钻井公司,自付盈亏,又从净军中裁撤七千人。给皇庄打井按照每眼井五钱银子计算。设备折抵三万两白银。

    钻井机研制出来之后,错过了农耕季节,所以今年实际钻成的井位不是太多。多数钻井机造出来后都防锈之后封存了。

    今年真正功劳最大的,就是负责甘薯种植的曹化淳,三万亩的甘薯,种植时间有早有晚,产量有高有低,种植最早的甘薯湿重亩产十二石左右。大批甘薯的收获,让以后的扩大种植有了经验和说服力。不适合留种的甘薯,从收获后,就加入了宫中的食谱。另外有很多留给了佃户。

    又问了曹化淳南方的甘薯种植方法。崇祯意识到甘薯在北方推广,需要提前在暖房育苗。这方面宫中的暖房工匠更有经验。

    腊月二十八,崇祯升曹化淳为司礼监太监,甘薯的暖房育苗,由暖房工匠接手。

    随着农业抗旱和甘薯引种的布局完成,崇祯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事方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建虏和流民的军事压力将越来越大。

    在崇祯近乎掏空内帑的努力下,原本历史上的九边军士闹饷没有发生。但军户的生存条件,比周围的农户更差。军户被军官们盘剥,整个军屯制度早已经破坏。

    当军户从逃亡转变到造反之后,流民起义的规模和战斗力才大幅度提高。王二在天启七年七月杀官造反,不足200人。在接收山西逃兵之前,仅600人左右。山西逃兵和流民的汇集,很快使人数达到7000以上,同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骑兵。当然这些信息目前还没有传到朝廷。

    第一批在陕西活跃的流民首领,多数是逃亡军户,这些人具有更强烈的抢掠欲望和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