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旱情持续轮机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月二十六,袁崇焕出任燕山总督。此时的燕山总督,仅负责居庸关以东到山海关的军务。总督府设在蓟州,赵率教领兵一万守遵化,满桂领兵一万守三屯营,袁崇焕领祖大寿,吴襄等三万人守蓟州。长城各关口另加兵防守。

    华北一带,从二月初六下了一场小雪之后,已经五十余天滴雨未下。春耕马上就要开始,崇祯看快速打井方法的研究没有进展。三月二十八日,就召集李凤翔和众多工匠,在皇城空地上商量对策。

    经过一番了解,崇祯了解了目前打井的步骤和方法。崇祯提出了后世常用的机械钻井思路,其实当时主要的问题,是缺少钻井的动力。崇祯先问了一下目前的打井工具,建议改成旋转式钻井,一旁的工匠迅速用熟铁先制作了一个小型的中空旋转钻头,大约一尺内径,通过绞盘带动钻头,泥土会进入钻头内部,操作起来很是方便。只依靠人力的话,打井的效率还是有点低。

    崇祯又提出了简易的蒸汽轮机方案,工匠仍是先制造一个缩小的模型。和瓦特蒸汽机相比,蒸汽轮机具有更高的转速和热效率,也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机械结构。毕竟汽缸对密封度要求很高。经过一夜的制作,小型蒸汽轮机模型完成。

    对后世而言,这样的蒸汽轮机就是玩具。但早期的瓦特蒸汽机同样功率不大。这个模型目前只是为了论证蒸汽轮机是否可以带动钻头。一个简易的锅炉,四周密封,留有加水口,和一个储水罐连接,这样可以在锅炉水位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加水。加水之后再堵上加水口。锅炉上部有一个细铁管,排出蒸汽。铁管之外,是一个叶轮,与传动轮连接,由传动轮带动钻头。模型的试验非常成功。

    按照实用的打井方案,井的直径要达到两尺以上最好。在整个装置放大的过程中,华北平原的旱情进一步严重。

    时间已经到四月份了,殿试结束了,新的一批三百五十名新科进士出来了。

    四月初六,直径二尺五寸的钻机和加高加厚的锅炉最终定型,为了减少蒸汽动力的浪费,叶轮进行了密封,蒸汽从水平的叶轮左方进入,沿着叶轮旋转方向转大半个圆圈,然后从顶部排气孔排到高空。直径四尺的驱动轮形成动力,带动钻机旋转。这样钻一个三丈以内的井,准备就绪之后需要一个时辰。这远低于后世十五分钟左右钻一个十米直径三尺桩孔的速度。

    即使这样的速度,已经远远高于目前人工各种挖井的速度。四川盐井的开始十米,也需要一天到两天时间。

    经过抽水机研发之后,仅仅两天时间,兵仗局就拿出来低成本制作的方案。一套钻机和蒸汽轮机的总费用是三十二两白银。大明此时,白银的购买力很强,红衣大炮之所以代价高昂,主要是废品率太高了。当时大口径火炮的铸造成功率仅是20左右。也就是说,一门火炮的成本,其实是五门火炮的成本总消耗。

    从四月初九开始,兵仗局每天生产五台蒸汽轮机和钻井,并及时运到合适的皇庄。每台钻机每天可以钻成三眼水井。就这样灌溉水井一步步在皇庄扩散。此时抽水机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每天一百台。

    崇祯同时将抽水机,钻机,蒸汽轮机的图纸,通过官府发到各个官营私营铁器作坊。随着参加会试的举子先期对抽水机的宣传,此时抽水机也广泛传播到大明各地。

    大明北直隶一带,如果没有旱灾影响,三月二十前后就应该开始春耕。只有靠近大小河流湖泊的水田,没有受到影响。大部分土地水利条件不足。到四月初十仍无法春耕。即使再抗旱的农作物,在这种干旱情况下,也无法存活。

    曹化淳是三月二十三日,采购了大批甘薯回到京城。借助于抽水机,这些甘薯已经在育苗之后移栽到田地。甘薯的优势,是可以用藤蔓繁殖。到四月十八,旱情进一步扩大。好在有了快速打井的钻机,皇庄的农田水井快速增加。曹化淳第一批移栽的甘薯约有一千亩,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曹化淳指挥人员用藤蔓开始第二批移栽。

    如果不是持续干旱,曹化淳要说服佃户种植甘薯的难度很大。现在佃户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种植春小麦已经来不及了。

    蒸汽轮机和钻孔机,在这场干旱面前,有点力不从心。毕竟从无到有,数量上的欠缺,只能慢慢弥补。用在皇庄的蒸汽轮机,钻井机,抽水机,都要崇祯自己支付成本。这样内努存银也在快速下降。

    时间一直到了六月二十三,北直隶一带才开始有了降雨。此次干旱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天。整个大明帝国的北方,陕西,山西,北直隶,河南部分,受干旱影响,至少有一半的土地面临全年没有收成。有一部分地方是冬小麦,减产严重。有一部分地方种下了春小麦,减产严重。而这种情况,在崇祯来自后世的记忆中,将在北方频繁出现。

    值得崇祯高兴的,就是经过今年的铺垫,抽水机,蒸汽轮机,钻井机的数量会不断提高。当数量形成规模之后,大明帝国就会拥有足够的抗旱能力。

    甘薯经过曹化淳的多次藤蔓移栽,已经扩大到三万亩。此时进一步移栽已经没有必要了。在小冰河时期,八月底北直隶就会有霜冻。甘薯必须收获。先后移栽的甘薯,最后产量也大不相同。甘薯在北方冬季要保存,必须有地窖。曹化淳又指挥一众太监,用钻井机钻制保存甘薯的地窖。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北方的流民快速增加。陕西众多的造反仍然没有报到京城。

    八月二十一,山西阳和卫地震。九月初十夜,京师地震。九月二十一日,郑芝龙招抚的消息传到京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