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元宵佳节显尊容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兵仗局工匠的合力之下,三天三夜,两台简易的抽水机原型机制作完成。

    正月初八,崇祯皇帝,以龙华民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午时在皇城一处水池旁,安装就绪的两台抽水机,由两个太监同时开始操作,灌水排出管道中的空气,然后摇动主轮。

    随着叶轮的快速转动,出水管口不断流出水来。借鉴后世造型的抽水机,很明显出水速度要快很多。当时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制造出后世的离心泵,最大的限制条件,就是人们对大气压力一无所知。

    单向的进水阀门,滚珠轴承,在当时有多种替代方法。这种在后世看来完全是一个玩具的抽水机,在当时,面对小冰河时期的持续干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器。

    古代以农为本,农业产值占据人们财富的绝大部分。即使再没有详细数据,大家也会明白抽水机的巨大意义。

    一时之间,崇祯在欢呼,西方传教士在欢呼,周围的太监宫女在欢呼。欢呼声停下来之后,崇祯开始赏赐众人。

    在场的大小太监,各赐银十两。参与的工匠,各赐银五十两。西方传教士,各赏赐上等绸缎一匹。

    等龙华民一行传教士离开之后,崇祯在书房召集宗晋,刘文忠,兵仗局主管太监,主管工匠等众人。抽水机的研发,其实很简单,但大量低成本的制作和推广,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研发过程其实已经借鉴了后世的流程。从模型,到原型机,现在布置下来的任务,就是低成本制作。崇祯的要求很简单,先不考虑使用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幅度降低成本,要能简单制作,简单安装,简单使用。这就需要进一步简化抽水机的结构,大量使用铸造零件。

    明朝生铁产量很高,熟铁成本高产量低,因此要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抽水机,只能采用生铁。此后数天,工匠们一直在研究降低生产成本的各种办法。

    正月十五,大朝会。崇祯在朝会上,提出三品以上文官,二品以上武官,本人及家属赏赐免死金牌。获得朝臣一致通过。这种免死金牌,就是只有没有谋逆罪证,不会被判处死刑。

    大朝会之后,崇祯在皇极殿外,向文武百官和勋贵展示了抽水机。这些勋贵和朝臣,都是坐拥大片良田,一下子就明白了抽水机的价值。崇祯借此良机,说西方传教士在研究抽水机时有功劳,让英国公举荐数名传教士进入工部。

    散朝之后,抽水机一下子在京城高官之中引起热议。崇祯元年,正好是会试的时间。北京城此时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试举人,多达六千人左右,这些举人家中土地众多,也是崇祯心目中的抽水机用户。于是元宵灯会上,太监们在灯会现场,用抽水机进行表演。

    元宵灯会,是古人少有的大型活动。晚上至少有十几万人,见到了抽水机的现场表演。在众人一浪一浪的欢呼声中,抽水机这个神器展现了尊容。众人知道了抽水机是崇祯和西方传教士一起发明的。

    正月十八日,抽水机的低成本制作有了大致结果,用铁模直接在铁场制作主要部件。大部分抽水管道用竹子制作,少部分用铸铁铸造。驱动轮用竹子制作。这样最简单的抽水机大批量制作成本大约三两五钱银子。一般的佃户肯定买不起,几户合伙还是有可能的。

    崇祯最后在司礼监拍板,由司礼太监刘文忠管理抽水机的制造和销售,并定下销售价格四两银子一台。考虑到人们对大气压力一无所知,销售中一定要说明安装时抽水机不能高于水面两丈。

    在人类没有大量开采地下水之前,大明北方很多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距离地面都在两丈以内。单一的抽水机,快速普及还有几个障碍,如打井费用太高。

    随着大明衙门开始办公,崇祯的精力开始转移。一方面要考虑国家大事,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解决快速打井,这样才能大量开采地下水。

    经过详细了解,崇祯才知道,北直隶皇庄目前以春小麦为主,亩产量根据水利条件从不足百斤到两石左右,借助于华北平原良好的水利,五万倾皇庄的平均产量约160斤左右。这还是风调雨顺时。一年一料,这就是小冰河时期的现状。即使有了抽水机,也必须考虑在皇庄引进甘薯。于是崇祯派出曹化淳到福建采购甘薯,到气温回升之后把甘薯运回来。

    又以太监吕直为首,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研究快速打井技术。

    魏忠贤年前已经自缢,崇祯仍不解恨。正月二十,下令将魏忠贤,崔呈秀尸首处以斩刑。同时吸取后世专家的意见,令三月十五之前审结魏忠贤逆案。原本历史上,是崇祯一再坚持扩大打击力度,使魏案一再扩大,直到崇祯二年才审结。

    大明帝国早已经是漏风的篱笆墙,王二起义已经快一年了,陕西地方仍未上报到朝廷。辽东那边也是军报作假。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很是值得怀疑,毕竟首级数目严重偏少。从崇祯登基之后,攻击东江镇毛文龙的奏折就常有。

    毛文龙的死亡,确实很可惜。好在现在袁崇焕还没有督师蓟辽。崇祯自己的想法,是彻底放弃这个宁锦防线。这需要说服朝中文武。

    二月初三,崇祯下诏,起复离京的孙承宗。二月初六,朝会之后,崇祯在文华殿偏殿,召见孙承宗,王在晋。

    孙承宗,历史评价极高。单从军事层面来看,孙承宗没有大的战绩,所以同时代的人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孙承宗政略强于军略,主持辽东防线时军屯效果显著。宁锦防线从建立之初,忽略了明军无野战之军,无敢战之士的弱点。这直接导致了宁锦防线在后期损兵折将。更不用说宁锦防线耗费银两太多。

    崇祯借鉴后世专家的意见,准备弃守锦州,所以需要先了解一下宁锦一带军民数量。并试探孙承宗对弃守锦州的态度。

    "孙爱卿,你离开宁锦防线有多长时间了?""回皇上,臣离开宁锦防线,已经两年有余了。""孙爱卿,你可否知道,目前山海关以外,大约有军民几何?"回皇上,天启六年正月,建虏兵锋直抵宁远,如今军民几何,臣实不知。"

    "王爱卿,依你之见,当在山海关以外再建新城,锦州宁远不可守,道理何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