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粮食漩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神器一出惊世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崇祯元年正月初一,上御皇极殿,众官来朝。

    这是朱由检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正月,按照惯例,登基之后的次年,才更改年号。此后史书才会称呼朱由检为崇祯皇帝。

    此时崇祯皇帝年龄十八岁,只是古人以虚岁记年龄,实际上此时崇祯仅仅十六周岁稍多。可以说,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甚多,朱由检的继位,可以说是主少国疑,原本已经是百病丛生的大明帝国,就因为连续出现少年天子,在原本历史上,很快就导致帝国崩溃。

    小冰河时期,正月初一的气温很低,北运河的冰冻时间不低于一百天。沉浸在铲除了魏忠贤的快乐之中,崇祯进入了梦乡。

    没有人想到,在睡梦中,崇祯碰到了一个来自后世23世纪的一个失败穿越灵魂。跨越时空的穿越,实际上非常罕见。一个十六岁的初中毕业生朱有健,意外穿越中记忆已经残缺不全。确和朱由检的灵魂合二为一,并以朱由检的灵魂为主导。

    从睡眠中惊醒的崇祯,被后世的记载吓的不轻。无论那个皇帝,知道自己很快会国破家亡,想必也是神魂不定。

    皇帝有很多房产,天大亮之后,崇祯领着曹化淳,王承恩等太监和宫女,来到乾清宫中的书房。

    正月初二,崇祯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局势,考虑对策。一众太监,宫女都在书房外间站立。只有王承恩不时进来更换茶水。此时王承恩只是一个小少年,比崇祯还要小上一岁。职位也不高。

    崇祯一边回忆后世专家对明朝末年的各种分析,一边考虑哪些对策适合目前的情况。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崇祯才稳定心神。

    年轻的崇祯,通过后世的专家建议,和一些穿越网文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想改变命运的方向,只能有几个力量借助。一是来自后世的知识,一个是外国传教士,一个是国内的忠臣干将。

    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盘点自己直接掌控的力量,内努存银,皇庄现状,争取对自己手中的力量一清二楚。

    魏忠贤去年十一月已经自缢,众多大太监牵连魏案,目前司礼监太监有冯元升,李凤翔,刘文忠等。宗晋和王永祚年龄偏大,各自负责东厂和御马监。另有王应朝总管乾清宫。

    曹化淳是年前刚从南京调回,虽受崇祯器重,目前还没有安排具体职务。

    崇祯见王承恩又一次进来换茶水,就在书案之后说到:"承恩,给朕把曹化淳叫进来。"

    崇祯吩咐曹化淳:"化淳,让几个小太监,去将冯元升,宗晋,王永祚三人叫到书房,朕有事询问。"

    等冯元升,宗晋,王永祚三人来到书房的时候,王承恩已经磨好墨,备好纸笔。崇祯在纸上分别写下内努,皇庄田亩,耕种时间,传教士等条目。

    崇祯见三人站在一房,说到:"元升,你可知道目前内努约有多少存银?"

    冯元升此时约有四十多岁,忙回到:"回皇上,内努存银约有四百二十多万。"

    崇祯在纸上写下具体数目,又询问宫中有多少太监宫女。大明皇宫的太监,在册的共有七万三千多人,在皇宫以外的就有两万多人。八年之间,大明帝国三位皇帝薨,所以此时宫女约有四千多人。将近八万的宫女太监,每年需要大量的粮食和银两。更不用说,还有一大堆前朝皇祖父,皇父,皇兄的妃子。

    崇祯又进一步询问皇庄现状,目前皇庄在北直隶约有五万倾,南直隶有一万多倾,湖北有一万五千倾,合计近八万倾。

    江南每年给皇帝供给雪花一年一百多万两,这些钱崇祯不能动用多少,这是宫中后妃的用度保障。

    借助后世记忆,崇祯明白以后国库内努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此时崇祯首先要从皇宫开始开源节流。但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皇庄的耕作。

    崇祯开口:"北直隶的皇庄,一直由谁负责?"宗晋回到:"回皇上,北直隶皇庄,一向由刘文忠管理。"

    "你们三个,是否知道北直隶皇庄,什么时间耕种,什么时间收获,都种些什么作物,亩产量如何?"

    冯元升,宗晋,王永祚,包括一旁站立的曹化淳,王承恩,急忙跪倒在地:"回皇上,奴才不知。"

    原本崇祯兴致勃勃,想要了解一下皇庄现状。众人的回答,让崇祯一时又气又怒。

    "元升,宗晋,永祚,你们三人暂且回去。找人询问一下,看谁了解北直隶皇庄,让人未时到书房来,朕有事询问。"

    三人退出书房之后,崇祯看了看纸上的记录。又看看时间,快要午时了。说到:"承恩,你可知道,京中有一群外来的西夷传教士?"

    王承恩说到:"回皇上,京中的传教士,大体上听说过,具体住在哪里,就不知道了。如果皇上要找传教士,可以派几个小太监去寻找。"不得不说,王承恩头脑灵活,一听就知道崇祯有事要找传教士。崇祯让王承恩带了十多个小太监,每队二人,分成小队去寻找传教士。找到之后,先回来汇报。

    书房之内,此时只有崇祯和曹化淳两人,外间仍有数个小太监和宫女站立。崇祯又拿出一张纸,开始写下宫中用度,田赋,饥荒,战争。开始思索如何打破大明帝国这个死局。

    封建世袭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阶级的贪婪没有制度约束。因为政体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缺少足够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手段,最终导致统治阶级就是一群贪吃的蛇,即使有个别人清醒,也无法阻挡群体贪婪。党争,贪腐,其实只是这种贪婪的外在表现。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的皇帝,必须顺应这种贪婪潮流。所以历朝历代,打击官场腐败,都是暂时的。崇祯想要改变命运的方向,只能采用以利益驱动的改良运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大国民产值。

    大明帝国的灭亡,表象是小冰河时期的持续干旱,引发了区域性粮食短缺。本质是阶级矛盾的对立。而在大明现有的赋税制度下,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军饷。支撑大明帝国的支柱之一,军屯制度,早在宣宗时期就问题多多,到明嘉靖年间,就已经出现军户毫无战斗力。从而出现募军制度。这些是已经存在的,即将发生的就是大量军户加入造反行列。

    崇祯有了来自后世的记忆,明白未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持续干旱。其实以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出现了抽水机。只是在蒸汽机用于抽水之前,抽水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动力来源。西方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抽水机出现的抽水高度限制。崇祯借助于来自后世的知识,决定找到低成本的抽水机方案。

    定下研发低成本抽水机的方向,意味着面对小冰河时期的持续干旱,崇祯将拥有超越原本历史的重大神器。抽水机在后世非常普通,可后世普通的事物,在特定时期,就是真正的神器。此时即使是西方,对大气压力仍然是未知的,所以只有一些极其简陋的抽水机。后世借助于对大气压力的认识,出现了很多抽水设备。早期的蒸汽机就是为解决抽水问题制造出来的。经过改进的蒸汽机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站在后世知识上的崇祯,可以很容易解决抽水机问题,不过要想低成本快速推广抽水机,仍需要经过试制。同时要通过和西方传教士的交流,掩饰自己的知识来源。

    一直到宫门快要关闭的时间,外出寻找传教士的太监才一队一队回来了。问过之后,崇祯才知道,传教士正月还有数人在北京教堂,以龙华民为首。

    由于要尽快研发抽水机,崇祯又让曹化淳从兵仗局找几个工匠,木匠,铁匠各五人,次日一早带到书房。

    心中已经有了多个抽水机方案,只是需要比较制造成本和水流量等,而且要合理掩饰自己的知识来源,所以崇祯思索这些抽水机和什么东西相像。

    正月初三,宫门一开,司礼太监刘文忠带领王承恩等十余人,到北京教堂邀请龙华民为首的数名传教士到宫中,说是皇帝想了解西方事务。

    正是各级官衙封衙休假的时间,崇祯在乾清宫大殿,接见了龙华民一行传教士。经过龙华民的介绍,西方早就有了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机,以及虹吸抽水法,而甘薯早已经传到福建一带,松江也因为徐光启而栽种了不少甘薯。

    崇祯有意识和传教士建立更多联系,就又问到荷兰有名的风车,以及火枪,火炮。此时的传教士,可以说是最博学的一批人,罗马教会学院汇集了大批知名人士,如伽利略。

    不经意间,崇祯说到,风可以吹动轮子,那么轮子必然能够推动水流,能不能将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机改成叶轮形状呢?

    其实崇祯所说的,就是后世常用的离心泵。

    借鉴了离心泵的理论和形状,兵仗局的工匠很快做出了叶轮抽水机模型,手摇抽水机。

    抽水机模型是木头制成的模型,总共有两个,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后世那种形状。考虑到最终实用的抽水机要用铁的,崇祯在问过铁匠之后,和龙华民约定,正月初六在皇城内试验抽水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