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凤霞柳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四章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六月十四日巳时,原左丞相宋基长子宋璟从家乡宝庆府驰马入京求见。凤霞便在书房与群臣一同接见了宋璟。

    宋璟施礼毕,禀报宋基在家中一切安好,情知如今朝廷遇到了麻烦,便给凤霞写了一封书信,让宋璟快马加鞭送来。凤霞心中触动,忙令人安排宋璟休息,便打开信件读了起来。

    宋基在信中将目前各地灾情不断加重的原因做了剖析。原来,朝廷为救济灾民、彰显朝廷皇恩浩荡,便由朝廷出粮、直接由各地官吏给灾民发放粥饭,虽只有一日两餐,但仍能保证饿不死。当然,这种赈济是不需要灾民们偿还的。

    所以,便有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也就渐渐出现了官吏中饱私囊的情况。朝廷下拨的粮食被各级官吏高价出售,只有极少一部分做成清汤给灾民吃。朝廷不会追问粮食哪里去了,因为灾情紧急,会默认为已由官员们发给了灾民,再说,也很难查证实据。

    所以,救济灾民本是件辛苦劳累的差事,最终却成为了官员们的肥差。谁去救济灾民,谁就能名利双收。而苦了的只有百姓!

    难以抵挡天灾的人们,随着灾情的蔓延,无以为生。河里已经没有鱼了,所以捕获不到鱼充饥;树皮都吃光了,就开始吃观音土。饥荒之时,想进山捕兽、下河网鱼来充饥是不现实的,因为鱼兽都死绝了;再说,人们在丰年都会捕鱼捉兽改善生活,因此鱼兽的数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历史上每次发生大的灾害,往往都会发生耸人听闻、败坏伦理的恶事,比如卖妻鬻子、易子而食。若不能有效组织赈灾,此等祸事便近在眼前。

    因此,宋基建议,若灾民没有离开户籍所在地,则朝廷按户籍人口给他们发口粮,这些粮食需要灾民们在将来丰收后分批还给国家。

    这是因为,灾年受国恩,就应当借多少还多少,否则灾民们都会变成疲民,视朝廷救济为理所当然,不再劳动而是等着朝廷救济;另一方面,这些支出全部登记在册,国家据此与主管官吏对账,虽贪污难免,仍能起到极大震慑作用。

    而对于那些离开家乡的灾民,由收留地府衙登记造册,将来恢复元气后再偿还。

    宋基还在信中说,他目前最担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天灾人祸之下,饥民们不得不揭竿而起,攻城拔寨、开仓自救;另一件是周边国家因灾南下,攻击华夏。

    凤霞揽毕,交由内阁传阅。

    众人错愕,但仍以宋基所言为是。凤霞便令内阁因之行事。

    国民见到不久贴出的告示榜文,一时难以接受、骂声一片;又有污吏,担忧事迹败露,便怂恿流民为变。一时各地上报谋反之事不断。

    凤霞只得急切撰文以告灾民,此举并非为攫取民脂民膏、百姓亦不必马上偿还,实为节制贪官污吏的无奈之举。百姓将救济粮领回家中,可自由支配,让全家果腹,若不足,仍可继续向国家领取。至于化外之民,因天灾不得不为之,自发榜之日起,各还其家,一律不予追究。十日后仍有作乱者,首恶必当严惩。

    又加派能吏贤臣去各地赈灾施恩,教化百姓,惩治贪官污吏。

    国中稍稍稳定。

    九月初五,边将来报,鞑靼越过贺兰山,自宁夏卫破关而入。千户陈育才、毛邃远战死。凤霞着内阁及六部火速筹划调兵遣将、转运粮草之事。

    九月初七,军情又至,鞑靼攻破宁夏中卫。指挥佥事李霁云,镇抚高奋武,千户李慕义、章德发、冷鸿宾,百户吴敏贵、曹金旺、郭社壮、单民战死。

    朝廷商议,由凤霞御驾亲征,并传檄九边。

    令边将回师坚守平凉府、庆阳府一线,以待援军。

    九月二十二日,大军自京城出发。以龙虎将军陈子达为主帅,金吾将军李进为前锋,奉国将军陈明晰为左将军,定国将军饶功略为右将军,镇国将军陈明利为后将军,领兵共三十万,号称五十万人。平民邓晟获准随驾。

    九月二十八日,大军至平凉。令奉国将军陈明晰领兵绕往敌后。

    九月二十九日晨,两军对垒。以金吾将军李进军为左军,龙虎将军陈子达军为中军,定国将军饶功略军为右军,一字排开。

    双方炮击毕,华夏军以重步兵对阵鞑靼军骑兵。华夏军刚刚摆好阵势,鞑靼军便冲杀过来。一时间战鼓齐响、杀声震天,两军战作一团。

    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中午,华夏军以中军重步兵及弓箭手接敌,左右以骑兵及轻步兵夹击。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凤霞在城楼之上见死伤无数,心下愤恨,便命众人升起帝王的仪仗以壮军威。

    先时,龙虎将军陈子达因鞑靼军亦有火炮,担心凤霞安危,便商定不升帝王仪仗。凤霞此时管不得那许多,命众人速速扬起仪仗,并令镇国将军陈明利出城投入战斗。

    沙场众人忽听身后杀声一片,原来是后军到,再看城楼上升起天子青龙仪仗,周围更是战鼓如雷,众人便强打精神,回身再战。

    那边鞑靼兵力尽数投入战场,忽听背后扬尘一片,定睛看时,却是华夏军团已袭破鞑靼后方大营后冲杀过来。鞑靼心知是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

    两军继续短兵相接,鞑靼军无法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再加上华夏军人数三倍于鞑靼军,鞑靼军渐渐不支,最后战败投降。

    是役,俘虏自鞑靼大汗、太师及以下各级官员无数,毙敌四万五千余人,俘获四万多人。华夏军亦损失惨重,牺牲七万余人,伤者无数。好在因此役彻底结束了北方的威胁。

    其后派使者前往鞑靼老巢,说知战况,令鞑靼人自此向华夏称臣、纳贡。

    待解决完鞑靼军后,因不久凛冬将至,大军便班师回朝。

    待回到长安,又遇朝鲜使者前来借粮,因朝廷连年遇灾,又刚遇战事,国库吃紧,便命使者一同回朝鲜阐明华夏现状,但仍援助粮草若干。

    各地赈灾情况稍稍好转,流民多已返回城中。

    海外的陈公子得永忠书信知朝中困顿,便联合海外华侨捐款无数。

    只是,只因前次凤霞表露有意寻找、栽培继任者,朝廷中慢慢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几个手握重权之人,有了拉帮结派的苗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