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沟渠树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交流特别简单,早上碰到,说一句“吃饭了吗”,晚上遇到,说一句“喝汤了吗”,一问一答诠释了鲁西南老百姓的乡情。人与人之间交往特别朴实,谁家有喜事都主动帮忙,问长问短,人情味特浓;特别是宗氏本族更是辈分分别、长幼有序,即使是个小孩子,只要辈分高,一样享受到高高在上的长辈尊严。“法统正书、辅昌新升、德政顺天、教化稳固”就是宗氏家族于清末民初修订家谱作序以辈论分,活着的老年人辈分最高的是辅字辈,父亲昌庆是昌字辈,小名“路磙”的小人,理应是新字辈,在家男丁排行老四,在宗氏家族中辈分属于相对较高的;也就出现“路磙”出生后,隔墙德字辈媳妇称呼四爷爷长得怎么样、长的胖不胖?这就是宗族礼法传承下来的惯例。“路磙”大哥大其15岁,虽未成年,但为了填补家用,不能去学校读书,在公社的砖窑厂出苦力,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还要加夜班。自家四弟出生,免不了与工友聊起,工作之余闲扯,拉拉呱、吹吹牛,自然就提起四弟算卦的事,言语之间好像自家四弟将来已经光宗耀祖、入朝为官;工友也很好奇,就提到哪里那里有个“大师”,算的特别灵,再去算算,只要说出生辰八字,能知祸福、预测将来,而且专业起名。大家闲聊的话,说过也就过去了,路磙大哥也不信迷信,只是向父亲说起,要给四弟起个大名,将来报名上学方便。

    昌庆是村里队长,平常都是带着劳力田间劳作,队里也有拖拉机,也有几匹牛马,田间的农活大部分还都是要靠人力完成的,虽然身体上累了些,但是心灵上却是放松的。昌庆精通很多手艺,在农村来说干什么都有绝活,最拿手的是“锔锅锔碗锔大缸”,当时称为“锔匠”。说起来,也就是不久的一天,昌庆在农活闲暇时候挑着担子游走大街小巷,就在传言有“大师”的村子里落下了脚,很快就招来手拿破铁锅、瓷碗、瓷盆、洋铁壶的主妇前来修补。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用树杈子做成的弓子钻,一上一下地用横木杠推动拧成麻花绳子,在绳子的带动下,钻头便飞快地转动起来,碗锅盆缸的大小相应使用钻头的大小,小孔钻出后用特制的扁平型钯钉分两侧用铁锤打平,一切得心应手。旁边围观的众人都齐声叫好,有一个好似有文化的老人当面问起要求把自己珍藏多年却不小心摔烂的青花瓷瓶修补还原。昌庆答应试一试,锔匠本是个有心的技术活,既要技艺高超、更要格外仔细,一盏茶的功夫,昌庆小心翼翼的用特制粘泥把青花瓷瓶粘好,不仔细看,还真很难发现破绽,真是巧夺天工,完成这个老人的一个心愿。昌庆与这位老人拉起呱来,手艺的精彩又扯到家里的孩子,不言而喻提到刚出生的孩子还没有起大名。这个老人问了问生辰八字、长相,又听说到瞎子算命,看来孩子将来前途无量,推荐就以“文武”二字,古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将来必享重位。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年人就是路磙大哥工友提到的那个“大师”,这个人有才,但是脾气和作为很怪,与世无争,又淡泊名利,表现绝对是与众不同甚至是超凡脱俗。一个怪才的预测,一次机缘巧合的起名,也许冥冥中给“路磙”决定了将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