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后,严东坐在小屋里读书。时序进入秋天,晚上不像夏天那么热了,正是读书写作好时节。
杭子枫骑着自行车来找严东,车后座上,驮着章介鹏。
进到屋里,杭子枫迫不及待地拿出几首他写的诗。“你给我看看,写的怎么样。我觉得,这段时间,在你的熏陶下,又读了你的散文诗集,自我感觉进步很大。”
严东拿过他的诗,仔细看一遍,确实有进步。他给杭子枫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要求再修改修改,精炼一下。
杭子枫说:“你给我改吧。经你的手修改,就是画龙点睛。要我改,是满纸涂鸦。”
“想进步,还是自己改收益大。”严东说着,还是帮他修改起来。
章介鹏也拿出一篇散文和两首诗,抖擞着手说:“严老师,请你给我也看看,指点指点。”
章介鹏比杭子枫天赋好,写的也比他像样。严东给他提出了哪些地方需要怎么处理,哪些地方多余可以删除。
章介鹏一一记在文稿后面的空白处,“好的,我回去琢磨琢磨,修改。”
杭子枫对严东说:“最近事情不多,我俩去楚州拜望江老师去。一方面感谢他给我发表了几首诗,还有一个事,我们组织一个活动,请江老师来给我们讲讲课,能组一部分稿件在《楚州报》上发表,对调动和激发我们沙龙成员的积极性有好处。”
“好,最近农村正是秋收季节,上城赶集的人不多,商店各门市部相对清闲,我们就明天晚上去吧。”严东想了想,对杭子枫说。
章介鹏说:“严老师,你们也带上我吧。除了严老师,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作家长什么样呢。”
“不行。”杭子枫一口回绝了章介鹏。
“我怎么不能去?”章介鹏不服。
“你去干嘛?一大群人到人家里,好吗?我们去,就是请江老师来讲课,到时候你就能见到了呀。”杭子枫说。
第二天傍晚,严东和杭子枫坐上了开往楚州的火车。楚州距离临河镇九十公里,快客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江老师名叫江一天,是楚州市著名的老诗人,辉州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楚州报》社编委兼文艺科科长,主编版。
严东跟江老师很熟。自从19八4年夏天,他给严东发表了处女作《绿》和《盆栽仙人掌》起,几年来一直大力扶持这个苗子。最初看到严东的投稿,他就觉得这个作者有潜力,不管遣词造句,还是结构上起承转合,布局谋篇,都远远高于一般作者。凭着经验,他觉得培养的好,这个作者是能够走向全国、在文坛拥有一席之地的。
此后的几年,严东果然诗歌和小说都越来越有影响力,很快成为省内一线青年作家,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了。《楚州报》开辟专栏,两度给予了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严东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
杭子枫为了这趟拜访,准备很充分,一大早,跑到农贸市场购买了好几种土特产,有淮河银鱼,鸡头米,花园湖螃蟹,还带了两瓶枫杨贡酒“龙兴御酒”。据说明代时,淮河银鱼和龙兴御酒都是进贡给皇帝的贡品。
见到严东和杭子枫,他们的诚意让江一天老师十分感动,一遍遍对严东说:“严东呀,我们爷俩这关系,你怎么能让杭会计这么破费啊?”
江一天老师执意要下饭店招待两人吃饭。
杭子枫告诉江老师:“谢谢您,江老师,我们下车后已经吃过晚饭了。”
“下次再来,可不能再买东西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很好。我还要感谢你给我的学生安排工作呢。”
“江老师,您的学生严东到我单位工作,是我们的福气。名师出高徒,严东哪方面都非常优秀,他的到来,给我们单位带来了一股清流,整个单位员工的精神面貌都比以前有巨大的改观。”
严东把杭子枫的习作呈给江老师:“老师,这是杭会计的作品,您给指导指导。”
江一天选一首短一点的诗歌,给予了精当中肯的点评。
杭子枫听得频频点头,口服心服。
“其他的作品,明天上班我认真拜读,符合我报刊发的,我尽量都给你发表。”
“谢谢江老师提携。”杭子枫双手合十,不住地道谢。
“以后,希望杭会计多写稿,支持我的工作。”江老师客气地说。
“哪里哪里,我在你学生面前都是小学生,在您老面前,纯粹是班门弄斧。”杭子枫在江老师面前有了几分拘束。
最后,杭子枫邀请江老师去临河镇给沙龙讲课。江老师一口答应。
回来的路上,杭子枫一遍又一遍地对严东说:“没想到,江老师这么平易近人。真是个好老头儿。”
九月底,选在一个周日,以杭子枫、严东为首的沙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邀请江一天老师来给活跃在淮河岸边的这群青年上了一堂课。
江老师坐早晨八点半到站的火车。严东,杭子枫,欧晓,章介鹏几个人早早地迎候在临河火车站出站口。
江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年轻的编辑。见面后,他给杭子枫介绍:“这是我们科的金编辑,负责另一个版面。”
大家簇拥着江老师两个人来到百货商店办公室。办公室里,人们坐的满满当当,足足有六十多人。
严东和杭子枫回来后,把请江老师来讲学的消息放出去,一时间,整个县城及其周边的青年相互传递消息,纷纷询问严东和杭子枫活动定在什么时间。最后大家一合计,认为定在周末比较好,一不耽误江老师上班,二来,广爱好者也有空。利用杭子枫他们办公室,也有了活动场地。
江老师走进会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杭子枫宣布:上午,第一堂课由江老师主讲诗歌写作:诗歌语言的凝练和意境建设;第二堂课由金老师主讲散文随笔:一串珍珠做主线,散文的散和收;第三堂课由严东主讲小说的技法:设置情节和人物性格。下午,提问,互动,组稿。
严东说:“今天主要是请江老师和金老师为我们讲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就不耽搁大家宝贵时间了。你们想听我讲,随时都有时间,而聆听两位老师讲课,十分珍贵。”
青年们纷纷大声说:“听严老师的课也不容易。今天有机会,我们绝不放过。”
杭子枫说:“看到了吧?这是群众的心声。”
学员中,有许多辉州农学院学生,也有临河中学,枫杨一中、二中高中部的学生。正是青葱岁月、热情如火的年纪,对的狂热甚至大过学业。
欧晓和宫静负责给几个老师端茶倒水。看到这样的场面,江老师和金编辑很感慨,对严东说:“没想到,你们县有这么多热爱的年青人。这真是一方的热土,你们中势必会走出有影响力的作家,产生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报纸,以后会多关注,向你们倾斜。”
活动结束时,欧晓和章介鹏负责收集学员的习作。他们收了一大摞习作,有些作者,一个人就提交了十多篇作品。
严东提高声音对大家说:“大家把最好的作品提交出来,每人最多不要超过三篇。两位老师平时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他们要把大家的作品遴选出来发表,不是语文老师给学生改作业。”
临走时,江老师对大伙说:“看到你们这么高的热情,作为领域一个分子,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我们看到了的春天,看到了祖国事业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的广阔前景。我建议啊,你们以今天参加活动的同志为基础,成立一个社。以后有机会,我们也多多来参加你们的活动。不但我来,我还要带我的同行来给你们讲课,交流。”
“江老师提议好。干脆,我们今天就成立。”杭子枫接着江老师的话,“您看,社名字叫什么呢?”
江一天略加思索:“临河镇紧邻淮河岸边,你们就叫《淮河社》,如何?”
“好,这个名字好。”大家一致赞同。
一周后,江老师和金老师在《楚州报》上开辟了两个整版,发表了临河镇沙龙学员的作品。版面上方打出了:“淮河社专版”字样。此举,获得了滁州专区行署宣传部的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