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八年3月八日是北大新生正式上课的日子。
北大文系专业和新闻专业两个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都是一起上的,一百多号人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都是当时国内知名的教授给大家讲课。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相当之高,就连重生而来的李为民听了之后也受益匪浅。
北大从诞生成立那天就是个推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府。课堂上学生不用太拘束,可以随便喝茶倒水,对老师随意发问。这里的教授们甚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抽烟,不过要坐在教室最后面去,不要影响到别的同学就好。
李为民能深深感受到整个校园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这里的学生们急切的渴求知识,而老师们也满怀教学激情。
燕园里,未名湖畔,在每个角落都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在刻苦学习的北大学生。至于谈恋爱什么的你就别想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李为民也在努力的学习,不过他是有选择性的学习。来自2017年的他自然能分辨出哪些东西对他是有用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努力吸收着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学习的同时,李为民也在尽力和每一位教授都搞好关系。李为民没事的时候就去办公室向教授们请教学问。
往往他提出问题很有深度,想法也很有见地,渐渐获得了专业每个教授的赏识。
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转眼就到了四月底的一天。
下课后,李为民正准备回宿舍。身后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声音,“李为民,等一下!”
李为民回头一看,发现是副班长王晓平在叫他。李为民知道她后来成了作家,还嫁给了知名导演郑小龙。
不过,此时的李为民有点儿呐闷,心想:我从来都没和她说过话呀?她找我干吗?
王映平走到李为民面前,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李为民,不知道你五一有没有什么活动?”
李为民心想:什么意思?这是在约我吗?
王晓平见李为民发愣,接着解释说:“是这样的,五一那天校外有个诗会活动,我想邀请你一起去。对了,张建英也去。”
张建英和李为民同一年出生的,两人是专业班上年龄最小的两个。王磊和李为民不是一个班的,他是新闻专业的,不过他是全文系最小的学生。
李为民故意装傻问道:“诗会?那是什么东西?现在可不能搞什么批斗大会了。”
王晓平听了好气又好笑:
“不是什么东西,更不是批斗会!你都想到哪里去了。哎呀!诗会就是bj几个著名的诗人组织的聚会,以诗会友。大家在会上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全bj所有的诗歌爱好者都会参加。对了,芒克和北岛你知道吗?就是他们组织的。”
说到芒克和北岛,王晓平激动的脸都红了。
李为民面无表情地说:“哦,这个诗会听上去象是很不错的样子。”
王晓平高兴的说:“那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李为民想都不想,直接拒绝道:“五一我还要去图书馆看书,我不去。”
王晓平碰到这种直男简直气的要死:“你!你怎么和班上那些老顽固一样。不去算了,谁稀罕。”扭头就出了教室。
李为民看着王晓平的背影,耸了耸肩,自言自语道:“怪我啰,谁让我长这么帅,可惜你不是我的菜。而且我有老婆了。”
诗会!李为民当然知道什么是诗会,但这诗会在当时可是地下的、非法的集会。李为民脑子坏了才会去冒这个风险参加什么诗会。
不过虽然拒绝了王晓平,但一提到诗会让李为民又有了想法。
当然不是对王晓平有了想法。而是李为民想起了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正是国内现代诗歌的黄金年代。
无数文艺青年狂烈的热爱着诗歌并追捧着诗人。那时候有名的诗人比现在的顶流明星还要火,你如果会写诗,那你的泡妞技能强过现在的单手开法拉利。
当时有名气的诗人中又以北岛和芒克为佼佼者。后来还出了个更厉害的海子,还是李为民老家隔壁村的小老乡。
这倒是个不错的机会。
问题是李为民会写诗吗?答案是不会。
可虽然不会写诗,但李为民有办法呀。
诗歌诗歌,诗就是歌。中国古时的诗词其实就是用来吟唱的,尤其是古词更是照着乐曲一个字一个字填出来的,所以反过来,歌也是诗;歌词也可以拿来当诗,没毛病。
至于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
李为民想到这里之后便说干就干,先查资料做个调研。李为民花了两天的时间,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这两年的报纸,又咨询了几位教授。确认国内最大的诗歌刊物《诗刊》已经于76年复刊了,可以接受投稿。
而且一首诗超过二十行就算一千字,那时一千字的稿费有3到7元。这钱赚的也轻松。
李为民脑子里有大把的歌。好歹当年在某短视频平台没少听热歌。
首先,这个时期的诗歌第一一定要政治正确,不然百分百发表不了。所以当然要从红歌赞歌中选了。
于是李为民在脑子里的歌曲库中检索起来,最后选定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
选定后李为民就将歌词现在应该叫诗写在了信纸上。李为民的字一直写得不错,重生以后更是勤加练习;所以一段非常漂亮的字跃然纸上: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
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果然是一首好诗,李为民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李为民觉得好象少了点什么。对了,笔名。
李为民这名字太没有诗意了。李为民想了想决定用清河这两个字来做笔名。
清河是李为民故乡小镇的名字,因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从镇中穿流而过而得名。用来做笔名再合适不过了。
诗写好了就该去向《诗刊》投稿了。
做为曾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李为民才不会傻乎乎的直接寄到编辑部;有人脉不用天打雷劈。
李为民找到文系当时最有声望的吴教授,拿出写的诗假装向他请教。果然,吴老对此诗大为赞赏,决定亲自推荐给《诗刊》编辑部。成了!
这真是诗词本是写心声,落笔成歌律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