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是掐着时间从家出发的。他到了bj正好是197八年3月5日报到第一天的上午;到了学校已经快中午了。
校园里来来往往全是报到的学生和家长。
之前说出远门的孩子家里一般不送。但bj的高校大部分招收的还是本地的。家就在学校附近还是来送一下的。
李为民在路上问了好几次人,才找到文系的新生报到接待处。
因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入学,所以自然也没有什么学长抢着接待学妹的桥段发生。都是几位年纪不小的老师在负责接待。
李为民上前交上入学通知书,然后在学生花名册上签名做了登记。最后领取了补贴的钱和粮票在老师的指引下向自己所在的宿舍走去。
在七八十年代的华夏,上大学不但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而且学校还每个月发放钱和粮票作为生活补贴。
李为民是赶上好时侯了,不象作者这一代人。初中毕业赶上国家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不要学费了。好容易考上大学,大学开始收费了。等毕了业参加工作,又赶上房改不分房了。
真是悲催的一代,想想全是泪呀!
李为民每月的补贴是块钱现金和30斤粮票。据接待处的老师说,一般这块钱,要交2元做为班费,自己留了3元零花,剩下的1八元要换成饭票做生活费。
那时候1八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字,7八年一般工厂的学徒工第一年上班一个月也就1八元工资。
再告诉大家,197八年中国的年人均收入是136元;也就是平均到每月不到12元。这1八元确实不少了。
所以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幸福的,也为什么说考上大学才是那时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这1八元的补贴虽然不算少,但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己省吃俭用,还要省下一部分的补贴寄回去贴补家用。李为民对此表示十分的钦佩。
因为李有田在家乡一个人滋润的很。李为民也不用寄钱回去,所以基本生活是没问题的;而且这时候钱多了也没处花,李为民也不着急,先适应下新环境再说以后的事情。
李为民一边想着一边来到32号宿舍楼。上了二楼,进了自己的宿舍201。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烟味,只见有两个人坐在靠窗的一张铺好被褥的床上抽着烟。另一张床边一个人正在铺床。
李为民四处打量了一下。这宿舍面积不小,摆着四张双层床,两张桌子和一排柜子。
抽烟的两人中一个人长着张国字脸,身材很魁梧;另一人就单薄了点,瘦长的脸上戴了副眼镜。李为民觉得有点眼熟。
国字脸见李为民进来,站起身问:“同志,你也是文系的?今天来报到?”
李为民笑着向他点了一下头,说:“对,我叫李为民,来自ah省,62年的,文系专业。”
国字脸也笑着说:“李为民你好,我叫刑国栋,bj人,57年的,和你一个专业。”
李为民听了一愣,刑国栋这个名字他听说过,当然是重生前了。那时刑国栋已经是个实权副部级领导了。
刑国栋又指着眼镜男说:“他叫梁佐,和我一块长大的。”
李为民一听乐了,难怪眼熟,这不是梁添他哥嘛。
梁佐也站起来:“你好。我在隔壁202,过来找发小聊天。欢迎你回头去我那找我玩。”又对刑国栋说:“我先回去了。”说完对李为民点头示意一下就出了门。
这时,铺床的那位转过身来说道:“李为民你好,我叫程建功。我老家gx的,现在家在bj。我们以后就是革命战友了。”
李为民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位也是位牛人,后来当上了国家作协副主席。
李为民与两位舍友握了一下手,就自行去整理行李。
刑国栋倒是个热心肠,连忙上前帮忙。不过热心肠的人都有个毛病,话多!
刑国栋边帮忙边在李为民的耳边说个不停:
“这老程是49年的,都成过家了,应该是我们这届年纪最大的了。我听说北大超过30岁就不要了。”
“你以后就是小老弟了。”
“今年人少,这整栋楼都是我们文系的。”
“一个宿舍就四个人,一人一张床。这床上面可以放东西下面睡人。”
李为民把床铺好,东西都理好,大件行李放床上铺,小件零碎放柜子里。
等活干完,对文系的情况也在业余讲解员刑国栋的介绍下搞的清清楚楚。
李为民看了一下手表,(这表还是考上大学大伯和小叔一起奖励的)快下午一点了。李为民笑着对二人说:“肚子有点饿了。要不我请二位老大哥去吃饭吧!?”
刑国栋也笑了:“叫大哥没错,不过我可不老。我俩都吃过了,下次吧。”
程建功笑着对刑国栋说:“听你那意思就是我老啰。”
又收起笑容有点严肃的对李为民说:“以后也不用请!小李啊,我看你也是农村出来的,以后花钱可不能这么大手大脚。”
李为民听到这话心里不以为然,但表面上还是礼貌的说:“程大哥,我知道了,谢谢你。”说完就向门外走去。
还没出门就差点和进来一人迎面相撞。李为民一看,巧了,这不是火车站见过的那个圆脸青年吗。
那青年也背着大包小包,进门后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对不起。这是201吧?大家好,我叫王磊,老家ah的,今年14了,文系新闻专业,今天来报到。”
刑国栋笑了笑,对王磊说:“哟,又来了位更小的。以后就叫你小王吧。”
王磊忙说:“还是叫小磊吧,小王八太难听了。”
李为民三人先都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哄堂大笑起来。
李为民随手拿起一个热水瓶,不知道谁的反正不是他的,李为民自己的水瓶还是空的没来的及打呢;往自己水缸里倒了点水递给那王磊。
那时候人也没什么洁癖,不讲究。那时候只有茶杯,喝水都用水缸,白色的搪瓷缸,不是司马光砸缸的那种水缸。应该有人见过。
李为民对王磊说:“别着急,先喝点水。”
王磊接过水,喝了一大口,烫的直伸舌头。
李为民忙认:“慢点,吹吹再喝。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程建功大哥,这位是刑国栋,嗯,二哥。我嘛,是你三哥,我也ah的。”
程建功和刑国栋听到这话都笑了。
王磊摆了摆手:“我知道你,李为民!今年ah省文科状元,我是榜眼。今年考上京大文系的,全ah省就咱们俩个。”
旁边那两位听到这里皆一愣,不由互相对视一眼。
李为民对王磊有点不好意思,对不起了大兄弟,抢了你的状元。不过这小子信息倒挺灵通,果然不简单。
李为民想到这里便上前接过王磊的行李往那张空床上一放:“走!先吃饭去!”拉着王磊出了门。
一路问人总算找到了最近的食堂,花了不到一块钱两人好好吃了一顿。
7日才正式上课,所以6日两人结伴在校园里闲逛了一天。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
李为民也只打听到王磊家在ah省j县,家里什么背景不知道。不过李为民打听到王磊只所以能坐上卧铺车是因为有个叔叔在铁道系统当领导,而且位置不低。
到了7日,正式开学。也没搞什么全校开学典礼,更没有什么军训。就文系在系礼堂听了系主任的一通训话。然后各自来到自己的班级开会个。
77级北大文系分三个专业,一个专业一个班级,专业50人,新闻专业70人,还有个古典文献专业只有19人。
李为民他们班主任叫何向阳,五十多岁。他站在讲台先是点名,点完名后便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
“同学们,我们来自,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你们带着父母的期盼和嘱托进入向往的大学校园。希望你们能够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
然后是每个同学上台作自我介绍。李为民不时听到几个后来都是很显赫的名字。
接着,班主任直接指定了年纪最大的程建功当了班长。还有一个叫王晓平的女生当副班长,她在当时已经是小有名声的作家了。
最后又任命了几位同学当了班干部。当然,都和李为民没什么关系。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发现王磊情绪不高。李为民一问,原来王磊一是年纪小,二来又是外地的。隐隐有点被新闻专业以本地人为主的圈子排斥。
虽然不明显,王磊还是有点受不了那些bj同学在他面前高人一等的态度。
李为民听了无所谓的笑了,对王磊说:“我们班也是一样。没关系,好好努力。俗话说莫笑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头再让他们看看。”
王磊重重地点了一下头,沉声说道:“嗯!我会的。”
正所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木,直待凌始道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