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写在考古中的爱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江水呈两种颜色的遥远东方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么巧。”郑淑宁看着杨硕。“你这战友还真够意思。”

    “当然。”杨硕得意扬起头。“我安排好了,和我哈尔滨这边的客户借了辆车,明天起早走,直奔津街口。”

    天没亮就出发,七个小时车程,一行四人到达美丽的小村——渔村津街口。

    “这真美,我以为只有南方有渔村呢,原来北方也可以有。”淑宁看着眼前一排排整齐的房子,露在外面一侧被统一画上了立体墙壁画。房子多是木质的,屋顶被图成草绿颜色。街道很整齐,偶尔能看到几个摆摊卖小工艺品的。淑宁来到摊子前,多是些用鱼皮做成的摆件。“真精致。我是第一次知道鱼皮还能做成工艺品。”

    “当然了,这鱼可不是咱们家里吃的小鱼,是江里的大鱼,都是一米多长。”关娜边解释边用手比划。

    看到淑宁喜欢。杨硕买下一个鱼皮小猪,送给淑宁。

    “为什么送我猪呀。”

    “你俩长的相。”杨硕边说边乐。一旁看的陈旺和关娜也在笑。

    “走吧,再往前不远就是长老家了,我给他打过电话,咱们今天晚上就住他家。”

    “长老。”杨硕边想边说“我能不能称呼他村长,叫长老感觉怪怪的,而且我自己还想笑,总觉得跟日月神教沾点关系。”

    “你别乱说。”淑宁拍了杨硕一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规矩,娜娜怎么说你就怎么叫,不然太不尊重。”

    “没事。”关娜笑着回答。“赫哲是个很小的民族,讲究也不那么多,只要心是真心的,称呼不重要。长老七十多岁了,你也可以叫他爷爷。”

    “娜娜,你就是赫哲族的人么?”淑宁想转移话题,问了个问题。

    “我不是,我是汉族,只不过很多年前,我的先辈为了避难来到东北,无意间到了这小村,就留在这里,一直生活到现在。一代一代人中,我的先辈也有和赫哲族通婚的,所以说我有赫哲血统,但我是汉人。”

    到了长老家门口。关娜去敲门,一位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开的门。“娜姐,你们到了,我爷爷等你们呢。”

    小孩子将大伙让你屋里。这是间很有年代感的房子,进到屋里还能闻到泥土的味道,收拾的整洁干净,一进屋是条细且长的走廊,两侧是两间屋子,在小男孩带领下,杨硕一行人,参观了长老的家,两边的屋子各有一铺土炕,房子是东西走向,东屋炕上放着被褥,床头放着箱子,在对着门口的地上,放了个高低柜。窗子一铡有几把椅子,西侧的屋子相比东屋就冷清多了,只放了不用的家具和渔具。一看就没人在这屋住,顺着进门时细细的走廊,到最里面,就是厨房了。因为没有集中供暖,这里的人还保留着传统烧炉子的取暖方法。简单看过长老家里,他们被让进了东屋。老人家坐到炕上,意示大家都上来坐。淑宁有些不好意思。杨硕看着关娜和陈旺。他俩倒不见外,很自然的脱鞋坐在炕里,炕中心有张方桌,他们三人各自坐在一侧。杨硕也脱鞋,坐到另一侧了,淑宁还是觉得不适应,简单的坐在炕延上,没有脱鞋,扭着身和他们四人说话。

    闲话家长,长老人很和善,问了关娜这段时间在外面工作生活情况,还关切的寻问什么时候可以喝到她和陈旺的喜酒。

    “快了,快了。”陈旺只是傻笑,一个劲点头。最后聊到杨硕和淑宁的来意。老人见天色已晚,决定大家先吃饭,吃过饭再将赫哲的事情慢慢和他俩细说。不知不觉天黑了,就在大家聊天的时候,刚刚开门的男孩子居然作出一桌子的菜。

    “蛟志,你也太历害了,会作这么多菜。”关娜一行人到厨房,看到屋子上丰盛的菜,不仅感叹。

    “这都是你作的。”淑宁赞赏。“真好,现在城市里这里大的孩子还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可你看这孩子都会照顾他爷爷了。”

    “是呀,我这孙子懂事。”长老眯着眼睛笑。“他平时在同江和他父母在一起,现在放暑假了,才有时间回我这来,让我也享享子孙福。”

    大家落坐。菜以鱼为主。长老说,知道大家要来,这些鱼都是蛟志起大早到江边从打渔的船上买来的。”

    “好吃。”杨硕边吃边赞赏。“这就是黑龙江里著名的马哈鱼吧。”

    “对。”陈旺回答。“这鱼的皮就能坐工艺品。”席间杨硕和陈旺喝了些酒,气氛非常好。

    吃过饭,关娜带着陈旺去村里和几位儿时的玩伴聚会了,蛟志也被伙伴找走,只剩下杨硕淑宁和长老在家,长老拿了两床被子铺在西屋床上。“我们农村条件有限,今天晚上我和这三孩子住西屋,关娜你俩住东屋。”

    “那怎么好意思。长老,附近有宾馆么,我们住宾馆也行。”

    “要住宾馆,得去同江,太远了。就在家里住。”

    “那就谢谢长老。”淑宁说。

    “孩子,叫我长老,你们不觉得别扭么?”老人家始终是笑眯眯的。

    “我。”听到老人如此言语,淑宁不清楚是自己哪句话说的他不高兴了,还是他就是在和自己聊天而以,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得体。她看了眼杨硕。杨硕接着说:“我们初来这里,不了解赫哲的规矩,如果有什么话说的不对,您老千万别生气。”

    “你们太紧张了。”老人坐在坑边,把杨硕和淑宁拉到自己身边。“我老头子都活了七十多年了,人一上年纪呀,就不爱生气了,再说你俩也没办什么错事呀。我只是觉得外人叫长老都不适应,怕你俩不舒服,你们比我孙子大不了多少,就叫我爷爷吧。”

    “嗯,爷爷。”淑宁握着老人家的手点点头。

    “不只你们不适应这个称呼,很多年前,关娜奶奶年轻时,刚到这里,也不习惯这个称呼。”

    “她的奶奶。”淑宁问:“我听娜娜说,她的先人很早就来到村子里,以为那是很多代人之前的事情,可听您说,他们家搬到村子里时间并不是很长。”

    “不长,也就几十年,但这事关娜不知道。她不是有意误导你们的。”

    “是怎么回事?我都听糊涂了。”杨硕问。

    “我知道你们俩的来意,今晚我让村南董家的姑娘找关娜吃饭,就是想把她和陈旺都叫走,这样方便我把我知道的事情告诉你们。”

    杨硕和淑宁对视,听长老讲当年关娜奶奶的故事。

    五十多年前,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到津街口没有公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蛟是村里的姓氏。那时候长老还不是村长,只是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愣头小伙子。打渔回来在江边他发现了位昏倒的姑娘。就把他带回了家。

    “她不是村子里的人。”妈妈用不解的目光看儿子。“咱村子附近百里都没有人家,这姑娘是哪来的?”

    “是呀,这孩子年纪不大,看穿带像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虽然是在江边昏倒的,但她衣服都是干的,就说明她不是被水冲到咱们这里。再有就是鞋子和脚。”爸爸心细,仔细看了女孩脚上的鞋,都磨的坏掉了,脱掉鞋脚上泡很多,新泡旧泡都有,好多都是旧的没好又磨出新泡。“她是走来的。”爸爸得出结论。

    妈妈仔细检查过,姑娘身上没伤,昏倒只是饿的,给她喂了些米汤,没多久,这姑娘就醒了。起初她很怕大家,但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她知道这只是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警戒心理消除。就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大家。

    她的家在现在沈阳一带,父母亲是做生意的,家境富裕。后来东三省沦陷,来了很多外国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外国人带走了她的父母,非说她家有祖传的藏宝图。可她父母连听都没听说过。就这样外国人一直到她家里找东西,最后她的父母死在了监狱里。父亲在被带走前,给姑娘留下封信,大意是让她向东走,走到最东方,看到江水呈两种颜色的时候才可以停下,想办法到江水下面,那里有家族的魂。姑娘从家里逃出来,一路向东走,她是位没吃过苦的小姐,要自己赶路,还要避开追赶她的官兵,可以想像这一路她走的有多艰难。到了小村子,在江边她终于看到江水是黄绿两种颜色了,因为饿了好多天,再加上激动,就昏了过去。”

    “江水呈两种颜色?”杨硕不解。

    “这里叫三江口,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在这里交汇,我们当地人叫混同江,叫着叫着就成了同江。江水交汇后百里不融,很远就能看到江水是两种颜色的。”

    “是这样。”杨硕点头。“那这里就是姑娘要找的地方么?水下有什么?”

    “不知道。”长老摇摇头。“我们听完姑娘的身世,村里水性好的人组织过下到水里,但什么都没找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