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樊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夜奔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成份不好,在那个时候是一件大事,考学、当兵都要看成份,地富反坏右这黑五类自然是要被拒之门外的。很不巧,赵绍荣家就是,至于属于地主还是富农,那就不重要了。

    一家人面面相觑,樊琳也不再需要纠结自己的选择了,当兵吧,就像大姐说的那样,也是一条稳妥的出路,虽然心里还怀揣着一颗青年的梦想,但是先离开这个闭塞的村子总是好的,樊琳在心里这么劝慰着自己。原来梦想在现实面前是这么的不堪一击。

    “支书,赵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也就是赵绍荣的爷爷在外面跑过小生意,老人家都过世这么多年了,他们家里是么的情况村里的人都晓得。再说了,他爷爷赚钱以后还帮村里买了好多粮食,对大家都好,当初评成份的时候也是自己报的,不应该还搞得赵绍荣当不了兵吧。”普公英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樊家嫂子,这个事就不是我们村里能做主哒。”支书说。

    “妈,你就莫讲哒,组织上的规定不能违反的。”老大樊桃枝插话进来,她是一万个赞成弟弟去当兵的,现在组织上又有这个规定,这不正好吗,还有什么可纠结的。

    “哥哥,当兵好,可以打枪。”坐在边上白嫩可爱的樊斌也高兴的拍巴掌,像这种六七岁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打枪,一听哥哥要去当兵,心里立刻浮现出骑大马胯大枪英姿飒爽的样子,就像上个月村里放的电影里面的双枪李向阳一样威风。

    “你看,你们家里都同意了,就这么报吧。”支书心里也希望是樊琳去当兵,看到樊家老大开口了,马上就顺坡下驴拍了板。

    村里决定让樊琳去当兵,也是有他们的小算盘。樊秋柏在外面工作,听说还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而樊家老大就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因为这两个人都是能为村里帮忙的。帮什么忙呢?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买肥料、买种子都是要找关系的,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有熟人就好办事。如果让樊琳去当兵,樊家等于是欠了村里一个人情,以后村里买不到肥料种子,你樊家还好意思不出面帮个忙吗?

    村里的干部有这个想法很正常,毕竟只要不饿死人,这个村支书就算称职了,而想要不饿死人,就是要有粮食。这种小九九在当时的农村干部里,普遍存在,也算是我们农村人的一种思维特征。

    “支书,这件事上我还是坚持选赵绍荣去当兵,镇里的工作,我会打电话给老樊,要他回来去报告。我这就跟他打电话。”普公英依然毫不动摇。这种坚定的态度,据樊琳回忆,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生也就出现过那么四五回。

    说完这句话,普公英拉起樊桃枝的手就往外走,因为只有镇里才有电话,也只有大女儿知道怎么打电话。

    “妈妈,你怎么这么坚决,弟弟的前途就不重要吗?”虽然樊桃枝心里也同情赵绍荣一家,但是自己的亲弟弟的前途也一样重要。

    “大丫头,你忘记你爸爸怎么教育你们六姊妹了吗?还是你到镇里工作几年就忘记了赵家有多苦了吗?”普公英用从未有的严肃甚至是严厉的语气说道。

    转过头来,普公英看着樊琳说:“大儿,你不是不晓得赵绍荣每天都带的什么东西当饭吃吧?”

    普公英的话,声音不大,却像是一把重锤狠狠的敲在了樊家人的心上。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而赵家,是不幸中的不幸。

    赵老爷子离世时,赵家已经是家徒四壁了。成份不好的赵家,在土改的时候也没有分到好田好地,房子也是村里人帮忙搭了个偏屋,屋顶都是茅草盖的,下起雨来满屋漏水,刮起风来,茅草乱飞。也就是这几年,年景好些了,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屋顶才有了几片瓦,周围才垒了一堵墙。到赵绍荣的母亲过世后,赵家又少了一个顶梁柱,两个妹妹又小,还不能挣工分。赵父为了让赵绍荣读书,硬是一个人死扛着挣工分,维持家里的生计。懂事的赵绍荣只要一放假休息回家,也是马上到地里到堤上劳动。好在马安山的人淳朴,左邻右舍经常接济赵家,这才摇摇晃晃坚持下来。

    “妈,我没有忘记爸爸的话,我也同意你的决定。”本来就同情赵家的樊桃枝想起赵家的境况,也转过来支持母亲。

    “妈,这个兵就让绍荣去当吧。”樊琳也投了赞成票。

    他和赵绍荣本来就情同兄弟,三年同去同往的求学路,历历在目。不管什么时候,赵绍荣的饭袋子里就只有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东西,从来没有过大米饭。有时候,普公英故意在樊琳的饭袋子里多放一碗米饭,就是要樊琳给赵绍荣带的。每到这个时候,赵绍荣都要樊琳反复塞给他,他才肯吃。一个硬骨头,有志气的少年郎。这是若干年后回忆起赵绍荣时樊家人的一致印象。

    赵绍荣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自从和樊琳一起读书,感受到樊家善意的他,每到放双抢假的时候,总是先到樊家来帮忙,虽然樊家也会帮他们家搞双抢,但是这个孩子的品性大家都看在眼里,喜欢在心里。就连老樊都连连夸赞,好后生啊。

    看到樊家人这个样子,支书重重叹了一口气:“仁义啊!”

    “樊家嫂子,大丫头,你们在屋里等我,我把村里的驴车架起,和你们一起去,也好做个证明。”说完,支书推门而去。

    想到自己和大丫头都出门,普公英走到屋门口,对着旁边的邻居李家喊起来:“李嫂子,我和桃枝要到镇上去,家里几个伢儿你帮忙照看一下。”

    “你放心去,我就到你屋里来。”李家嫂子答应了一声,牵着一个女娃儿就往樊家走来。

    不大一会儿,支书驾着驴车来到樊家门口,一起前往镇里的除了普公英和樊桃枝,樊琳也硬挤上了车,说是要做个人证。

    夜晚的山间小道上深沉如墨,只有头顶的月亮皎洁如玉,慈母般的光芒轻柔的抚摸在这一车人的身上,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村里的毛驴今晚也特别卖力,原本两个小时的山路,在支书快驴加鞭地催促下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赶到了镇上。来到镇里,樊桃枝先是敲开了供销社老主任的房门,晚上八九点钟,乡镇的人基本上都睡下了,但是樊桃枝知道老主任家是不会这么早睡下的,因为这老主任家里有一个夜猫子,不到转钟一两点从不休息。

    老主任听到门响,轻手轻脚打开了门,一看是樊家和马安山的支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客气的把人让到屋里。

    “樊主任,要你帮个忙。”还没有落座,性子急的樊桃枝就开口了。确实很巧,老主任也姓樊,五百年前是一家。就为这个事儿,当初樊桃枝近供销社的时候,组织上还调查过,结果是两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更别说是亲戚了。

    樊主任心里十分喜欢这个勤劳善良的姑娘,甚至有了让她当接班人的想法,因为有初文化还能任劳任怨、热情大方的孩子太少了。

    这么晚找过来,肯定是有大事,樊主任一边迎客,一边在心里盘算。

    “桃枝,有什么事?”樊主任问。

    于是,樊桃枝把刚刚的事情复述了一遍。樊主任一听是这个事情,立刻就不淡定了,马上起身,带着支书和樊家人向供销社走去。他熟练打开门,又掏出一把小钥匙,将电话机子拿了出来。

    “樊家嫂子,老樊在哪里上班?”樊主任问。

    “拖拉机厂,找樊厂长,都认识。”普公英回答。

    樊主任摇了几下电话机,冲话筒里说了几句,不到三分钟,电话那头老樊就赶过来了。

    “老妈子,有么的事?”樊秋柏在电话里问。在常德这块地方,夫妻之间称呼对方就是老妈子、老倌子,樊秋柏在外工作多年,乡音没有丝毫的改变。

    “老倌子,是这么回事。”普公英在电话里快速的把当兵的事情跟樊秋柏又说了一遍。

    “处理得好,老妈子。明天,我就请假回来一趟,一定要把赵家娃娃的事办好,现在的政策开明些了,没有大问题的,你放心。”樊秋柏在电话里高声说道,随即就挂了电话。等着和他说话的大丫头、大儿子愣是没得到一秒钟的说话时间。

    “樊家嫂子,要不到屋里喝杯茶了再走。”樊主任客气的说:“这件事你们家老樊出马了,肯定办得成。”

    樊主任的客气让支书有点不适应,当初为村里想多要几袋化肥,这个樊主任就是死活不答应,现在这么客气真是奇了怪了。但是,转念一想,也对啊,我支书是不算什么,人家樊秋柏可是在外面当官的啊,还是在拖拉机厂当厂长,樊主任应该得罪不起的。支书心里的小算盘又噼里啪啦打起来,越来越觉得今天晚上这趟没有白跑。

    回到马安山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李家嫂子还带着自家的六妹儿陪着樊家的几个孩子。最小的樊斌正带着刚刚走稳路的六妹儿在打谷场上转圈圈,讲麻老虎的故事,吓得六妹儿扯着樊斌的衣角不敢放开。看到普公英带着樊桃枝回来,李家嫂子抱起六妹儿回家了。

    此时的赵绍荣早就在屋里沉沉睡去,茫然不知为了他的前途,樊家人忙活了一个晚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