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中原王朝失败者 从流寇到国王 孙坚和袁绍
和当初的情况不同,袁绍放弃了掀翻大汉的想法。
叛汉的人口结构大多是此前的黄巾军残余和世家私藏的人口奴隶。
但自从南下以后,主力转变成了汉军兵力更薄弱,钱塘江以南的张、陆、朱、周氏。
他们如今以舟山为基地,主要是想维持旧有的海洋贸易传统。
但从技术角度来说,舟山的海盗集团绝非没有更大的能量,于是袁绍领导的海上劫掠路线开始转变。
小小的舟山更适合私人商船躲避,此后袁绍决定,改变过去的陈旧策略。
考虑到大汉与小小舟山的力量对比,原先的袭扰很难获得成功。
北方各地的又一轮洗牌刚刚结束,但尚未彻底影响南方。
因此只靠海民和同情者的私人武装,很难与精锐官军抗衡。
长期在浙东沿海袭扰,无非落入不利于自己的消耗,大汉在王允驱逐张邈,张邈大破北方后就很少遭遇大规模北方威胁了。
以袁绍为首的舟山海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反攻大陆的计划。
黄盖发动了一次尝试直接进攻大汉的吴郡粮产区的行动。
他们想要凭借这股力量捣毁大汉。
这次行动不再拘泥于钱塘江以南的他们首先突袭了宁波港,并在官军的增援抵达前撤回了舟山。
趁着大汉军队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开始直接从杭州湾登陆了后世的嘉兴,然后顺流而上,攻打早期的上海。
由于缺乏精锐的增援,当地汉军匆忙在后世青浦所在地建立的要塞也被迅速拿下。
考虑到姑苏等地有重兵把守,袁绍又率领舰队北上长江口,封锁了距离洛阳近在咫尺的镇江,整个大汉的下游防御不足。
后世的上海一带也成为了两军的战场。
此时的禹杭还没有建立固定的外城城墙,所以在袁绍的舟山军兵临城下后,大汉的守军只好撤离到了当年吴越两国建造的海边城垒中。
胜利虽然来轻松,但袁绍对接下去行动并没有信心。
考虑到联系作战的问题,舟山军下令舰队暂停攻势。
期间,袁绍还分兵向北攻取了还是岛屿的连港,算是为日后的长期经营打通贸易路线。
但随着关羽率领的大军南下,舟山海盗战果尽失。
汉军虽然不擅长水战,都也知道利用长江的上游优势释放火船。袁绍的部众就这样在海陆两头受挫,被迫回到舟山休整。
初平五年十一月,在重新展开对浙东的袭击时,袁绍因战败而选择逃亡东洋倭国。
袁绍东渡后吴越舟山军的袭击依然没有停止,其余人立即请正在流亡的孙坚担任新的首领。
他们认为孙坚和袁绍类似,是一股可以推翻汉的势力,为了避开汉军的锋芒,同时考虑到大汉可能对舟山基地的围攻,海盗舰队转而开始对浙江东南部的温州等地发动新的攻势。
但关羽的部队也随即南下,一路追杀他们到福建境内。
最终迫使孙坚带着残余船队远走岭南。
十一月末,舟山海盗集团突然出现在珠江口,并包围了番禺。
由于大汉的少量官军都集中在城内,所以很容易在长期围困后显出疲态。
经过十日天激战,孙坚的部下通过夜袭占据番禹,并顺利在岭南开辟了新的领地。
为了避免和当地人发生冲突,舟山海盗们也没有在城内定居,而是选择在附近重新建立堡垒。
此后,他们就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暂时控制了当时的新加坡-广州航运贸易。
孙坚集团实际上是沿着海上贸易路线南下
在此期间,洛阳的大汉宫廷也发生了一系列突变。
益州刘焉短暂抵抗后终被挥师北归的关羽攻灭,虽然后者已有了自立能力。
关羽军消灭益州刘焉之后,接着又马不停蹄的北上,回合皇甫嵩朱儁等人参与了剿灭黑山军的军事行动。
这段时间,孙坚和其部众在岭南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喘息之际。
孙坚甚至派人向关羽进贡“灵智丹”,讽刺后者的智力已经用完。关羽也针锋相对的以“长寿糕”回礼,暗示孙坚的将死。
关羽最终将成为流窜海盗集团的最大对手
洛阳开始大举北伐,而孙坚等人也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最后机会。
鉴于以往的作战经验,他们深知自己无法在陆上击败步骑兵精锐的汉军。
原始海船的逆流而上,也不容易在水流湍急的长江内获得优势。因此,海盗们转而利用岭南的丰富木材资源,建造大量适合在内河水道内航行的战舰,其中包括不少高耸的楼船。
他们计划沿着岭南北部的水系前进,直接在战略上绕到番禺城的上游。
初平六年二月,舟山军兵分两路,向着长江中游进发。
除了一直从吴越流亡而来的老兵,其成员中也不乏大量从岭南本地招募的人马,甚至还有沿途的郡县居民纷纷加入。
孙坚的主力从湘江攻入长沙,并通过洞庭湖进入长江中游。
副将黄忠的船队从福建北部出发,走赣江进入鄱阳湖,然后冲入长江下游。
之所以要如此分配,也是因为漫长的河道容易被人堵截,分进合击的做法更有利于对长江中游水域的掌控。
孙坚的反攻策略就是截断长江中游
没有汉军增援的大汉驻军,往往也依托河道和主要城市驻扎,很容易在据点失守后就一溃千里。
随着两路起义者的稳步深入,其规模已接近10万人,对几乎所有的大汉地方部队都形成数量优势。
三月,两路人马在九江会师,并迎来了大汉水军的阻拦。
但谁占据上游谁的优势就越大,位于下游的大汉船队被迅速摧毁。
作为一个北方朝廷,洛阳朝廷实际上从未对水军建设上心。
舟山军的北上与东进几乎都是摧古拉朽。
很快,舟山军的先锋船队已兵临钱塘河入口,禹杭城再次落入舟山军之手。
还在北方忙于肃清黑山军的关羽,也不得不带着关羽军的精锐迅速返回。
就在这时,舟山军内部也再次出现分歧。
在孙坚看来,如果不抓紧时机进行决战,舟山军的全部劣势将慢慢暴露出来。
但这样在做法又与鲁肃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从长江中游下手,本质上要将禹杭与外部联系切断,困死当地守军。
舟山军一旦离开战船,也很难与长期作战的关羽军抗衡。
最后,还是支持封锁战略的成员居多,并促成舟山军再度分兵西进,准备攻克长江与汉水之间的江陵。
这样的战略虽然大体正确,但终究无法解决许多固有问题。
舟山军只有水利优势,但本质上属于客军远征。
长期脱离本土,让很多人因思乡而意志消沉。
大汉各地的驻军也陆续加强防备,让不熟悉情况的对手已经很难形成突袭效果。
最后,长江本身不是浩瀚的大海。
关羽在加强正面防御的同时,也通过陆上绕道再次迂回到船队的上游位置。
随着大量部署的火船顺流而下,笨重的楼船几乎无处躲避,埋伏在岸边的汉军也趁机杀出,将逃到岸上的对手迅速歼灭。
知道大势已去的孙坚,不得不率领残部用小船原路返回岭南。
败退的舟山军发现他们的岭南基地也已经被占领
初平六年四月,吴越海盗与岭南土著的残军陆续南下。
但他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本土也失守。
关羽在策动长江防线的反击之前,已经调动江浙和福建的部队南下,占领了缺乏防御的番禺。
孙坚不得不用残军进行围困,却已无法将自己经营半年的基地夺回。
更可怕的是,由于没有北方战事拖累,关羽的汉军又远着东南海岸线追杀而来。
不善正面交战的舟山军,就这样被碾的节节败退。
孙坚最后只能搜罗剩余的海船,带着最后数千人向交州方向撤离。
其余部众则依靠对水系的熟悉,在珠江沿线的岛屿和峡湾内躲避追捕。
关羽的关羽军几乎将孙坚追杀至死
六月,孙坚带来最后的舟山军部队进入交州,当地同样由居于首府的大汉守将和大量地方豪族组成统治阶层,并且对地方上的环境异常熟悉。
他们将孙坚的船队引入后来成为所有入侵者噩梦的白藤江,并通过设置障碍、释放火船和两岸伏击的办法,将舟山军的余脉彻底歼灭,程普、黄盖被杀。
百战不殆的孙坚远遁交州。
至此,轰轰烈烈的袁绍孙坚反扑就以失败而彻底告终。
这场持续时间达六年零六月的州牧、刺史叛乱终于结束。
但好在袁绍孙坚等人从浙东退往舟山,本身就是大汉大族圈地扩张的结果。
至于舟山军最后的遁走岭南,更是大汉逐步适应江东情况所造成的。
时代的洗牌不过是刚刚开始,无论是苟安一时的袁家,还是仍然根基深厚的王、杨、陈各家族,都不过是乱世的某个环节,他们将在大汉征服异域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北方大汉军政斗争的延续,还会有更多人被挤压到南方,其中就不乏荀氏这样的人。
孙坚带去岭南的部众,也还会有人长期坚持下来,他们都是自古以来华夏的臣民。
至于舟山军长期占据的舟山,和袭击最频繁的禹杭、宁波、上海等城市,都会在今后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连年的战争导致大汉的国库亏空,初平五月一合计,朝廷支出比初平四年的预算高了三成,比初平元年高了三倍,要不是段煨帮皇帝捅了世家的仓库,财税早就崩了。
如今整个洛阳朝廷为了不把税收到十年以后去,开始了税改大战,而皇帝本人,却已经一年多没上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