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铁路需要的汗水、技术、精力、“把铁路当成自己财产的心”…当时,现场的四川百姓并没有这些东西…
作为老板的四川百姓没有,百姓们雇来的,负责筑路的清朝官员…更加没有…
见过世面的清朝官员…他们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为了让四川百姓知难而退,他们设立了一个很难达到的筹款数字:9000万两…
…9000万两,不只是为了给老百姓看…9000万两,也是为了给官员看。
官员们对川汉铁路的未来充满困惑…官员们安慰自己:只要凑够9000万两,就能修筑川汉铁路了…
老百姓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官员们…他们也不知道…
9000万两是官员为自己和百姓设立的“前进的目标”…
“人有目标,才能活下去…国家有目标,才能往前走…”一位官员说。
筹集9000万两筑路款…这个目标对四川百姓来说…太难达到了…
即便把四川百姓榨干,他们也凑不出9000万两白银…即便有了9000万两白银,铁路也还是修筑不起来:这就是川汉铁路面对的实际情况…
川汉铁路是条“不可能修成的铁路”…
四川百姓最后会把怒火发泄到负责筑路的官员身上…
清朝官员…没人愿意到四川修路。
大清人事部为找到愿意到四川修路的官员…费劲了脑筋…
…大清人事部的一位官员如厕(上厕所)时,从废纸篓里抓了几张纸…他擦屁股时,看到了纸上官员的名字:施典章。
清朝人事部经费紧张买不起纸…为节约资源,他们会把前途暗淡的官员的档案扔进废纸篓…算旧物利用吧…
看到施典章名字后,人事部官员眼前一亮…随后,他们给施典章写信:在信中,他们恳请施典章到四川任职;在信中,他们恳请施典章担任川路公司总收支…
川路公司总收支…是个巨大的锅…谁背谁死…
人事部官员没把实情告诉施典章…为让施典章快快乐乐送死,他们把川路公司总收支描绘成一个肥缺…他们把施典章描绘成“国家栋梁”“懂经济懂洋务的人”…
施典章收到信后,立马就信了…
…废纸篓里的官员…脑袋果然不大好使:清朝人事部对官吏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施典章虽然脑袋不好使,但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施典章收到信后,本着为天下负责的态度,如实的向人事部禀告说:…我不怎么懂经济…也不太了解洋务…
施典章认为人事部看中自己,才给自己写信:在信中,施典章处处为人事部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
施典章是一个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人,但他生活在一个“不为他人着想”的人组成的世界里…
这是个悲剧。
看到施典章如此信任自己,人事部官员不知说什么好…
人事部官员决定继续欺骗施典章——他们对施典章说:…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
施典章脑袋不好使…
施典章最终答应到四川担任川路公司总收支。
…
施典章担任总收支时,兢兢业业埋头苦干…
…不管施典章怎么努力…他都无法筹集到川汉铁路筑路所需的9000万两白银(这是当然了)…
施典章用他不怎么好使的脑袋仔细思考问题所在…
施典章找不到问题所在…
…
川路公司并不都是施典章这样的人…
川路公司有一些“脑袋活”“敢为人先”的人…
四川总督锡良就是这样的人…
锡良(1八5—191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晚清名臣。
锡良一生中创新无数:兴办矿业、开垦荒地、整顿巡防、引进人才、创办学堂…
在锡良光辉的人生履历下,是无数的辛酸与失败…
在修筑川汉铁路一事上,锡良不断经历挫败…锡良虽然经历挫败,但他顶着挫败往前走…
总收支施典章勤勤恳恳工作…但是,他无法筹集到筑路款项…
锡良没有责怪施典章。
锡良的视野和知识面远比施典章开阔:他一早就知道…问题不是出在施典章身上…
…锡良一早就知道,川汉铁路是个烂摊子,锡良一早就知道,施典章无法筹集到筑路款…
川汉铁路遇到筹款难题时,锡良正积极想办法…
锡良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
锡良的思维,和旁人有很大不同…
锡良的思维比较“直”。
锡良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里…直接找“关键”。
川汉铁路遇到筹款难题时,锡良认为,川汉铁路遇到的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缺钱。
“既然缺钱…只要不缺钱,那么,问题就解决了…”锡良说。
思维直的锡良…提出了一种旁人很难说出口的办法:造钱。
“世上本没有钱…钱这种东西,是官府督造的…我们就是官府,我们可以用‘造钱’的办法解决缺钱问题…”锡良向他的上级、同事、下属诉说了他的想法。
锡良的上级、同事、下属…不咋懂经济…他们虽然觉得锡良的办法不靠谱,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没有更好办法”情况下,他们支持锡良造钱。
说出“造钱”这种想法时…锡良不是那么自信…
锡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忽视了什么。
“造钱这件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锡良忧虑的说。
锡良忧虑的语气里,透露着坚定…
…锡良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着手造钱的…
…
“前途未卜…一往无前”,这是晚清名臣锡良的人生写照。
后人记住了锡良的成功,但当时的人记住的,却是锡良的失败:就是因为他在工作岗位上失败连连、劣迹斑斑,才被调到四川这种穷地方的…
锡良的一生中…他每办成一件好事,都要经历十数次失败…
这次也不例外…
1905年,锡良上书光绪皇帝,诉说了自己的“造钱”想法,
在奏折中,锡良说出了他的具体构想:…现拟试办铜元,由本公司(川汉铁路公司)会同机器总局,提供存放当铺、盐局公款银100万两,并在票号借款50万两,在重庆试办…
——以上内容出自锡良奏折章程第45条。
““我去换钱了但是我去了好几次都没换成钱,你们的人不是下班了就是铜币用完了…一个破窗口前排了几百号人,我也是醉了…”
卖菜大妈没完没了的说了起来。
请看下集《蒋介石的一生4、清末纪实:边疆大吏、基层衙役、百姓——不同视角下的“办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