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道运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5章文章之道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嘿。”李国辅稍微对姜桓这股钻研劲儿有些改观,要是换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他了,更别说一个他眼中的“投机分子”,这种人不应该是最不耐烦这些基础功底的掌握么?

    只是姜桓问了,他也乐于回答,章逸夫托他照看姜桓是真,可以他和章逸夫多年损友的交情,自然想争一争高低,看看谁的大道是正道,自然可以通过教导姜桓来看出一二了。

    “老夫曾听过你讲过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国辅表示认可:“要是别人,就算是章逸夫求老夫,老夫也未必愿意教你,可正是这几句话让老夫觉得,你这小子还算有救,才愿意搭理你。”

    姜桓汗颜,张载大师,对不起了,借你四句名言一用。

    李国辅指点姜桓文章之前,先问姜桓觉得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如何。

    以姜桓笔力,自然达不到章逸夫那道法自然那种境界,但经过数月的苦练,做到笔画干净,点画到位写出字来倒是不成问题。

    实际上姜桓被这“老喷子”前辈骂的早就有些不耐烦,觉得暗下功夫,让这“老喷子”刮目相看一番,才算解气,因此写此文章用了不少功夫。

    整张卷子卷面看得干净整洁,姜桓不由涌起一股成就感,重生后数这一篇的字,写得自己最喜欢,当然以后还会写得更好。

    李国辅嘿了一声,只是摇了摇头:“一无是处。”

    姜桓顿时有些拉不下脸。

    自己认真写出来的东西,就这么不入眼?莫非这老头存心找茬?

    李国辅却没有再嘲讽姜桓,而是认真地说道:“我观你文章,多有引用典故,可实际有些典故不可乱用。”

    李国辅轻轻击节,一边指着姜桓文章一处道:“杜稿钟隶,漆书壁经,这典用在此次便有些不美。”

    “杜度草,魏安厘王冢里漆书,曲阜孔庙壁中之经。合上一句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来说,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指的是宫中所藏珍宝。”

    姜桓有些不服气,说道:“在下这典有何不可?”

    李国辅面容肃穆:“上一句讲得是杜度乃草书之宗,钟繇隶书天下第一,道的是天下之珍!”

    “下一句讲的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后有人掘魏安厘王的坟墓,十三篇漆书的古籍,使漆书重见天日,而壁经,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失传,所幸从孔子旧宅墙壁发现先人所藏的经卷,才使得经典重见天日。漆书壁经道的是存亡断续!”

    “而你用这典故赞誉朝廷文教,这就有谄媚之嫌!”

    李国辅解释的头头是道,说的姜桓哑口无言,倒是让他顿时收敛了心中那点傲气。

    李国辅看了姜桓一眼,见他有所反省,暗自点头:“师者,发蒙解惑,传书授业也,你习书时当循序渐进,不可急切造次,欲速则不达。”

    姜桓若有所思的说:“不可为用典而生搬硬套,如此反而造作,不美?”

    李国辅当下问道:“汝可记得汤之盘铭所言?”

    姜桓听了当下精神一振道:“学生记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李国辅点点头:“你有急智,聪明亦不缺,只是文章一道,哪是只看特立独行?虽偶有奇句,语惊四座,发人深省,可若是文章言之无物,让人无趣,那还不如去做个说书先生。”

    姜桓有些汗颜,不愧是考过状元的人,李国辅一眼就看出来他现在的毛病,文章奇有余,却缺了正!

    不是说他文章走了邪道,而是说,他基础功不够扎实!

    “若是有空闲,多看看四书五经。”最后,李国辅指点道。

    姜桓若有所思地点头。

    四书五经是他最早看的书,可以说“倒背如流”也不为过。

    到了举人,就基本上所有东西都要考了,除了圣贤文章,亚圣注章,就连大儒名篇也算在内。

    四书里孟子最难,论语地位最高,记载是孔子和他弟子言行。

    自五四运动喊起‘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孔子地位在姜桓这样八零后眼底,已是史书上随便一老头差不多。但在现在这时代,夫子可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尊为至圣先师。

    读论语里最有名即是满篇,子曰。

    子是对老师尊称,论语成书于曾子门人,所以整篇里即孔,曾二人以子称呼。

    从这几位传下道统,至今已有千年,但是儒学兴盛的就有八百年。

    这其中,科举三五百年,有多少题,多少考法?

    光四书,延伸出去,墨义断章,经文注释,大儒注解,这就无穷无尽,还只是小题。

    考到策问,言之有物者难,文章和国情一致者更难,即使一模一样的考题,出题时间不同,录取的考卷都会不一样!

    光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句,便有“唯”和“卫”两种读音的解法,圣贤文章又尚精简,其中衍生出来的异议,又几何穷尽?

    “你要治四书五经,老夫倒是不建议你直接看圣贤文章。”李国辅又说道。

    姜桓疑惑:“这是为何,不是说文从直中解,若是不从圣贤文章中悟出的道理,岂非偏离圣贤本意?”

    李国辅斥责:“何其愚昧也!考官若是任凭发挥,一千人便有一千解,这叫朝廷如何改卷?必然是从大儒注释中出发来改卷!”

    姜桓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考卷也是这般,要先搞出标准答案来,才能标准化考试!

    姜桓问道:“那学生应该如何是好?”

    李国辅道:“不急,先给你捋一捋,眼下士子所用尚书注释,采自太康年间所编的《五经四书大全》,而《五经四书大全》以朱子弟子《蔡氏所集传》为主,但书集传中颇有错漏,后人又《蔡传订误》,《尚书蔡氏传正误》,《蔡传辨疑》等书递相诘难,我八岁治尚书,承业师指点,年长后又博采群家,向治名家讨教,总算有一些私人浅见。这些与《书集传》上颇有出入,我会将数经并列,说其出入……”

    姜桓顿时目瞪口呆,这一列就是几千本书!

    随即姜桓又摇摇头,幸好自己有过目不忘,否则如何看得完这么多书?

    虽说自己在太子府上上学十几天就看了三百册书,可那多是游记,文集,那好歹是有意思的玩意,勉强看得下去。。

    可要是换成四书五经?

    呵呵,不好意思,看每一本都想睡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