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嘛,李渊也并非执意要裴寂领兵不可,只要他随便说出一个不接受出征的借口,李渊定会放他一马,但当下裴寂这么一个信誓旦旦、言之锵锵的表态,反而抽去了李渊下台的阶梯。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生性怯懦,既非将才,更非帅才,甚至称他为战士都有辱唐军美名的油腻大叔,被派出征的缘由了。
李渊让这么一个对兵法一无所知,且缺乏捍御之策,浑身上下找不到一根能与雄才大略沾得上边的毫毛的裴寂统领晋阳援兵主力,那注定是在此刻就已经给自己添加一份失策和失败的耻辱记录了。
果不其然,裴寂出丑了,出大丑了。
八月份,裴寂身为晋州道(山西临汾)行军总管领兵至介休城下,他不听众将领的劝诫,执意将军队驻扎于“死地”———索原度,即介休介山脚下,结果,被宋金刚一役击溃,全军覆没。
只能说裴寂的确是不作不死了!
裴寂虽然不懂兵法,但却深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逃生之术。开战伊始,他见势不妙,二话不说,撇下下属和兵士,只身一人撒丫子就溜,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似漏网之鱼,一口气逃到晋州(今山西临汾),敌军没有追来,他倒是憋气憋到快要岔气了。
还好,命总算保住了,但脑残还要继续进行到底!
到了晋州之后,他害怕敌军追来将他擒拿,居然想出了一个昏招,对当地百姓下令实行“坚壁清野”,迫使州民们与他一道撤出城堡,焚毁粮食及其它物资,藏于山林密处,挟持百姓做掩护和人质来保护他自己。
结果致使百姓不安,人心思乱,给后来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要论咖位呢,裴寂可是大得无人能比了,尚书省长官右仆射,那可是除皇上、太子和秦王三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由他领兵,阵容不可谓不超级豪华。但是,裴寂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独立领军出征就以只身逃命而告终,成就了他“裴跑跑”的“英名”而“名垂青史”。
原本老李抱着侥幸的心理,期待因着他的咖位够大,吓也能将敌军吓退,如今没想到他卡司越大,给大唐给皇上、给大唐丢的脸也越大。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之后老李居然只是象征性地惩罚了一下裴寂,而没有真正治他的败兵失地之罪,这让朝廷上下、唐军内外为之哗然。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李渊这个并非平庸的君王,实际上却做了不少低劣决策、犯了不少低级错误,至少对裴寂的这个处置方式和力度,真乃地地道道的平庸之举,这样的处罚不公也为后来的一个悲剧埋下了伏笔。
雪上加霜的是,裴寂逃之夭
夭、溜之大吉,刘武周便乘势进逼晋阳,而镇守晋阳的齐王李元吉比起裴寂好不到哪去,敌军尚未攻城,他就已经变戏法似的长出一双兔子腿,不战而走,连夜携带其妻妾家口,放弃晋阳逃命,一口大气都不敢喘就溜回了长安,再次充分体现了他那十足熊孩子的本色,完全不顾父亲和李家的颜面,更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安危。
老李呀,怎一个“伤心”和“悲残”了得!他知道四郎熊,从小就熊,长大了继续将熊进行到底,但他却万万没有料到四郎竟是如此这般的熊,简直就是熊的n次方!
然而,老李是个爱子之人、护犊之父,痛定思痛,他没有处罚四郎,因为他知道处罚改变不了四郎的熊性,他再熊也是他这个父亲生养的,无可奈何啊!
况且,四郎对他的皇权皇位没有任何威胁,至少他认为是这样的。
再说了,李渊不处置四郎也是有“律法”依据的:时年16岁的李元吉属于未成年人,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晋阳遂告失守。
紧接着,刘武周与宋金刚联合又攻陷了晋州,进逼绛州(山西绛县),直捣龙门,兵锋所至,横扫黄河以东。
霜上加雪的是,唐属夏县吕崇茂响应刘武周,杀县令举兵反唐;原隋将王行本据蒲坂(山西永济西南)也与之乎应降刘宋。
至此,山西大部尽成刘、宋之地盘,李唐在黄河东岸就只剩下晋西南一隅之地了。
河东危急!长安危机!关中震惊!唐廷震骇!
唐高祖李渊这下子真是吃了苦杏吃黄连———苦上加苦,而且是木匠带夹子———自作自受了。
如果不是出于自己想在儿子之间和臣子当中玩平衡,那也真不至于落到如此田地呀!就像从举义至今已经数次表现出来的德行那样,他此刻急急如热锅蚂蚁、惶惶似遇猫之鼠,未经朝议就先颁发了“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第二回表现出了投降主义的懦弱。
朝臣们惊骇无比,他们可以理解皇上因为丢失龙兴之地的惊慌,但却无法理解作为君主,怎么能够在才丢失了一块地就决定放弃护卫京城的关隘!怎么能够再尚未做出殊死奋战之前就言投降!他们期盼着皇上升朝议事,更加期盼着皇上能够顾全大局,启用秦王李世民。唯有如此,大唐可保!
本来,李世民因为李文静事件而感到心灰意冷,他尽量避免与父皇和太子见面,甚至都不想过问朝事。
然而李世民还是李世民,他的名字已经定义了他的使命!
得知晋阳易手刘武周、山西沦陷宋金刚,而且父皇还打算放弃河东的懦弱决定,李世民震惊了,他不
能够再沉默下去了!
他原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上书要求裴寂为山西的丢失而承担责任,从而为刘文静报一刀之仇,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是觉得自己不能够因为刘文静事件而“消极怠工”,在国家危难之际,在父皇需要之时,他必须放下个人的怨愤,抛却个人的意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百姓苍生为怀,主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他急匆匆地从长春宫赶到长安,甘冒争功之嫌、违逆之罪,极力劝阻父皇放弃投降敕令,即可召集大臣们上朝,紧急商议退敌之计。
(本章完)
&/ar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