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对自己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结果都相当满意,甚至相当得意,他觉得一个帝王的首要任务和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对臣子和家人有一个充分、深入和清醒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掌控他们,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高明的对策。
李渊就是如此这般地带着矛盾的心理在小心翼翼地处理自家,或更具体、更确切地说是大郎和二郎之间的关系。
他坚信皇帝的水平就在于摆平,必须能够摆平各种事务,甚至意外和危机。而针对维护和稳固自己的皇位而言,其实对策无非就是保证两个平衡,或者叫做制衡。
第一个是保证大郎和二郎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兄弟俩互相牵制所和钳制,使到他们之间的强弱差距此消彼长。
原则上,大郎的储君位置不能动摇,至少现在不能,那是一国之根本。也因此,拼命的事情绝不能让大郎去做,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应该多让二郎去做,这样一来还可以让二郎多立战功,对大郎也能够起到一个制衡的效果。
第二个是保证二郎的心态平衡。
既要依靠二郎的才能,又不能够让他功高盖兄、甚至功高盖父。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让他包揽所有战事,而且应该有的放矢,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让他领兵出征,打仗的事情该让臣子们去干干。什么时候要用到二郎,就必须给他足够的权利和荣耀,以防他心理不平衡。
带着如此这般的矛盾心态,李渊采用了一种政治平衡术,或者说是利用一种政治力学来维持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平衡和稳定,至少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这是他的既定方针,也处理家事国事的行为指南。
任何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或夺取,都离不开血腥杀戮,因为对手绝不会心甘情愿地拱手相让,就连原本并非对手的“吃瓜群众”也不会坐视不理,他们往往会随形势而转换角色,从“吃瓜群众”摇身一变,成为对手。
刘武周对之于李唐来说,就是这样一种会变的“吃瓜群众”。他原是隋马邑鹰杨府校尉,义宁元年(617)二月,他因为睡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马邑太守王仁恭的女人,在奸情不慎暴露之后,立起杀心,直接谋害了已经被他戴了一顶绿帽子的上司,并乘着农民战争蓬勃发展之势,起兵反叛,依附突厥,图谋帝业。
刘武周率军先后攻占雁门、楼烦(今山西静乐)、定襄(今内蒙古西北)等郡,被突厥立为定扬可汗,刘武周亦自称皇帝。
到了武德二年三月(619年4月),刘武周欣然接受了女婿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率兵2万,借助突厥的力量南
侵并州,进军晋阳。
四月,刘武周驻军黄蛇岭(今榆次北),距晋阳近在咫尺。
并州总管兼晋阳留守李渊四子齐王李元吉遣车骑将军张达率军抵御,结果不出一个时辰,全军覆没,还真有点孬种手下无强将的写照啊!
刘武周借机先后攻占榆次(今属山西)、介州(今介休)及石州(今离石)等地,长驱南下,兵逼晋阳。
这还了得?并州晋阳乃是大唐的龙兴之地、老李家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乃李唐龙脉所在,如果不幸落在刘武周手里,岂不是要断我龙脉?
老李抓狂了,他心急火燎。
本来,此时他应该乘着刘武周尚未拿下晋阳,及时派遣一个得力统帅前去抵御,但他却一反常理,居然只是派遣了太常少卿李仲文为行营总管,与左卫大将军姜宝谊率兵救援并州。
结果可想而知,李仲文和姜宝谊被刘武周的将领黄子英暴打而败于雀鼠谷(山西介休境内)。
坏消息传到长安,李渊一时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听闻此讯,平阳公主大惊,此时她刚刚做完月子,自我感觉身体恢复得相当不错,便决定向父皇请战,欲率军出征以解晋阳之困和四弟之危。
她急匆匆的找到父亲,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来意。
但李渊用决绝的口吻回答她说,绝对不会让她出征的,理由是:一是她才生了次子没几天,仍然需要养息;二是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让爱女出征,更何况她已经贵为公主!本朝战将如云,让公主带兵岂不是便宜了那些文臣武将?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臣子们的能力和忠心。
这些理由虽然怎么听都有些牵强附会,但平阳一时半会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说法来推翻父亲的决定,更何况,父亲已经是一朝皇帝,即使是做女儿的,也绝不能有半点僭越。她只好婉转地问父亲,面对事关自家大本营安危存亡的关头,为何不让太子或秦王出征?
这个问题让李渊语塞,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女儿的问题,因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驾驭权术的做法是不能够让任何人洞悉的,只能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或闪烁其词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作正面回答。
看着平阳一脸的疑惑和不解,李渊临时编了一个借口:“太子的首要责任是学习朝政而不是领兵打仗。二郎嘛,去年刚刚大战薛家父子,需要休养生息。”
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敷衍的说辞,朝政本来就包括平叛内敌和清除外患,太子阿兄乃是未来的皇帝,必须要有以武定国之力和以文安邦之略,现在国家有难,不正是他建功立威之日吗?要说到二弟,他率兵征伐薛秦那都已经是半年多以前的
事了,需要那么长时间来休养生息吗?
这些问题在平阳脑袋里转悠,让她心里更加疑惑不已:大敌当前、危机在即,李唐都已经火烧眉毛了,父亲怎么还可以如此斤斤计较,因小虑而废大事?
平阳知道其实父亲此刻心里比谁都焦急,但也不至于急到乱出昏招吧!
(本章完)
&/artile>
------------------------------------------